现在的学位费太夸张

  • 春熙
    豪门争光,屌丝翻身的有力途径,谁会不想?
  • 银八先生
    欧洲很多国家还真是
  • t
    ttsyyh
    宋人有言:寒门出贵子,白屋出公卿。

    结论:还是科举考试好。
  • i
    iceliking
    只要一个并非奇葩的社会,这本来就是很合理的现象

    家庭的收入和地位本身就说明了这个家族的智商和能力,这是其一

    好的家庭又可以将财富转化为对子女从出身开始的全方位教育(并非数理化),所以即使富家子弟书本学习能力不是那么强,但综合素质,平均来说肯定是符合家庭定位的,这是其二

    中国几千年来的科举给大家一个根深蒂固的认识误区,无论草根还是将相子弟,聪明(智商高)的,努力的,学习好的就有资格接受最好的教育,但其实在现在这个社会,这一切根本算个鸟,家族经验的传承,眼界、各个细致入微潜移默化的周边环境对人的改造,才是最重要的,当然,能聪明一点更好,可是不好,还能当美国总统呢(小布)。

    说到底,我的社会变革,教育改革,一切的一切本质都是学习西方,而西方的文化根基是啥:是贵族精神,是家族,无论他们社会表现形式如何后现代化,这种精英的本质是不会变的,而精英如果不能传承,岂不是件很可惜的事情
  • h
    handsomeken
    西方文化根基是贵族精神喷了。
  • k
    kh2841
    都说过一百多遍了,还有人传这种不沾边的小道消息。

    高校招生名额是按地方政府出资比例分配的,没出资的地区只能从教委名额里面分。而且就算教委的大名额,基数也是各省上缴的国税比例,然后再照顾一点边远穷困地区。

    清北比复交看起来公平是因为这两所学校教委补助高,北上学校好考是因为地方学院多,这两市很多地方高校几乎不要教委一分钱,要不是为了生源,完全可以可以一个外地生都不招。
  • k
    kirbyx
    你没让别人努过力吧?
  • v
    vamp00
    不让上学也就算了,还给我们喝心灵砒霜
  • y
    yiluanxinghui
    学区房肯定贵啊,家庭资源就决定了小孩子的起跑线。
  • k
    kualalumpur
    都博藤校本科了,这英语还是门槛的话还是别去想了。
  • k
    kualalumpur
    你看看贵族的老欧洲,中国的确很多糟糕的地方,但是几千年就是不信贵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莫欺少年穷,一个社会,如果没有阶级流动性这个社会就完了。
  • p
    p2450
    12万读不了番禺中西小学
  • L
    L1
    我老舅在波士顿,咬咬牙在富人区买了房。两个孩子老大去了西北工大,老二去了沃顿。去西北工大那个,同学成绩没他好,但父母是犹太人,找人写了推荐信进了哈佛,气死了。老二是被几所常青藤都录取了,自己选了沃顿。
    老舅回头看看,说买这房子最值的是孩子都进了好学校,以后不用考虑他们的生计,否则孩子还要啃老。
    以上说明不论国内国外,学区都是稀有资源。
  • A
    AVの炼金术士
    我小时候,刚开始流行补习班。英语补习200一个月,家里工资多少忘了,大概800左右吧。父母就不同意去补习,说就是学习靠自觉,补习就像拔苗助长,不好。其实是怕花钱。
    问题4线城市学校英语老师的水平只能呵呵,同班英语好的全部是补习班出来的。
    中考的时候,英语只有20来分,肯定上不了重点高中了。
    除了分数,想上重点高中更直接的是缴高费读书,当时择校费好像是4000一年。
    第一次分水岭在初升高就出现了,家庭经济至少就占了一半以上的因素。
  • i
    iceliking
    很多方面,美国可比欧洲更看重门第和家庭

    不过话说回来,阶级流动很重要,就像足球的升降级,流动是必须的,但前提要保持整体的稳定,一年20%的流动性可以新陈代谢,但如果强制要求50%的流动率,那一定天下大乱了

    精英学校也是一样的,凭什么说211学校没有人口比例的农村孩子就不正常,不合理呢,我倒是觉得这才是符合社会发展的正常结果
  • 灌水马甲
    什么小道消息啊,你肯定是上海人吧?

    http://www.huaue.com/gkao/200884130651.htm

    2000年至2002年,本市8所部属高校本地生源比例均值为56.99%,如今已下降至40%上下,上海部属高校的生源构成,从原来的“阿拉上海人多”到如今的“外地同胞多”,发生了质的变化。据悉,在若干年内,本市部属院校的本地生比例将下降至30%以内。不过,由于每年下降比例不会很大,上海学生不会明显感觉到考名校难度加剧。

    8所部属院校本地计划减少

    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生源计划由于涉及教育公平问题而受到瞩目。据有关方面对全国部属高校2000年至2002年招生计划数据统计表明,上海8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本地生源比例3年平均值高达56.99%。从今年情况来看,这一数值已经明显下降。

    复旦招办主任郑方贤教授透露,该校近几年来一直在坚定不移地走生源全国化的道路,今年迈的步子尤其大,上海生源计划比去年减少了约190人。本地生占总招生计划比例从去年的46.6%下降到了今年的41.9%,下降了4个百分点。明后年,这一比例还将继续下降。

    上海交大方面也透露,今年本地生源比例也开始下降,尤其是上海地区二本减招了一半,近200人。一本也减招了近100余人,本地生占总招生计划比例从去年的48.8%下降到了今年的44.3%,下降了4个多百分点。而东华大学本地生源比例已经下降至40%以下。

    目前好像已经降到30%多了。

    你上海市属院校多招本地人没问题,但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高校招这么多本地人就有点那啥了。近亲繁殖的后果也是基因退化,复旦交大本来仅次于清华北大,现在浙大南大这种感觉甚至都有超过的趋势了。

    [本帖最后由 灌水马甲 于 2015-5-18 11:24 编辑]
  • 灌水马甲
    剃毛很正常,一个女生在女性论坛谈这些也很正常,但在一个以猥琐男为主的论坛跟一群大老爷们聊剃肛毛聊的挺high,反正我是觉得蛮开放的。
  • 灌水马甲
    教育部门已经明确要求各地高校要把本地生源录取比例调整到30%左右,北京的高校领导却置若罔闻,熟视无睹,拒不执行教育部的要求!
    目前,北京大学在北京录取比例12%,清华大学11%,北京师范大学7%,中国人民大学15%左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等高校在北京的录取比例也远远不到30%
    而同样是直辖市的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上海生源的比例高达35%
    其他地区的名校如浙江大学本地生源占48%,南京大学占32%,武汉大学勉强到30%,南开大学占22%
    以上数据均来自各校招生计划,绝非杜撰!
    全国只有北京的大学如此对待自己的学生,凭什么?凭什么?凭什么?
    所以,北京的高校应该响应国家政策,将本市生源比例控制在30%左右。

    北京的胡同串子正在骂呢,其实北京的也挺冤的,以前一直傻了吧唧参加全国统考,分数线跟人家高考大省差那么多,被那些高考大省喷成狗,上海人就比较聪明,早早改成4门,自己单独考,分数标准都不统一,想喷也不好喷。
  • s
    sunever
    我怎么觉得这贴就你最猥琐

    对异性指指点点,话题还歪楼
  • s
    sunever
    贵真神话大宝剑每个男人都爱,说直白点,欲望,说好听点,追求美,不一定就是猥琐

    但老是扯着一个女性说肛毛,给人感觉就百分百的猥琐

    别人只是讨论的时候分享一下想法,其实是积极正面的

    [本帖最后由 sunever 于 2015-5-18 12:05 编辑]
  • a
    aweiwei
    去年我发类似的帖已经被喷的死去活来了。
  • k
    kualalumpur
    只能说你太保守了,还有情商略低,上纲上线。
  • 李逵史莱克
    我觉得在理,知足常乐,虽然这个词稀松平常的经常听到,但是真正能明白其中深意的人太少
  • j
    jidatui
    确实是这样,我小学3年级开始补习英语,半年的补习费用是老妈一个月工资。
  • k
    kirbyx
    明白归明白。等有了孩子以后,你必然会面临一个问题:孩子有没有权利做一个进取的人?你是否要一定程度上给孩子这个权利加上个debuff。
  • 华莱士
    喷了 初中英语你考20
    你要是考个80 比不上补习班出来考90的 情有可原
    你考20 怪没上补习班 药店碧莲
  • e
    eva2015836
    你以为古代科举是个穷人就能读得起读书吗,古代能够让子弟不用干活专心读书考科举的,换算到现在,至少也是能够随随便便买得起学区房的家世。所谓耕读耕读,你没地没房没人手,哪来资本耕读。
  • k
    kualalumpur
    庄朝宾,明嘉靖年间进士,出生于螺阳镇田边村,名列《惠安县志》、《泉州府志》、《福建通志》。朝宾小时候父母双亡,跟长兄一起生活,因家境贫寒上不了学,每日打早就出门捡粪。岂知“捡粪仔”后来居然中了进士,当上了广西参政大臣。

    庄朝宾虽是穷苦出生,但是他聪明,敏锐好学,每天捡粪都要到邻村的一所私塾倚窗听先生讲课,把先生讲的都默记在心里。有一天,私塾老师对学生考试,试想检查学生们知识掌握得怎样。于是出题“四野绿荫迎夏至”给学生们对子。学生们个个目瞪口呆,想不出来,气得先生直吹胡子,准备挨个进行提问,对不出来给打板子。

    窗外的庄朝宾琢磨了一下,悄悄在纸上写了几字递给靠窗的学生。那学生看了后就站起来大声答道“一庭红雨送春归。”先生闻对辞喜出望外。可又一想,不对,这个学生既笨又懒,怎么今天突然灵巧了?于是过来盘问应答对子的出处,学生知道瞒不过,只好照实说出。先生听了很是惊奇,心想一个“捡粪仔”这么聪明,真是难得,便把窗外的朝宾请了进来,当众夸奖一番。

    为了了解朝宾的底细,先生又出了几个对子进行试探。先生出:“天下有道,”朝宾答:“国家将兴。”先生出:“敏而好学,”朝宾答:“乐而忘忧。”先生想这是《四书》中的句子,接着就试他对眼前事物的应对能力。见一个妇人给婴儿喂乳,复出:“养儿防老,”朝宾见场上谷桶就对:“积谷防饥。”先生看见门外小孩玩着螃蟹出:“横行天下,”朝宾看窗外迎风摇曳的绿树对道:“直上云霄。”先生深深感叹地说:“‘捡粪仔’前途无量啊!”第二天,先生找到朝宾的兄长,免费收朝宾为他的学生。

    朝宾进了学,更是专心攻读,学业进步很快,然而每天放学回家,朝宾都要把屋里的两个土坯(土格)来回搬动,看见的人都觉得好笑,朝宾却说:“练练筋骨,如来日书读不成还能下地种田,免得农不农,仕不仕。”由此不难看出庄朝宾的聪明和过人的眼光。

    朝宾参加乡试后,急切想了解结果,于是到仙公寺圆梦。仙公托梦前程去问嫂子,朝宾回家到了村边,见兄嫂二人正在车水(早些时候,用脚踩的抽水农具),兄见弟归,急忙跳下水车,造成嫂子一脚踏空,跌落水中,生气地骂道:“夭寿要赶去迎八台。”不料这句话正应了兄弟俩得命运:朝宾乡试中举,其兄末几日亡故。后来朝宾中了进士,当了官,把侄子视为儿子,家中财产田园房宅均分二份授业于侄子。这段史实至今还被乡里传为佳话。


    你真以为古代和教课书一样水深火热,只有少数中产才过得像人?一家人连一个读书人都养不起?
  • e
    eva2015836
    自己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就不要怪家里不出钱,我高中的时候班上学习非常刻苦但成绩一直中下等的那位同学,唯一擅长的就是英语。要是没有英语拉分,他的成绩就是垫底。
  • 灌水马甲
    现在的人,即使出身贫寒,如果足够聪明,也是能出头的。

    当然如果本身资质一般,家庭情况又比较困难,那确实至少起步阶段是比较难混的。
  • 雾桑
    中国古代有乡绅制度,穷人也能通过科举出头。苏州一门三状元,你去看下他家遗址,鸟不拉屎乡下,人很穷的。

    我父辈,阶级也未固化,上升通道很宽敞,靠读书改变命运的数不胜数。

    然而,现在阶级基本固化了。
    基本可以肯定的说,一个家族里,被我父辈和我拉开差距的那些同辈人,他们小孩跟我小孩的起跑线相差实在太大了。
  • y
    yfl2
    你这例子里好像他是读不起只好捡粪啊
  • s
    squalltc823
    读初中、高中的时候
    班上有很多同学都去补课,好像不补课这学就白上似的
    出于好奇,我去听了一次,其实和上课时候老师讲的没毛区别
    我觉得很奇怪,后来我和他们聊天,原来大部分就是一种“他们都去补课,我不补课肯定学不走,我去补课了考不好那就是我真的努力的,但是确实没办法”
    还有一些没去补课成绩差的同学,说出来的理由就是“因为我没去补课,理所当然的成绩差”
    所以我才说,教育最困难的是教会孩子独立思考和对自己负责的能力
    而这一点太难了,因为八成的家长也做不到
  • e
    eva2015836
    我隔壁一个人买彩票中了500万,然后你便得出买彩票是个致富的好路数是吧。明代有个捡牛粪的中了进士,你便得出明代家家户户都能供得起一个人考秀才是吧。就算你信不过教材,好歹多用用百度,了解一下古代识字率有多少,古代识字的人当中又有多少是专门奔着科举去的。
  • h
    handsomeken
    这就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负面效果,阶层固化。
    只有还存在阶层间转换的通道时,社会才有可能保持稳定。
  • 阿信gg
    本来就是有钱人受好教育啊。。美帝私人学校不也很贵。
  • t
    ttsyyh
    不熟悉的例子不说了,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中国从古以来就有寒门刻苦成功的传统,当然现在的寒门孩子如果真是刻苦又聪明我觉得还是能成功的。
  • e
    eva2015836
    科举考试要书本费,要笔墨纸张的费用,找私塾请先生要学费,古代科举非常残酷,你要读书就是一门心思读书,没有白天种地晚上看书的例子,你出门赶考要盘缠,要住店的费用,你跟士子之间应酬往来,也要人情费用。你以为古代有多少人吃得饱饭,交的起租,服的上役。还有闲钱供子女读书,而不是让他去放牛种地卖身。古代吃饭靠天,遇上灾年,穷人家个个都是卖儿卖女的。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总记得把,你总不认为柳宗元就是TG找来的枪手。人家柳州捕蛇的,家里怎么没养两个人考秀才。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你要举极端的例子,现代低保户考上211的例子也是很常见的。苏州一门三状元,人家住乡下不代表人家就是个没地的佃户。
  • e
    eva2015836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寒门子弟努力,总有出人头地的例子,但也不是像有些人说的,古代寒门子弟出头的机会,甚至要比现代高的多。
    凿壁借光,囊萤映雪,这两个故事发生的朝代科举制度还没有建立,要知道科举制度的确立,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第一次给了寒门弟子出头的机会。
  • p
    pussyhead
    看虎妈猫爸学区房那价格真要喷了,真是为了一小孩啥都可以牺牲,可残酷的事实是大多数小孩长大后必然是平庸的人。
  • 雾桑
    不要想当然。
    你先了解下乡绅制度、科举、教育等方面的关系。
  • e
    eva2015836
    我对这方面不算太了解,阁下莫非是历史系高才出身,能不能给出啥靠谱些的资料,例如明朝比较太平的时候的识字率和考中秀才的人数比例,以及历朝进士的家庭出身分布情况。
  • k
    kirbyx
    我只知道有穷文富武的说法。
  • k
    kualalumpur
    这里定义要明确点。
    是说平民也能通过努力位居高位,还是最穷困的人也能通过努力位居高位。最穷困的人其实也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的,至于能不能位居高位就要看造化了。

    另外现在的所谓农村孩子考不上好大学,其实是因为牛高中的辐射放大了,现在很多聪明的小孩都是初中高中就到本省很好的高中去读了,其实反而是帮助了一些落后地区改变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