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已渐熄,996只是前奏

  • g
    gspot
    看到很多人在说这个,想起2篇文章,有点长,节选了下

    火已渐熄,然位不见王影,马云、王健林、刘强东,薪王们各做打算……正因如此,灰烬才会如此渴望余火吧……不管这次传不传,深海时代最终无可避免

    ********************************
    996与大数据

    X哥和大佬,外加权威媒体,都在暗示“实话”、“未来”、“下行”、“压力”。

    大佬欲言又止的“真话”、“实话”、“让人思考的话”,以及他所说的“未来”究竟是什么?

    某哥和大佬,有一个共同点,手里都有庞大的大数据资源,别的不说,两人联手基本掌握中国互联网零售大局。

    大数据的核心功能之一是预测。

    据说,谷歌可以用搜索引擎准确预测流行性感冒的爆发。有的美国零售业巨头,可以逐个准确判断客户生活情况。

    某哥和大佬掌握了什么数据,我们不知道,但是他们至少掌握社会消费品零售的情况。大佬手中有金融服务,至少应该还掌握社会中青年手中资金宽裕程度的数据。不仅如此,还应该包括生活方式的信息。

    他们究竟掌握多少信息,我不清楚。

    他们掌握的信息,显然远远高于普通人,甚至高于省一级官方统计机构——据我所知,目前各地的大数据中心尚在加紧建立,还没有全国性的大数据中心。

    他们拥有后台管理员的视角,他们看到了什么?

    他们看到了什么不会对我们说,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言行中判断他们看到了什么。

    券商高唱“政策牛”、“刚起步”的时候,两个人异口同声,要求员工奉献,鼓吹996,这意味着什么?
    起码,他们没有准备增加投资,而是准备压缩劳动力成本。

    资本家并不是一味增加劳动力成本,或者压缩劳动力成本,资本家对劳动力成本的选择在于如何带来更高的利润。所以,在经济上行期,资本家扩招,在经济下行期,资本家裁员。

    他们对中短期未来的判断是什么样的?不言而喻。

    有人说,用百度搜索指数,看某个词(这个词不说了,你懂的)的搜索指数,画面感人。还有人说,另外一个类似的词“招聘”的搜索指数,变化不那么明显。不能证明前一个词,的搜索指数暴涨,就说明了什么。

    作为大数据权限几乎为零的人,我们无法判断两个词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一个暴涨,一个变化不大。

    但是,我相信,某哥和大佬,肯定看到了什么。正因为他们看到了什么,所以决定调整战略方向。压缩劳动力成本,鼓吹996。

    两位应该都在做过冬的准备,在给手下吹风。

    有效需求下降的情况下,资本必然压缩投资,导致经济螺旋下行。这些年,大家都知道会有一个奇点,但是这个奇点具体的时间点,谁也不知道。需要用大数据分析。一般人显然没有这样的能力。

    有效需求下降的时候,资本家之间会展开激烈的竞争,兼并、重组、倒闭……剩者为王。为了剩下来,资本会压缩一切成本。相比之下,劳动力成本最容易压缩。

    就业岗位固定甚至减少的情况下,劳动力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忍辱接受越来越苛刻的就业条件和越来越差的待遇。

    国家之间也是如此,在选择锁死汇率,土地成本和核心生存资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压缩劳动力成本,也是压缩产品或服务价格,刺激出口的一种选择。

    至于权威媒体,我不评价。

    目前看,如果东哥和大佬真通过大数据看到了什么的话,多数人不管愿意或不愿意,除非发生重大意外事件,否则996是大趋势。也许,真有一天,如大佬所说,对那些有几百万房贷的人来说,996是幸福的。同样一些背负房贷的人,想996而不得。

    至于生活成本,在“松紧适度的稳健的货币政策”下,不出意外的话,还是会稳健长牛的。会不会疯牛,不好说。

    我说这些,没有别的意思,不是鼓励大家逆来顺受,而是希望大家慎重,未雨绸缪。毕竟,在拥有大数据优势的人要大规模压缩劳动力成本的时候,普通人逆势而行,大规模扩张,甚至举债扩张,弄不好就接了飞刀。

    大多数人自然希望是虚惊,我只能说,祝好运。

    *************************

    记住2018,挥霍无度的最后一年

    前几天我朋友圈里流行一张图,是2018年各类资产的回报率统计。看后大家心里都释然了,原来不止我一个人亏,不论你投什么都躲不过一个亏字。去年风光无二的币圈,今年最惨。大类资产配置变成了一个比谁亏的比较少的游戏,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如果你没耐心看长文,只想知道一个结论的话,我的忠告是:2019切勿抄底。仅是拉开序幕而已,离底十万八千里。

    我之前在知乎问答 为什么美联储一定要加息? 里稍微解释了一下不同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关系。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许哲:关于货币最简单的逻辑),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许哲:央妈的更年期烦恼)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许哲:关于债务结构最简单的逻辑)的关系。

    央行的表里,负债就是货币,对应所有其他部门的资产,也就是钱。商业银行给企业贷款,以获得收益,这里企业的负债,也就是贷款是商业银行的资产。

    三张表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最关键的是效率一定要有正常的差值。所有的问题都是关于效率的问题,当且仅当资产的质地优良,所产生的资本回报率高于利息时,贷款才是良性而可持续的。这个被Dalio称之为“好的杠杆",这个说法虽然粗糙,当是不失其本意。

    明斯基将负债分为对冲型的融资,投机性质的和旁氏性质的。Dalio 说的好的杠杆仅指第一种对冲性质的,即资产的资本回报率能很好覆盖本息。

    能不能覆盖主要看资本的回报率,回报率来自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的挖掘,回报率随着技术的成熟和 应用价值挖掘的逐步深入而下降,长期来看回报率是趋0的。这个过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一的解是技术的再创新,所谓商业周期和技术红利期密切相关。

    这是造就经济周期的一个因素。

    那经济周期什么时候向下呢?看社会总体负债的数量之外,必须关注负债的质量。如果负债的总量很大,但质量都比较优的话,那控制总量,也就是去杠杆,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操作。这个操作,无非就是减少一些商业贷款活动,已经完成的贷款不要再扩大规模,已经成功退出的项目不要再扩张,商业银行安心close case,企业部门获得杠杆效应后的利润,企业雇员扩大消费支出,everybody wins,将过高杠杆引发的通胀问题扼杀在摇篮了。这是最理想的去杠杆。

    然而现实生活显然无法这般让人省心,当我们发现有大量的杠杆,已经处于投机性质乃至旁氏的时候,彼时的去杠杆,是不可能无痛的,总有人要付出代价。

    杠杆质量不行的时候:

    正常的商业逻辑,乱放贷的金融机构,和乱上杠杆的无效率企业,特别是靠续贷苟延残喘的僵尸企业付出代价。盲目上杠杆的企业倒闭,不好好做风控的金融机构重创乃至倒闭。然后经济机器完成自我调节,产能得到出清,这是普通的逻辑。

    然而,面临一些非经济的复杂因素的时候,人类的本能不是正视问题,而是转嫁矛盾,或者拖延问题。转嫁矛盾的方法,不方便公开讨论,怎么通过直接杀死非亲生部门来提高亲生部门的资本回报率,怎么把杠杆合里加上去(转移),大家都看到了,不赘述。

    我今天主要讲的拖延问题的无效性。

    为什么美联储一定要加息? 里解释了央行为什么要加息或者降息,为了匹配当前的资本边际回报率,防止泡沫的产生从而尽可能熨平周期带来的影响。

    好,这非常好,平抑波动从管仲开始就是非常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也就是说,央行应该有的职能是在泡沫通胀起来之前,预防泡沫,控制好宏观经济周期的节奏。

    然后我们并没有那么精确的阀门表,如果泡沫已经产生了,央行没能及时阻止的时候,泡沫已经发展很大了,怎么办?

    应该刺穿泡沫,去杠杆来让一切恢复到正轨上吗?

    这种决策无疑是非常需要魄力的,而且短时间内,肯定是一片哀鸿遍野,所有人都会指责刺穿泡沫的人,而不是产生泡沫的人。一如花剌子模的信使会被杀头一样,带来坏消息的人,而不是产生坏消息的人,会被泄愤。人性如此,毫无智慧。

    早点刺穿,比较好收拾,规模和路径啥的好规划一些,所谓的软着陆。如果不刺穿,而坐等泡沫自己发展到极限爆破的话,可能会比较难收拾,因为规模可能膨胀到比较大,而且破裂起来会一地鸡毛。一个好比有火警了,消防经济疏散房间里的人,另外一个是火已经烧起来了,出口处互相踩踏,死伤无数,这个是所谓的硬着陆。

    正常的情况就是这两类,然而人类是有创造力的,在上一次不怎么被及时管控的泡沫破裂时(次贷危机),人类走出了完全不同以往的第三条路:拒绝着陆。

    不就是债务出问题嘛,反正央行印钞已经不用成本了,全部买下来不就行了嘛。(许哲:缩表是什么鬼?)

    央行买债是没问题的,在产能出清后,资本回报率不高的时候,宽松一点货币政策提高杠杆效率加快经济回复也是没问题的。然而,出于过去造孽产生的问题不断扩大的恐惧,而给不负责任的举债兜底,这无疑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央行送免费看跌期权,你要不要?反正我是要的。可劲儿得造,反正有人兜底,有多大玩多大,管什么杠杆质量,反正有人买单。

    杠杆的质量不再关键,过去的有毒资产甚至还能获得利润,为什么要审慎?

    好了,央行平抑周期中的低谷,本来的用意是:避免造成通缩螺旋将好的杠杆也错杀,从而把整个经济彻底击垮。央行要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起到阻断器的作用。因为持续低迷的回报率需要新的技术周期来重新带动,没有新的技术带动资本回报率起来时候,此时也应该维系低利率。宽松到新的技术带动回报率上升,警惕通胀和泡沫时,再出手平抑。

    问题来了:和泡沫什么时候算泡沫一样,出清什么时候算出清?又是没人知道的事情。

    况且和刺穿泡沫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一样,这时候也叠加了非经济因素在里面。救市的决策无疑要好做很多,是非常受欢迎的,接受的批评永远是做晚了,而不是做错了。

    谁在火灾的时候指责消防队员?

    泡沫时期的不审慎的金融机构没死绝,甚至能套央行利。谁要技术创新?

    大家拼命怼杠杆,把金融资产的价格炒作上去就是了。

    在美国曰股票,在欧洲曰债券,在中国曰房产。

    当金融空转套央行利能赚钱,为什么要技术创新?优秀的大脑都去Google算计怎么让人多点几次广告如果让人觉得悲哀,那么当所有的聪明大脑都去金融机构算计如何套利算什么?研究航天导弹一辈子北京买房无望算什么?

    技术创新改善资本回报率不如提高杠杆来得收益好,资本不会对技术创新感兴趣。资本并不关心人类的进步与可持续性,资本关注的只有回报率,回报率和回报率。

    这就是全人类QE这场大实验的初衷:出清前就印钞救市,拒绝去杠杆,寄希望于未来的经济增长消化过去的孽债。简单两字概括:怕疼。

    这就是全人类QE这场大试验的实际过程:套利央行成为最佳商业模式,海量资金空转,并对真正的技术创新产生挤出。简单两字概括:落空。

    本来指望解决问题的人,永远不会来了,而本来指望解决的问题本身,越来越大。

    悬崖勒马的时机,已经错过很远了,是很远很远那种很远。

    你问我怎么办?我要是知道就好了。以我有限的知识和想象力,只剩恐惧。我最近有幸和真正的有识之士共同探讨宏观经济和市场,可惜也是一筹莫展。

    当这场关乎地球人类共同命运体的庞大试验,运行到如此扭曲的地步,稍微一点点的正常化,就会让所有的杠杆原形毕露。

    在 许哲:拆解印钞机——房地产循环 末尾预言的美股大跌并没有到头。读到这里应该能明白为什么我做次判断。

    讲故事的各种资产就更别提了,2019年是各种清零时刻。

    让我们记住2018,这场庞大的人类社会试验的顶峰之年,人类肆意爆刷信用卡的最后一年,账单开始寄到的第一年,见证史上最大经济学试验的验证之年。

    [本帖最后由 gspot 于 2019-4-15 18:32 编辑]
  • 红叶
    比特币买起来
  • 浮华盲流
    还不抄底,最后一次财务自由的机会
  • g
    ggyy
    思路不错,但是大佬们也有自己的盈利和经营压力,大数据反应的事实不见得就会立即影响他们的决策。
  • 加藤鹰
    看大数据,阿里京东药丸不算完,也可能是降级。
    拼多多药丸才是真的完。。。
  • 四百肉
    马克
  • a
    amm
    简单讲没那么离谱
    但是经济增速放缓或下行成为常态
    要知道过去可是连续多年经济上行,所以背个几百万债没所谓,因为未来会更好
    现在不敢说未来惨不忍睹,但是未来不会更好基本是盖棺定论了,各位保重
  • g
    godnos
    第二篇太高深
  • v
    vamp00
    第二篇的作者简直就是tg舔肛小能手啊
  • v
    vamp00
    第二篇的作者简直就是tg舔肛小能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