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团队放“大招”:“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获新突破

  • s
    sis5595
    http://www.sohu.com/a/321026617_267106
    原文太长,贴个微博上的解读吧。

    @游识猷



    读了一下屠呦呦团队的青蒿素“耐药性”新文章,重点说了几件事——

    ①多地(柬埔寨、缅甸、泰国、老挝和中国)已经出现了青蒿素的“耐药性”状况,即青蒿素清除疟原虫的速度减慢。有些地方,传统的青蒿素3天疗程已不再起效。

    ②但如果把“耐药”理解为“药物对疟原虫无效了”,那么疟原虫其实不是真正对青蒿素耐药,只是之前的治疗方案恰好会让一部分疟原虫躲过去。只要稍微修改一下方案,就“扶我起来我还能战”。

    ③青蒿素杀疟原虫的原理是这样的:

    疟原虫会消化人的红细胞里的血红蛋白,消化后会产生疟原虫利用不了的副产物——铁与血红素。不但如此,血红素对疟原虫来说甚至是有毒的。所以疟原虫需要把血红素的毒解掉(转化为不溶的结晶),才能继续活下去。

    青蒿素和许多抗疟疾的药物,都是在破坏掉疟原虫的这个解毒过程。

    ④而青蒿素有两大特点:

    一是青蒿素一开始也是在“休眠”状态,需要被铁与血红素激活才能发挥药效。

    而疟原虫也会“休眠”。疟原虫的生命周期分许多阶段,有的阶段不会制造太多铁与血红素,处于这种“休眠”阶段的疟原虫,就可能躲过青蒿素的攻击。

    二是一旦激活,青蒿素会把血红素和许多寄生虫蛋白都烷基化,烷基化血红素会让疟原虫无法解毒,烷基化寄生虫蛋白也直接伤害疟原虫。也就是说,青蒿素伤害疟原虫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让疟原虫很难通过小变异来获得耐药性。

    这次的新文章提出,那些所谓的“耐药疟原虫”,有的只是改变了自己的生命周期,缩短易受青蒿素攻击的敏感脆弱阶段,以此熬过青蒿素的用药期。

    ⑤通过以上发现,屠呦呦团队总结出了让青蒿素保持有效的办法——

    一是延长治疗周期,从3天延长到7~10天,这样疟原虫要靠“休眠”熬过去的难度就增大了很多。

    二是更换和青蒿素联合使用的其他抗疟药。因为有时候疟原虫是对联合使用的药物耐药,换药后也会大大提升治疗效果。

    开发新药很难。有效、安全、不易耐药、还要价格低廉让人容易负担的新药,没有那么容易出现。因此,通过研究耐药机理,让经典老药继续发挥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人类对抗疾病的武器,可不能越用越少啊。

    A Temporizing Solution to “Artemisinin Resistance” | NEJM. (2019). DOI: 10.1056/NEJMp1901233

  • 不思进取之徒
    这个解决方案的思路很普通啊,任何一个电工在处理问题时都能想到吧 iOS fly ~
  • W
    Wade Zhao
    这不就是那个故事说的,画一条粉笔线一美元,知道在哪里画9999美元
  • l
    logic90
    研究不只是给出解决思路啊。。。更重要的是,找出背后的原理

    就像之前那个黑洞照片一样。。。大家n年前就都知道黑洞长什么样子。。。但是呢,猜出来的不算,要用数据真实的得出黑洞的样子才算数
  • s
    sis5595
    特意搜了一下"青蒿素",只有16年以前的。
  • W
    Wade Zhao
    第二贴也不多啊,川普发个帖有十几贴呢,丫发的推还不能治病,对人类没什么贡献
  • l
    ly08ly
    风湿免疫性疾病很早就使用抗疟药了吧,机理不知道是不是差不多。
    青蒿素最多也只是控制吧,怎么新闻搞得跟治愈了一样。而且副作用应该比现在的一批生物制剂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