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就问-双子杀手为何采用电视剧的色彩?

  • 巴克利利
    如题,画面一出来,怎样感觉像是电视剧的色彩,这不央六的电视电影画面色彩吗?很廉价的感觉,怪不得才19.9一张票,今年淘票票最便宜的电影,没多久就打了几个呵欠,旁边的堂弟也打了一个呵欠,想不到来电影院看电视剧。
  • y
    yl003_110
    这个要问专业人士比如“影冥”,为啥其他电影都有那种蓝蓝的色调
  • l
    logic90
    搞技术创新搞出来的吧。。。

    技术是越来越厉害了。。。然而,电影反而不好看了HiPDA·NG
  • p
    ps5845203344
    回复1#巴克利利

    全新的摄影机,色调应该贴近现实,我们习惯的胶片色调其实有严重的色差,称之为菲林感。现在看看老电影,色调明显是偏的,夜景偏蓝,日景偏黄,加滤镜毫无节制。
  • 巴克利利
    回复4#ps5845203344
    但是不好看啊,还是普通电影的色调好
  • e
    eistein
    数码摄像机,非胶片的吧 iOS fly ~
  • p
    pretender_lu
    120帧,用胶片该多贵 iOS fly ~
  • 费小弟
    所谓的数码味吧,电视电影就那个德行,什么都像塑料,没有质感。胶片有空气感所以看着舒服,特别是用光讲究的,虽然不是完全真实,但顺着人的视觉习惯,所以不觉得难受,黑白的其实也一样,弄成高清的未必好看。这和拍照一样,好的照片并不是去还原真实,而是有升华加工 Leqair
  • e
    eric1981
    120帧的原因
  • z
    zhahe
    同意,现在的电视剧,用数码技术的,太干净,色彩太分明,远不如原来用胶片拍的影视剧,一下子感觉就上来了,尤其是看胡金铨徐克的那些武侠片,里面的风景,就是一幅画,舒服。
  • 费小弟
    人眼看东西并不是一次把细节都送进神经,起码不是平均分配注意力,所以很多无关的东西我们看了也是模糊的,这个模糊当然肯定不是分辨率那个概念的模糊,但更不是数码成像这种没有选择一次都端出来呈现的效果,一个画面充满了细节人看着大脑很累,因为很多原本没必要分配注意力的细节都蹦出来了,而且因为分辨率的原因有些细节会有类似锐化的感觉,没有胶片那种颗粒感的柔和过渡去缓冲,色彩和边缘都比较生硬。再者现在电影制作很多都是绿布前面表演,人工光源,然后去抠像合成,这种太多太多了,就像新的东方快车,整个片子的质感和色调都快成动画片了,假的不行 Leqair
  • d
    duwang1883
    效果超级好 HiPDA·NG
  • 猫了个咪的
    回复11#费小弟

    你是不是学过生物或者计算机视觉?
  • 费小弟
    没有啊,我这是纯粹个人体验,我们的眼睛不是相机,更不是扫描仪,其实是带着某种主观意图的观测器而已,很多我们熟悉的,没有特殊提示的东西都送进垃圾桶了,否则我们每天看的东西就是核算成一般的数码影片恐怕大脑处理起来得累死好几次,有些时候大脑甚至可以越过主观的图像感知直接处理采取行动,比如开车犯困的时候,司机基本没意识了但大脑会通过还睁开的眼睛分析图像去自己处理动作指挥手脚驾驶车辆,这说明人起码有三四种模式处理图像,有意识注意的,有意识漠视的,无意识注意的,无意识漠视的,理论上应该会随时交替切换或者混合使用,远远不是拍下来那么简单 Leqair
  • z
    zhahe
    服了你,分析得很精彩
  • j
    jpcboy
    回复14#费小弟

    带主观意图的观测器……

    这个总结的好!比如看到大波妹MOMO
  • 5
    526931025
    此电影必须大屏高帧观看 给人的感觉清晰 真实 像看体育比赛的感觉 动作不落俗套 摩托车追逐 加特林扫射 3d感真的好 动作超流畅 没有拖泥带水 偶尔感觉在加速 值得观看 剧情无需多想 准备好爆米花 iOS fly ~
  • 费小弟
    眼睛只是个感官采集器,大脑才是幕后主宰,本质上眼睛功能是给大脑提供判断的视觉图像素材的器官,大脑不可能每个细节都去判断,常规,没有异常的,习惯的,多次判断列为无效的信息都不会付出精力去琢磨了,这样节能啊,人也能轻松,就像植物神经一样,不需要我们主观有知觉,直接给pass掉,只有让大脑特别舒服警觉的东西才能唤起兴奋,比如大波,好身材,特别漂亮的妹子,这都是大脑里存着急需的东西,直接报警提示了,低分的直接没看见。所以视觉传达本质是大脑的事情,而不是分辨率的问题,可以说我们只看见自己想看的东西。另外人看东西有一定的适用距离和景别,人眼不能变焦,所以一般来说大部分场景全景就够了,你想看清细节也做不到,过多的人为细节特写本身就不是眼睛常用的功能,只能用来补充,全景庞大的细节数据量其实是多余的,或者说因为大脑的这种筛选机制拉低了人对分辨率的要求,不可能为了这个要求去单独进化眼睛的远视和微距功能,太不划算了,大脑也处理不了这么多信息,从生存的角度能看清判断敌人和猎物的动作意图就基本足够了,狗甚至不需要色彩,很多动物也是偏科,要么近视要么远视,所以视觉没有客观,都是为需求服务,比如安全,生理需求,特殊的情绪,这和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没啥区别,本质上都是刺激大脑,而且大脑都有一定的宽容度,并不是多了就一定更好,很多时候只是作个判断,之后会主动降低敏感度,让大脑恢复平静,比如你摸姑娘大腿,摸的第一下舒服的很,过几分钟恐怕就没感觉了,再长就成了负担。 Leqair
  • 5
    535428601
    回复18#费小弟
    太精彩了 iOS fly ~
  • j
    jesseddwxy
    我擦,小弟你大波妹没有白看啊……感悟很深iOS fly ~
  • 费小弟
    那必须的,报警条件已经反复验证固化进BIOS了Leqair
  • z
    zerosoul
    我也有相同疑惑,没有电影感
  • 似知疑
    随便说说吧,从器材/审美两方面:

    当代电影摄影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单纯在布光方面,从好莱坞的视角来看基本上可以看作从看天吃饭慢慢走向对文艺复兴以来的绘画发展借鉴的明暗对照法(chiaroscuro,即俗称的伦勃朗光)。在经年累月的发展中这成为了电影感(或者叫cinematic)的重要组成。
    但这是以艺术的手法对视觉进行提炼的结果,并不是人类视觉本身的样子。

    然后引用一段我几年前在《比利林恩》上映后写的东西:


    4K 120P这样的规格让观看体验变得无比接近真实视觉,那么问题来了:
    在无比真实的观看体验中继续使用高度艺术化的明暗对照法来布光,到底还合适吗?

    这个问题现在没人能够给出确切的答案,《双子杀手》的摄影指导是Dion Beebe,ASC/ACS双成员,手持一座奥斯卡、两座BAFTA、一座ASC杰出奖,说一句人中龙凤并不过分。
    身为站在摄影这个领域的金字塔顶尖的人物,显然他与李安正在做的事情是在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
    《双子杀手》的答卷可能不完美,但没关系,能迈出这一步就已经足够载入电影史册。

    至于提及数码、胶片、摄影机之类的,在《双子杀手》这里都没太大意义
    几个基本事实:
    《双子杀手》为了拍摄大量的动作戏而放弃了《比利林恩》使用的F65(这台摄影机被视作电影视觉审美改变的一个标志)转而使用了更轻便的Alexa SXT-M,甚至为此牺牲了采样(Alexa基础系列的机器只能做到3.2K拍摄),而Alexa系的机器是公认的色彩最接近胶片的机器。
    再重复一句刚才说过的:“数字影像模拟胶片的氛围可以做得很好,但这是吃力不讨好,而且放弃了数字影像自身的优势。”
    另外一点就是,当代电影胶片比如5219,直接冲印出来给你看rushes,相信你也分辨不出来那是胶片拍摄的。
  • l
    lovaxi
    学习了,感谢下面没有了
  • s
    stevenflp
    马克 iOS fly ~
  • t
    tankou_123
    这个帖子回归了D版特色。谢谢楼上的精彩分享
  • t
    tantalus.lee
    谢谢分享,真正的优秀氛围 iOS fly ~
  • 相扑
    这个真是说得太棒了
  • o
    on-theway
    回复23#似知疑


    牛!
  • f
    foy2004
    回复23#似知疑

    学习了,谢谢分享NOKIA 3310
  • a
    abonlion
    学习了 iOS fly ~
  • 非红即黑
    d板精神
  • k
    kingsjack
    学到了,还用胶片以后怎么进入虚拟世界?
    iOS fly ~
  • w
    wang88795
    不是用胶片拍的?
  • 似知疑
    35mm胶片拍120格……机器怕是都要烧了。
  • 吉祥鸟
    涨姿势,我同意。

    我发现开车接电话时,是这样的。(注意安全 蓝牙免提 尽量少接)

    接电话时注意力分散许多,挂了电话时有种:"咦,刚才那2个混乱路口我怎么开过来的?"感觉~
  • 超人不会飞
    我说怎么感觉双子杀手的画面感不一样 好真实
    可能布光方式都变了

    比如夜里开船,月光撒在湖面上的俯拍画面 以前从没见过 iOS f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