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知青:那个年代的无奈,这个年代的辛酸

  • 刁德一
    养家,一个女人说不出的辛酸



    1974年到1975年,王来娣结婚后在村里带一个扫盲班,教学教得很好,还给学生编排宣传舞蹈,很受欢迎。后来村里有一个转民办教师的机会,眼看她的命运要转变了,但是这个名额却被村支书私自留给了他表弟。王来娣不甘心,一也去质问过,但是最终还是失去了教书的机会,现在每每想到,还是觉得痛心,“如果当初能转到教师,我现在已经退休了,也不用为养老保险的事担忧了……”



    1979年家庭承包责任田之后,王来娣的老公也不怎么会干农活,家里的农田只好包给别人耕种。



    1980年,国家政策下来,在成立还有家人的,可以回上海,愿意留在农村的回去的,给安排工作,并且一名知青可以带两个子女转为非农业户口。王来娣看看年迈的婆婆,三个女儿,如果她回上海了,她老公可能就只能一个人过了,又是本能的同情,她留在了三和,和她的两个女儿的户口农转非,那时候的政策是吃成品粮,她和两个女儿每个月都有补助,每半年发一次。



    工作本来是可以安排的,当时供销社招工,王来娣也被招去了。



    “但是之后他们却通知我去三和饭店当会计,当时这个饭店都快倒闭了,所以我就一直没有去上班。之后一两年时间,我一直跟着老公干泥瓦匠活儿,你看我一个弱女子,那时候就干这个,不可相信吧?干一天就一块二毛钱,老公一天挣几块钱,家里没有中田,粮食都靠我们两个人挣钱买。三个孩子上学也需要花钱,工作没有着落,所以那时候真是很焦急!”想起工作的事,王来娣声音有些哽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