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了,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在分析作者表达的意图

  • q
    qqqqqq
    今天偶尔路过语文科组(我在校外辅导机构工作),听到里面的老师在教孩子这里为什么用X字,它体现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如何烘托出整段话的主旨乃至全文的中心思想...

    我记得这种教学年年都在吐槽,然而这么多年了却一点都没有变过。
    也是想不明白为何...
  • b
    beterhans
    我记得又一个丑闻

    文章作者的说我没要表达这个意思。是老师瞎编的答案
  • q
    qqqqqq
    多了,比如前年某地高考,什么鱼眼睛里闪出诡异的光来着,强行解读那道光,然后被作者打脸。
  • s
    saintwei
    关键是考试就这么考,与语文老师有什么关系。高考就这样考,而且短期也别想改革中国的教育制度。教育教什么,个人以为首要的是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价值观,然后才是知识。
  • s
    saintwei
    还有去看看现在的全国统编版都是些什么文章,八年级上推荐的必读名著之一是红星闪耀中国。选的课文首要的是思想性。不过刘慈欣的发现她的眼睛被选进七下。
  • 刁德一
    考试指挥棒
  • 隧道
    这是分析 揣摩出题人的意思

    成语叫做 揣摩上意。

    考这个的意思就是 你连领导想什么都琢磨不出来,还是老实当底层鹅 别想阶级提升了
  • f
    flytutu
    这是训练思维良(gu)化,成年之前必不可少
  • 红叶
    鲁迅:老子就是写的错别字 通假字 通你妹
  • V
    VODKA
    作品的解读权到底在作者还是在读者或者在某个机构,这个本身就有争议。。。。。


    别说解读了,甚至画家本人有没有对自己作品的真假鉴定权,这个都很有争议。。。。。
  • o
    ouaicl
    从小教育孩子学会揣摩上意,有这么实用的技巧你们还bb个啥?
  • 双面胶
    高分表示能读懂圣上的意图,大清向来如此
  • 燕市游徒
    鲁迅:我当年还说过这个???

    哦,记起来了,我好像确实说过。。。
  • c
    csdhg
    我从小就记得语文老师一直有个尴尬的地方,比如说写作文,难忘的一件事
    一个范文开头就是,三年级的那一天。。。老师点评,开头直奔主题,非常好,不要写一大段没用的
    另一个范文写,今天我走在路上,看见两个小朋友在踢球,记忆的小船飘啊飘,不禁想到三年级的那一天。。。老师点评,开头的描述非常恰当,如果你开头就写三年级的一天,岂不是非常突兀?
    这是一个老师说的啊,还是经常说的
    尴尬吗
  • c
    couger
    鲁迅那年代字词句都没定型呢,用对错来定性太绝对。
  • s
    sxcluck
    感觉考文学作品,应该写自习的感受,而不是有固定范围让人去猜,不过这种答题老师改卷应该会很痛苦
  • h
    hengheng0713
    我要是出题老师我也这么出题,上能弓虽女干作者意志,下能菊爆学生思想,不要太有成就感。
  • y
    yangwenli
    这个还真是日本美国也一样的
  • e
    era3210
    这个全球都一样,因为一个作品的解读权是在作者还是在读者是有争议的
  • 炉石传说
    不学揣测中心思想学什么??
    别人说了一堆你还抓不住重点,不知道别人说啥
    你谈这样的人不少了
  • 井喷
    某篇文章之所以能入选课本,是因为选它的人觉得它表达出了某种含义,这就形成了一种标准,而老师的教学也是基于这种标准。
    本质上本帖将中国人人人充满智慧,个个不守规则的特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 r
    ruler510
    楼主说教育界对这种教法有异议,不妨贴出来让大家讨论一下。
  • 天空の軌跡
    别说语文教材,圣经也是类似方法来解读的2333
  • j
    jamesxuyiyi
    韩寒读书的时候就是喷这个出名的
  • h
    hirty
    本身针对文字有不同的理解也是相当正常的事情,阅读本来就是作者和读者共同构建故事和世界观的过程,除了学校时期老师会详细告诉你文字所表达的含义以外,离开学校谁不是靠自己理解文字的呢,又有谁给你标准答案?
    学校教师教育学生理解文字的方法没错,但是以标准答案评判结果的方式是有问题的,应该允许在正确理解基础上得出的多样性
  • 大头木
    分析作者意图不是真的分析作者意图,一种二次创造罢了,连这都想不明白较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