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垃圾分类的另类观点。转:罗辑思维,分工产生效能。

  • x
    xcode
    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一个基本原理,就是“分工带来效能”。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第一页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具体的问题,大家又难免犯糊涂。
    我们经常用到一个句式,是“只要人人都……,世界将……”。比如,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人人都严防死守,社会治安环境将得到根本好转。
    这么说当然没有错,但是这些口号的背后,是相信“人多力量大”,而不是相信“分工带来效能”。
    今天我们来看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薛兆丰老师在他的订阅专栏《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中,谈到过一个话题:垃圾分类。表面上看,垃圾分类是最适用我们刚才讲的句式——只要人人在扔垃圾的时候,都分好类,就会大幅度降低垃圾回收成本,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效率。如果扔的时候不分类,等垃圾都混到一起,再分类就困难了。
    问题是,真的是这样吗?
    薛兆丰老师作为经济学家,一贯要看成本,他的结论是:不确定。居民对垃圾进行细致地分类,看起来是节约了回收企业的成本,但是每个人扔垃圾之前,都要花时间来整理垃圾,分清楚之后再拿出去扔掉。无形之中也浪费了很多时间,这方面的成本,又该怎么核算呢?

    刚好,我最近看了一些介绍日本垃圾分类的文章,加深了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我们知道,垃圾分类最早起源于欧洲,后来传播到日本。和日本人的严谨精神结合起来,很快成为日本社会的标志性现象。日本全国各县,都有不同的垃圾分类政策,大部分都非常严格。比如说,日本横滨地方的垃圾分类手册,多达27页,518项条款,规定的非常细致。
    金属垃圾归到金属,塑料垃圾归到塑料,这就不用说了。但是往往一件垃圾的不同部分,由于成分不同,也要拆开分类。比如,饮料瓶盖和包装纸,它们虽然都是塑料,但化学成分和硬度不一样,也要拆开分类;饮料塑料瓶本身,则要单独归到另一类。
    再比如说,一包香烟抽完,它的香烟盒外包膜是塑料的,盒子本身是硬纸片,而里面的铝箔则是金属,这些也要区别分类,投到指定的垃圾袋里。至于厨房生产的生活垃圾,米饭、汤汁这是一类,骨头则要单独分出来,装到不同袋子里。
    日本街头不像中国,很少见到垃圾箱。日本人都是在家收拾好垃圾,分门别类放好,等垃圾车来收。而且每个区域,垃圾回收的时间不一样,当天没收走的垃圾只能等过两天再扔。
    在日本,如果垃圾不分类,乱扔垃圾,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上升到了道德的高度。轻则被批评、指责;重则垃圾会被拒绝收走,退回,甚至加收垃圾处理费,总之麻烦一大堆。
    因此,日本国内自己也有人在反思,说日本社会越来越细致的垃圾分类,其实不是好事。很多家庭主妇,包括普通年轻人,每天花十多分钟整理垃圾,很没有必要;很多垃圾不能及时收走,占用家里太多空间。
    但更重要的是,垃圾分类,并没有让垃圾回收的效率提高。
    这个结论不是我下的,而是垃圾工业的资深人士说的。日本东京有一家规模很大的垃圾回收企业,叫白井株式会社,他们的社长叫白井徹。白井徹站在行业角度说:垃圾分类太详细,不但没有降低企业成本,反而提高了成本。也就是说,人们辛辛苦苦把垃圾分好类,其实是在帮倒忙。
    好奇怪,垃圾分类明明提高了分拣效率,怎么还说提高了成本?
    白井徹说,你们不了解垃圾行业的成本比重。垃圾回收,主要分两大块流程——运输和分拣。垃圾分类确实降低了分拣成本,但是提高了运输成本。回收过程中的运输成本,要占70%左右。
    垃圾分类太仔细,企业就要增加垃圾桶、运输车辆、人力成本。一辆车过来,只能收走其中一类垃圾,其他类别只能等下一趟来收。这样一来,无形之中效率降低,成本却大大提高了。
    问题来了,既然细致的垃圾分类没有提高效率,为什么日本人还在坚持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垃圾分类成了仪式性的事情。
    它相当于一个全民的教育过程,提醒日本人不要乱扔垃圾,要爱护环境。这些成本不是企业自己付,而是由政策推动,由政府和居民通过税收来承担。
    至于垃圾回收企业,他们反正是从政府那里获得补贴,弥补分类带来的成本增加。所以,企业是没有动力去推动改变这件事的。这相当于政府征税补贴企业,维持这个环保教育体系。普通民众确实获得了干净整洁的环境,但背后也有代价,就是交税来补贴低效产业,和生活不便利。
    那中国的情况怎么样呢?
    我们的垃圾分类工作,做得非常不好。很多专家写文章痛心疾首,说从这一点就看得出来,中国和日本比,文明程度差得很远。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中国的垃圾分类问题其实没有那么严重,为啥?
    因为中国有一个特殊的分工,或者说社会队伍——俗话叫“捡破烂”,学名叫“拾荒者”。
    我们平常扔完垃圾就走,看不到之后发生的事情。实际上,从小区里的保洁工人,到垃圾填埋场里的驻场拾荒者,再到废品收购站,这背后有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可能你也见过,有人不断沿街去翻捡垃圾箱,里面的塑料袋、塑料盒会被他分类叠好,卖给废品站。至于纸箱、铁盒、塑料瓶之类的,这是比较“值钱”的东西,甚至会引发拾荒者之间激烈的竞争。公共场所的垃圾箱,通常不超过几分钟,这些“值钱”的东西,就会被捡走。
    我在网上查到一则资料,2015年仅仅广西南宁一个市,每年回收的废纸、塑料、旧金属等等,就有100万吨。那全国回收品加起来的规模有多大,可想而知。
    那拥有拾荒者的中国,垃圾回收效率怎么样呢?
    西方国家的垃圾分类,有的是分成两三种;像日本那么极端的情况,也顶多分成十几种。但是中国的专业拾荒者,可以把垃圾分类成几百种,回收利用效率其实高得多。
    你看,解决一个社会问题,有两种手段。一是,呼吁、教育,让人人动手;二是,通过社会分工,把全社会的问题,变成一部分人的生计和专业。前者,往往变成社会的精神性的仪式;后者,往往才是真实有效的解决途径。
    当然,也有人批评这个现象,说拾荒者的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危害健康,肯定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长久之计。
    对,这个我也同意。那怎么办呢?
    答案是,仍然相信社会分工的力量,相信分工带来效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拾荒者总有一天会退出历史舞台。替代他们的,不会是我们人人动手分类垃圾,而是另一种更广泛、更深入的社会分工的结果——那就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这方面的技术进步正在突飞猛进,当然,这不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HiPDA·NG
  • f
    freeflood
    这是 菁城子 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啊
  • k
    kaidokido
    这货说的啥 屁不通
  • w
    wwwEagle
    我觉得上门代收代分类的业务就快上线了。
  • W
    Wade Zhao
    其实核心问题就是“分拣”节省的成本和“运输”浪费的成本哪个更多吧。
  • G
    GleeU
    大部分人的时间不值钱 iOS fly ~
  • o
    oO00Oo
    写的真绕
  • t
    tom33
    成本增加和转嫁是一定的,那么这部分成本产生的利润是什么,谁拿走享受了
  • a
    antidoom
    我一开始就有这种想法。我现在扔出去一个纸箱,不出十分钟就会被捡走。其实有更科学的方法,就是培训一批拾荒者。一个小区有三四个拾荒者去打理垃圾桶就可以做得很好。
  • c
    chim
    回复8#tom33

    在台湾的话 就被慈济赚了
  • l
    logic90
    垃圾处理是有成本的。。。而在扔垃圾阶段进行垃圾分类,会减少垃圾处理阶段的成本
    至于能不能产生利润。。。要看垃圾处理阶段的成本是不是越来越高。。。从现在的环保政策上看,这个成本估计是在增加的

    别说利润了。。。没准哪天还要找你收垃圾处理费呢
  • v
    volcano200
    回复9#antidoom
    纸箱是可回收垃圾,没有垃圾分类,纸箱也有人要。如果你把纸箱混干垃圾,也不好取出,最后就去焚烧场了。 iOS fly ~
  • o
    octavia18
    垃圾分类又不是为了省钱省时间,本质上就是多花钱多花时间,方便垃圾的处理。

    如果把更大的环境因素考虑进来,垃圾分类应该是值得做的。
  • k
    kww9812
    应该分类 然后减少一次性用品消耗
    净菜金属盒城市卖。
    盒子和以前的啤酒瓶一样按价回收。
    酱油也是拿瓶打,回收。
    所有的瓶子统一规格。

    食品统一塑料袋或金属盒密封
    然后回收塑料

    电子产品,不包装。
    塑料袋加快递盒
    容易坏的,泡沫盒。
  • l
    lin16303
    问题是,日本从垃圾分类里究竟获得了什么,有谁讲的清么
  • h
    hongxin
    回复9#antidoom

    这就是社会化分工 现在这种所谓垃圾分类真的学错了
  • x
    xcode
    民族自豪感与国家凝聚力! 全世界的尊重!HiPDA·NG
  • w
    wekow
    从社会总成本的角度考虑,分拣也是利大于弊。更何况还有污染的问题,有胶带的快递盒子不能直接造纸,装满厨余的纸箱没任何回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