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家荡产出国参会,终于晋级科研“贵族” | 博士后奇遇记

  • 刁德一
    “科学是贵族的游戏。”一位多年从事科技外交的科技管理者说。言外之意,从事科学活动的人若开展创新活动,前提是不能有衣食住行之忧。

    ——《科学时报》2011年6月3日第A01版,本报记者王静

    从签证中心回来,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贵族”——因为我要自费去法国参加一场国际会议。

    在站博士后的生活还很拮据,要不是条条大路不通罗马,我也不会一步一步修炼成“贵族”。


    3月初,我向某国际会议投了一份摘要。

    一个月后摘要接收了,通知我注册参会。作为一个科研新丁,我对参加国际会议的流程一无所知。

    打开学校外事网站,发现有很详细的办事指南。真的是十分详细——准备材料都是十几项起。

    我忍住跑材料恐惧症,开始从“因公”“报批”等新名词开始熟悉出国(境)报批流程。

    我以为只要我一个一个材料准备,一步一步按流程走,总归是可以办好的,谁知道我会遇到那么多难题呢?

    因公出国


    办事指南的第一行赫然写着“因公出国,请提前60个工作日向学校提出申请”。

    啊?现在离会议日期也就刚刚2个月。我才收到接收证明,连邀请函还没有呢。60个工作日?有这么早就知道自己要去参加会议并做报告的吗?

    不懂不懂。

    “镇定,镇定。”我告诉自己,“这也不一定是刚性规定,再往后看看。”

    粗略看需要提交的材料包括邀请信、经费预算表、申请报告、呈批表、访问行程安排、因公出国报批表、出国人员备案表、人员审查表、名单留存单、承诺书、签注事项表、乘坐非国内航班审批表等。

    我倒吸了一口凉气。我以为博士答辩和博士后入站要求材料数量已是巅峰,哪知一山仍比一山高。

    一个在站博士后去国外参加一次学会组织的为期3天的学术会议,真的需要提交这么多材料,走这么多审批流程吗?

    我去问了外事部门的老师,答复是“是的”。硬着头皮一个一个准备吧。

    如果不缴纳注册费,应该没办法向会议方索要邀请函吧。因此我先缴纳了注册费570欧元,留好了证明,想着以后报销用。

    然后向会议方发邮件索要邀请函,并提出想要做oral presentation。会议主办方很快提供了包含该内容的邀请函。

    准备填写“经费预算表”了。没想到就是这个材料难倒了我,并最终助力我成为“科研贵族”。

    第一条路
    科研经费

    我问了课题组老师,老师说课题组科研经费中没有“国际交流”项目。

    而《经费预算表》里明确要求“使用科研项目经费,需写明该项目经费中的国际交流合作费及经费的总金额”。

    像我这种胆小怕事的人,是唯恐落得乱用经费之指摘的。

    “请问我们课题组科研经费没有国际交流项目,该怎么填呢?”我问外事部的老师。

    “只要财务能给你盖上章,我们就能审批。”老师回答。

    “不按规定填写,不容易盖章吧”,我心里有点嘀咕,“那没有项目经费就不能参加会议吗?”我继续问。

    “是啊。没有经费,为什么要出国?”老师反问我。

    我觉得这话逻辑似乎有些问题,但也说不清。此时我一头雾水,既不明白自己哪儿做错了,也不明白应该做些什么。

    注:这里需要再提一句。这之后,科技部的老师有次在群里提到差旅费和国际交流费可以打通使用。不过这已经与我无关了。也许有机会再来一次的时候,我再去关注这些政策解读的小角落吧。

    此路不通!

    第二条路
    申请教师国际会议资助

    既然无法使用科研经费,我只好再做打算。

    我在学校网站上发现有一项鼓励教师参加国际会议的资助。这项经费有3万元,只需要有邀请函并提交论文的封面就可以。

    我的校内系统账号上有申请的入口,我兴致勃勃地准备申请。转念一想,政策一向不由我解读,还是问清楚。

    我拿着打印出来的资助办法去咨询博管办。博管办老师也不清楚,去问了主管的上级老师。

    那位上级老师扫了一眼材料哈哈大笑,好像看到了什么特别搞笑的事情,说:“这是教师资助办法,不认字儿吗?”

    门外等候的我,看着好心帮我询问的博管办老师悻悻而返。有点内疚——让好心的老师遭了奚落;又有点尴尬——饭卡上写着“教工”,就真当自己是教师了?

    此路不通!

    第三条路
    申请博士后国际交流资助

    不过也不是完全绝望。

    临走时,博管办老师好心提醒我,你可以去申请2019年的博士后国际交流项目。3、6、9月都可以申请,3万块钱,十分诱人。

    我找到办事指南研究。该资助需要提供3份材料(以正式英文信函形式):

    邀请函——已经具备。
    接收证明——有摘要被接收的邮件,但是并不算是“论文被接收的证明”。因为该会议并不需要提交全文,会议后也不出版会议录。有点悬。
    会议通知——这项估计不算难吧。

    我向会议主办者发邮件寻求帮助。一位中国教授,是主办者之一,很热心地帮我,但一个月过去了仍没有收到回复。教授说“法国人很磨蹭”。

    我中途发邮件询问过两次,也不太好意思继续追问了,而且我需要尽快办理报批和签证,时间紧迫。

    事实上,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我打开中国博士后网站,试着打开申请页面,页面上明确要求了论文收录形式和数据库信息。

    我这种会议摘要的形式明显是不可能通过审批的。


    ▲ 论文收录情况要求(图片截取自中国博士后网对外交流项目申请页面)

    原本我还有种侥幸心态,毕竟邀请函正文中同时包含了通知、摘要被接收和邀请口头报告这3项内容,没准可以代替3份证明。

    但申请网站上则明确要求上述3个材料要分别上传。这彻底打消了我的念想。

    此路不通!

    第四条路
    申请博士后日常经费

    名义上存在这条路,其实早早宣告不通。

    博管办老师向我解释,因为我入站不久,并且刚完成开题。这项经费需要开题完成后由设站单位申请,并且,“这笔经费对于国际会议,几乎不可能报的”。

    此路不通!

    第五条路
    自费

    我尽力了。我申请不到任何“公家”的钱,我无法参加会议了。

    那些话又回响起来:

    “没有经费,干吗要去参会呢?”
    “你太着急了,应该等基金下来再想着出国。”
    ……

    我问了自己3个问题,并回答了自己。

    问题1:为什么想去参加会议?

    · 已缴纳注册费——不想600欧元打水漂,不想学术声誉受影响

    · 该国际会议是本人研究方向的权威会议——对口对路

    · 我在该会议主办方旗下期刊已发表文章2篇、在审1篇——稳扎稳打,可持续发展是王道

    · 本人研究方向较小众——需要扩散和展示研究成果,收集同行反馈

    · 本人博士期间从未参加国际会议——圆梦之旅

    · 会议特邀报告人是教科书和参考文献里的人——追星之旅

    · 青年基金结果难预料——猴年马月才会天时地利经费充足

    问题2:什么阻碍了你?

    · 没有科研经费

    问题3:是否可以解决?

    · 自费

    我被说服了。

    要去吗?要去。

    即使自费?是的,即使自费。

    此路可通,恭喜!



    决定之后,我迅速走完了持因私证件出国的审批手续。买机票,购保险,申请签证。

    从签证中心出来后,我开始焦急等待签证结果,等待出发日期的来临。

    这就是我的“贵族”之旅——没落的“贵族”——毕竟一场会议回到赤贫,两场估计要破产。

    我年纪不小资历却不深,免不了处处碰壁。可是我不知该怪自己,还是该怪这“壁”。

    或许都不该怪。若真爱,自掏腰包造火箭。
  • f
    flusky
    Posted by Xiaomi Mi Note 3
    这不是很正常嘛,经费卡关严一点没问题。
  • 无心而死
    学术圈最看出身门派,山头林立
    单打独斗,你以为你是杨过?
  • n
    neolane
    早点认清现实 以后早点出国为能够认可你价值的人做科研
  • b
    berserkme
    也就是TG这种lag10年的龟腚这么把出国当回事,明明现在出国也没比去国内一线城市贵多少
  • g
    gundamlrc
    还不如灵道吃顿饭,开瓶酒的价格

    该严的不严,该花的不花,这才是现状
  • w
    wobushik
    某人全世界到处大撒比,还什么都没换回来呢
  • r
    reinhaidvon
    还是看学校,一般985的经费都很足,别说博士后,一般的硕士研究生如果能出成绩肯定有经费出国
  • j
    jmmouse
    手续确实这么麻烦
    连续两次因公出国会议都是出发前1-2天拿到签证
  • d
    doomking
    这文我好像十多年前就看过
  • s
    sceic
    请问楼主,人类本质是?
  • z
    zickzion
    这文章的重点不是理论上列出那么多路结果都走不通?
    让我想起我爱我家里中奖那一集
  • f
    fatehe
    八项规定里面有一个就是卡住各种会议,出国。
  • D
    DIO
    看标题我以为又是在影射某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