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航天事业对人类科技的贡献趋近于零了

  • 2
    2314
    ls很多对lz有些苛刻了 资源有限 怎么花的问题 花在生物和化学上 一样是无底洞 物理可以给人以希望 比如各种穿越 末日和创生的理论 这样就够了
  • 靓老虎
    天文95分?才刚刚1分啊!
  • 烂人村村民
    材料科学用来解决电池能量密度和不粘锅寿命问题
    这两个需要量子物理作为基点,没有微观领域的突破,就想解决问题是空中楼阁
  • h
    hhenheng
    也对,把房价拉到20万一平米就有钱了
  • a
    antliu
    目前的高能物理领域近乎停滞,杨政宁说的“加速器不可取”的意见是对的,因为需要更大的能级才可能有新的发现,目前提出的所谓经济上可承担的方案纯粹是赌徒心态。但是高能物理不一定需要人类自己来构造实验,通过观测遥远的恒星的变化也能获得部分数据来进行理论推导,就这一点来说,目前外太空关于此领域才刚刚开始,而不是像楼主说的已经95分。
    另外就是一旦实现商用核聚变发电,由于环境成本几乎没有,用核聚变发电将成为未来能源的主力,氘的用量肯定会比目前预计的高很多。举个例子是,如果核聚变电便宜了,其实北方城市冬季供暖可以全改成电供暖,家庭内天然气炉和热水器都会改成电的,这样电的用量就上去了,氘的用量自然会急剧上升。海水中的氘富集度会随着人类大量聚变发电而减少,变得经济上不可行,那么从月球上采集,甚至通过其他方式在深空中捕获氘将成为一个主要的氘来源,这需要航空航天技术的预先储备和大发展才可以满足。
    当然更进一步的是,形成类似戴森球和戴森环的能量汲取系统,更高效的利用太阳的能量,不过到那时候,航空航天估计要改名字了。
  • t
    tonie
    不能总宅在地球吧,难保哪天来个小行星什么的

  • s
    stlendor
    回复46#banggongshi

    感谢
  • s
    stlendor
    打个比喻而已,应该说是所能探索的极限范围内95分,而不是对宇宙的认识95分
  • j
    jiang_gg
    没有碳纤维的火箭外壳、就没有碳纤羽毛球杆,也没有自行车架,汽车零件。

    楼主请多了解一下 iOS fly ~
  • s
    stlendor
    关于95分,请见上一楼的回复。核聚变值得探索,但可能永远也不能实现,它可能有不能逾越的技术障碍,最令人沮丧的是原理上又很简单。
    氘在海水中含量接近无限,假如人类现在起全部使用核聚变消耗氘,一万年也没法减少海水中它的浓度。
  • q
    quantek
    可能是因为 对航天的投入减少后,导致航天产业不得不尽可能利用已有民用技术,而无法继续砸钱研发黑科技了。
  • j
    jpcboy
    地球不会毁灭,毁灭的是地球上人类,窃以为
  • j
    jiandanbill
    回复1#stlendor

    电子芯片业的发展是航空航天推动的啊
  • a
    antliu
    回复60#stlendor

    如果核聚变发电规模够成本够低,一方面会大量替代现有其他形式能源,另一方面会产生巨量的新的能源需求。例如现在国内还认为全年开空调耗电,另外还政府企业限制冬天不超过16摄氏度,夏天不低于26摄氏度。电成本低了后,那不是怎么舒服怎么来
  • 星辰大海
    开拓眼界就是作用之一啊
  • s
    stlendor
    对接近免费能源所带来的效应太乐观了。现在电价其实包含很多附加费用,其中最大块是电网输变电,和维护以及税费,这点少不了的,还有聚变电站本身建造和运营费用,提取氘也是高昂费用,所以核聚变实现后不必期望有接近免费能源用,参见现在裂变的核电站,燃料费用占比很低很低的,可是发电成本很高,比煤电都高,更比不了水电。
  • s
    songco
    各种卫星,我们每天都在享受它们带来的好处 ~ I have spoken
  • s
    stlendor
    应该是美帝在1990年代后意识到再大规模砸钱,在航天领域也无法取得大的突破,更别说获得大倍率的边际效益,所以不砸了,而不是不砸导致停滞。当时如果一鼓作气把人送上火星,不外也就那么回事。
  • q
    quantek
    苏联没了,没有了敌人,就需要算投入产出比了。
  • s
    scautc
    回复60#stlendor

    的确, 几年前全球很多个国家有一个共同研发的计划,应该是叫小太阳,中国也是其中一员,这两年美帝在去全球化,现在估计也搁浅了吧。
    可控核聚变需要持续的超高温超高压,原理说起来简单,技术实现起来却非常非常难。
  • e
    erik
    lz对航天事业的理解是否过于狭隘?用白话讲就是电影看多了
    单单说卫星,全部停一个小时试试?

  • 冠军
    同意楼主观点,航天研究性价比太低,国计民生没解决前没必要大笔投入。你懂的
  • b
    bluefeather17
    反渗透净化
    燃料电池
    这还是阿波罗时代的
  • 青溪
    “无非又多几个人得诺奖”

    这话就说的太大了 iOS fly ~
  • m
    mican
    楼主去看看三体吧。
  • s
    smiler520
    你如果简单的看楼上那些喷楼主的回复,以为楼主说了多么过分的话,但实际上他只是说把固定的财力往生命科学等方面倾斜一下,在航天方面减少一点,因为它的边际效应在递减,这有什么好喷的,真他妈莫名其妙。是不是楼上都是物理学家呀?
  • s
    stankvoic
    眼光还在地球这一亩三分地啊
  • T
    TITILEE
    楼主每天一睁眼可能就已经开始受益于前人的航天探索了 iOS fly ~
  • s
    stlendor
    习惯了。如果我对一个宏观的社会问题发表一点看法的的话,经常收到的回复是“你比专家更内行”?,更让人懵b的是,不看完帖子了解人家说什么,就逮(揪)出一句狠狠批判,或者懒得批判费事,直接扣上“还没开学”。

    一楼我原意是航天领域对现在科技的推动力溢出效应降到很低,不像6070年代那样是火车头,为了避免挨喷,还特意“自证清白”说了那时的边际效益是“千倍万倍”的。然后很多层楼居然用6070年代的效益逻辑来怼我对近20年的看法,这简直就是时间错配,还振振有词,上面几层那位说gps重要还列出图标的就是例子,我又没说gps不重要,也没说碳纤维没用,但是都是早期航天的贡献和成果,怎么拿这个来怼我说的现在了?
    回帖的大多数人应该都受到高等教育,可基本理解力和逻辑怎么会这样,让我想起那些故意带节奏的电视新闻,为黑某人某个论点就引用他一句话,然后吧啦吧啦。可那时故意的,到了这里怎么变成自觉?
  • w
    wooda
    加速器还是不要的好,至少等自己人可以挑大梁了再搞
  • k
    k_u_u_k
    楼主的观点错在“用有限的知识去判断探索精神的价值”。

    当人猿尝试各种石头、木头来作为工具时,也想像不到今天人类的样子。
  • k
    k_u_u_k
    2018年,全球创新企业1000强的榜单中,共有190家生物科技/医疗健康相关公司!这190家公司的研发投入,共计达到了1800亿美元
    2021年度NASA预算创新高,预算额度252.46亿美元,加个中国,加个其他,252.46 x 3 = 765美元

    按逻辑,一堆预算师、精算师、核数师在计算投入产出比,无利不起早啊哈。实际情况是生物研究投入远大于航天研究投入,全球1900亿美元研发投入还未包括中、美、俄、欧的国家研发投入。

    边际效应是否递延楼主没有数据也没有证据,仅仅是个人感觉!
  • s
    sshen012
    这个结论自然要放到适合的历史进程中看。
    如果你看当时对科技的推动力,应该也是很有限的;现在看航天技术对科技的推动力,好像很可观了。那么现在看新的航天技术的新的应用,肯定是很少的。

    引力波现在能有什么实际应用呢?只是烧钱罢了。但今后发展到一定程度,万一引力波直接解释了量子纠缠呢?毕竟这是目前已经的能跨越空间超越光速的一个东西。要是再进一步能超越时空呢?很多应用就会出来或很多现象都可以解释了。
  • g
    gongfulong
    地板反向标 来自西部世界
  • j
    jeuxee
    1.基础物理在20世纪后半叶就*减速了,之前航天等应用科学大发展是前半叶基础物理的成果 2. 有冷战军备竞赛的影响,苏联那时候航天发展也很快,至今在吃老本 3.航天拿到的钱已经远不如当时了,特别是深空探测这些,已经很少的钱还要大量投给绕地球的近空项目。所以最近NASA很喜欢开黑洞之类的发布会,根本目的还是搞噱头找国会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