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新闻台专门报道此次血铅实践引发的环评信任危机,特约评论员给出了几点意见

  • 普通法
    6月5号上午,中央新闻台专门报道此次血铅实践引发的环评信任危机,中央特约评论员给出了几点意见,一是透明;二是分离;三是独立。

    透明,按照国家出台的公众参与制度进行听证会,举办评审会,加大公众参与力度,扩大公众参与面积,固然是好,增加了环评的责任,但同时也增加了环评费用企业费用,这增加的费用会到哪里去呢?给人感觉,这就是在加大审批部门的权利和加强部分人的收入。


    分离,你分离得了吗?约70%的环评单位属于环保内部(新闻中说的),这该有多少人员?他们和环保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该有几千年的文化底蕴吧(夸张点)!好,就算没这,中国的国情是什么样?用一句小品里面的话来回答:小品和相声的区别在于谁混得脸更熟就更容易被群众接受。社会现实在这,你可以分离吗?分离不了,那你的目的可以达到什么呢?我又想到了监管部门,同样感觉加大了环保的权利,注意,不是环评,因为环评只是环保部门中一个"搓澡工""电焊工"。

    独立,减少环评单位的行政干预,真好,请先给予独立的资本,没有权利下的独立,会是什么情况呢?说独立不如说集中,把权利更加集中,那样,环保真的就可以№1了。

    所以,我就在想:这是不是环保最高部门想到的出位高招?再根据近几时的这环境那环境污染事件的连续报道,为什么以前很少听到报道?就是有也是针对的是环保主管部门,为什么现在变成了"搓澡工""电焊工"?有意还是群众的环保意识在加强?

    说白了,这给我的印象就是环保最高部门在争取权利而有计划的实施一系列的牺牲底层而壮大高层所做的措施,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更有"理想"。
  • 木瓦哈哈
    呵呵厚...
  • 無想の風
    你想想现在做环评的人里面有很多不是搞环境工程、环境化学这种硬东西,而且搞所谓环境规划这种跑火车嘴皮功夫的,就知道做出来的会是啥质量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