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非洲录像厅:画风清奇的功夫电影海报

  • 腚眼冒热气




    非洲人民的录像厅时代。

    这就是文化输出的威力。






    在80年代中期,加纳迎来了一波另类的全球化浪潮,功夫电影携李小龙、成龙和李连杰之流涌进了这个非洲国家。那时的社区居民都聚集在流动电影院欣赏电影,其实就是人家里或者广场上的一台电视和一台录像机,靠汽油发电机供电。广受欢迎的经典电影有《少林寺》,《龙兄虎弟》还有《少林门》。








    也有美国武打片





    为了吸引观众,影院会雇佣当地的艺术家在面粉口袋上画电影海报,一场用完后可以卷起来留着下一场放映使用。目前,一些罕见的手绘海报藏品正在香港的韩雅轩画廊展览。这些海报是Ernie Wolfe三世的藏品,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直在非洲旅行并且搜寻艺术品。




    那代人中最优秀最出色的艺术家给大众们呈现了猛烈而又直接的艺术作品,”Wolfe在“功夫在非洲”展览中说到。





    用Wolfe的话,那时开启了“非洲民间流行文化”艺术时代,加纳最好的画家们都在致敬那些来自完全另一个世界的英雄们。“更重要的是,这是香港对非洲的直接文化输出,没有任何西方文化的渗入,”他说到。






    通过这些海报,我们得以一窥加纳人的生活,他们中的大多数从未见过一个中国人,更不用说来东亚了。早在中国对这片大陆开展大规模的贸易、投资和出口之前,他们就已经开始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中国文化。在一张《少林寺》的海报中,华裔演员李连杰被画成了蓝色眼睛。在其他海报上,一些功夫大师则被画成了红皮肤。






    这些海报同样展示了机械印刷之前的时代。在那时,大部分招牌标识都是手绘的。根据Wolfe介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手绘板电影海报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 s
    sensui
    这海报风格比较“艺术”啊
  • x
    xuziyu2006
    颇有小时候看的那种瞎编的连环画的味道
  • 瓦西里
    其实这个艺术加工的真好
  • p
    psychoo
    挺有意思的
  • T
    TOSHIKI1980
    想起小时候围坐看5频道。尼玛向阳院啊!

    暴露年龄了。

    本帖最后由 TOSHIKI1980 于 2016-8-31 00:30 通过手机版编辑
  • f
    father
    画的挺好的
  • 望远镜一代
    第一张是新少林五祖的海报啊
  • I
    I-Am-Legend
    有意思!
  • c
    choudi
    video show to night

    到底是放映到晚上还是今晚放映?

    说起来经常脑洞给30年前的人放映现在的电影但是没有现在的技术细节给他们,最后会发展出什么?
  • t
    taxijyl
    放到晚上

    [本帖最后由 taxijyl 于 2016-8-31 02:44 编辑]
  • 腚眼冒热气
    录像厅都是循环场。 我国早年电影院也都是循环场, 随进随看
  • 南极
    台湾到今天还有一个手绘海报电影院呢
  • y
    ytrewq
    这画风,都是户愚呂弟似的
  • o
    orx
    画风跟刃牙似的
  • y
    yi_huan
    我能说非洲人民眼神真好么!
  • a
    adelinshark
    照片收藏了
  • 香蕉一号
  • N
    NintendoVii
    80年代很多游戏封面不也这种画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