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还是有用的,娱乐节目也需要读过书的人

  • s
    skymarine
    詹青云的观点,基本上是对消费主义的抨击,这些内容基本上还是上世纪50-60年代欧美学术界兴起的那些内容,她说得确实很好,用直接明快的语言将这些观点阐释清楚了,但这和概括过的书评有什么区别。波德里亚的书可能不是很好读,我读过的许多晦涩书名,现在想起来都觉得云里雾里,但一听詹青云发言,那些作者的名字就一个个浮现脑海,让我想起傅首尔刚刚说的那张冷板凳。
    只听了前三个辩手的发言,感觉正方的辩手有在读书,看得出来是读过书的,对“年轻人精致穷有错吗”这个辩题,做了逻辑上分层的剖析。当然傅首尔用的辩论方法更像是举例子,讲感受,现身说法。
  • 金凯瑞
    看过书就不能觉的好看啦?
  • 新仔
    一般发表lz这种观点的,都是没怎么看过书还自以为是的
  • 淘四公子
    确实,我看网络小说的,是觉得好看啊,另外看过那么多书的人,也没几个能参加节目/能那么清晰明了的表达清楚观点,这是一个娱乐节目啊,别整的那么累啊
  • s
    skymarine
    前段时间一篇热门文章,大概内容是说“都市新‘穷人’”,指的是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可能怎么努力也没法实现阶层上的上升的都市外乡人,但为什么说他们“穷”,是因为他们接受到的是消费主义给的刺激——无法实现的消费欲望,与现实的支付能力之间的差距,让他们显得有些“穷”。
    这一点在D版上有时也能看到,从选手机、电脑椅、汽车、显示器、处理器……这些,都带着这种感受。
    这种“穷”,其实就是消费主义构建的。
  • o
    onlyalex
    你自己也说了你看的云里雾里但是人家一说这些观点之后你脑子里就跳出来了 那说明人家水平还是比你自己看书高啊 那说奇葩说好看 没毛病吧?
  • s
    skymarine
    不想争论问题,到此为止,改了个标题,大家看起来是不是感觉舒服多了?
  • y
    yl003_110
    当然了, 比如《少年的你》这种“融梗“的作品,就很适合我这种没读过原著的人,所以特别有快感。
    类似LZ这种,比如李安说过,他看电影已经没办法感动了,因为一看就知道那导演下个镜头要怎么拍。都是一些已有的套路了。
  • s
    skymarine
    我原来写的是后现代主义的几本书,这些确实没看懂,后来觉得有点不好,这个太小众了,就改了一下。至于消费主义、文化研究,这些都是比较通俗的读物,没什么看不懂的,只是离开大学后,身边看这些书的人太少了而已。

    傅青云确实挺厉害的,这样的辩论,自我感觉差距非常大。
    第一,了解她的观点内容,但会忍不住想引用作者和书名,这是读书时的习惯,可如果没有时间准备,就会有一些回忆时间,就是停顿和犹豫,如果回忆起来,就显得很厉害,如果回忆不起来,只能说,那个谁那本很棒的书,就像有时一些专家在镜头前被非专业人士问倒的那种样子。
    第二,她的逻辑层次很清晰,“年轻人到底要不要‘精致穷’”,这个论点的关键,一定在于概念和前提的界定,什么是“精致穷”,为什么有这个概念,谁塑造了这个概念,这才是这个辩论的核心所在,傅青云一下子抓住了,这像是受过学术训练的样子,这也是讨论学术问题的基本方法。
  • o
    onlyalex
    回复11#skymarine

    不是 我意思是
    奇葩说也是很好看的
    书也是要看的
    这两个是可以兼得的
    你这个层次可以当做读书交流会来看
    我这个层次就当吸取高端知识
  • s
    skymarine
    第一次看《奇葩说》节目,感觉像是学术辩论、法律辩论这些专业辩论的通俗版,靠近社会热点问题,展示逻辑思维训练的魅力,可能还包括一定的应变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讲,《奇葩说》是比较好的娱乐节目,但实话实说,看起来亮点纷呈,金句不断,但很多都是在迎合受众,而且打断了原本清晰的逻辑。我觉得,傅青云的发言,前面就刚刚好,没必要加后面那一段感受,就是设想一下,每天起床被数字所困扰等等场景,这种明显是诉诸感受的辩论技巧,在于打动普通观众,加强观点的说服力,对方辩手估计都不会反驳,因为没技术含量,只要驳倒前面立论的基础,就是“精致穷”的概念和来历,后面这些都属于细节,无关痛痒。
    但是听起来,就人为割裂了一篇很有观点性的文章。
  • q
    qinghe1987
    回复13#skymarine

    奇葩说的观众不是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观众。 <
  • s
    skymarine
    感觉许吉如也很强,她的应变,简直是脱口秀主持人级别的,如果没有台本的话。
    她们都是将话题切入到自己擅长的领域,预设一个对手概念的投影,然后用自己熟悉的理论武器,去吊打它们,当然显得望风披靡。
    表面上是她们的学术储备很丰富,其实是多元的学术储备给了她们可供选择的视角,丰富了武器库,能找到符合要求的理论,这一点很厉害。
    至于辩论,还是主要集中在这几个领域——谁是背后的推动者,为何推动,期望如何,如何推动的。万灵的一招,就是问动机。
    但是确实很强,同样的结构玩得很溜,厉害。
  • y
    yl003_110
    辩论什么的本来就是引用二手知识,动不动,”XXX曾经说过“ ”经济学 xx一份研究表明“。 没读过的肯定觉得醍醐灌顶好看。 看书的多的你这样的,人家一开口你就知道后面几十秒说什么 觉得是陈词滥调了

    突然感觉辩论很有益啊,很符合”费曼学习法“,知识印象加深了。
  • s
    skymarine
    《奇葩说》很新颖,因为离开学校后,很少就辩论而辩论,为了压倒对手,获得一种思维上的快感,而进行这样热血贲张地对抗。被几个辩手的逻辑对抗感到兴奋。
    但也想起来,为什么这样的辩论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少了,之前还会在论坛和人辩论问题,现在基本不会了,因为第一这样的辩论对个人而言不产生价值,有这个时间不如干点让自己舒服的事情,至少不会因此而赌气;第二,年轻人会因为理念观念不同而产生疏离,中年人不会,中年人会控制情绪,会在理智范围内,讨论问题,就是所谓的就事论事,基本回避了追问动机,以及由此引发的人身攻击,换句话说,学会了如何现实地生活。

    所以,我原来写的标题是《喜欢看奇葩说的,都是不读书的吗》,这个显然是受到了《奇葩说》辩友的影响,因为他们理智分析后要诉诸情感,升华感染力。但后来几位坛友的回复,让我马上醒悟过来,中年人请你理智一点,观点鲜明的同义词,往往是出位、容易得罪人,于是我很中年人地改了标题,显得温柔、中性、客观一些。果然,讨论问题开始回归主题,就事论事,和谐大方且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