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有孩子的兄弟推荐一本鸡汤书

  • 海底两万里
    《洛克菲勒写给儿子的38封信》

    精读完这本书你就知道应该怎么和孩子沟通了。
  • w
    waxq01
    言易行难,鸡汤早就戒了,喝不起
  • 驭波者
    早说鸡汤还是传统的好喝,关键简洁不啰嗦现在发现老外的书就是一句可以说完的事情用一本书来说。
  • b
    bigocean
    看着挺好
  • 海底两万里
    格言: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命运的设计者和建筑师。

    我不靠天赐的运气活着,但我靠策划运气发达。

    等待运气的时候,要知道如何引导运气;设计运气,就是设计人生。

    (He who marches in rank and file has already eared my contempt.He

    has been given a large brain by mistake,since for him the spinal

    cord would suffice.)

    January20,1900

    亲爱的约翰:

    有些人注定要成为令人眩目的王者或伟人,因为他们非凡的才能,譬如,老麦考密克先生,他长着一颗能制造运气的脑袋,知道如何将收割机变成收割钞票的镰刀。

    在我眼里,老麦考密克永远是位野心勃勃且具商业才能的实业巨子,他用收割机解放了美国农民,同时也把自己送入全美最富有者的行列。法国人似乎更喜欢他,盛赞他为“对世界最有贡献的人”。哦,这真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这位原本只能做个普通农具商的商界奇才,说过的一句深奥的名言:“运气是设计的残余物质。”

    这句话听起来的确让人颇费脑筋,它是指运气是策划和策略的结果?还是指运气是策划之后剩余的东西呢?我的经验告诉我,这两种意义都存在,换句话说,我们创造自己的运气,我们任何行动都不可能把运气完全消除,运气是策划过程中难以摆脱的福音。

    麦考密克洞悉了运气的真谛,打开了运气过来的大门。所以,我对麦考密克收割机能行销全球,成为日不落产品,丝毫不感到奇怪。

    然而,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很难找到像麦考密克先生那样善于策划运气的人,也很难找到不相信运气的人,和不误解运气的人。

    在凡夫俗子眼里,运气永远是与生俱来的,只要发现有人在职务上得升迁、在商海中势如破竹,或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功,他们就会很随便、甚至用轻蔑的口气说:“这个人的运气真好,是好运帮了他!”这种人永远不能窥见一个让自己赖以成功的伟大真理: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命运的设计师和建筑师。

    我承认,就像人不能没有金钱一样,人不能没有运气。但是,要想有所作为就不能等待运气光顾。我的信条是:我不靠天赐的运气活着,但我靠策划运气发达。我相信好的计划会左右运气,甚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成功地影响运气。我在石油界实施的变竞争为合作的计划恰恰验证了这一点。

    在那项计划开始前,炼油商们各自为战,利欲熏心,结果引发了毁灭性的竞争。这种竞争对消费者来说当然是个福音,但油价下跌对炼油商却是个灾难。那时候绝大多数炼油商做的都是亏本生意,正一个一个滑入破产的泥潭。

    我很清楚,要想重新有利可图并将钱永远地赚下去,就必须驯服这个行业,让大家理性行事。我把它视为一种责任,然而这很难做到,这需要一个计划——一个将所有炼油业务置于我麾下的计划。

    约翰,要在获取利益的猎场上成为好猎手,你需要勤于思考、做事小心,能够看到事物中一切可能存在的危险和机遇,同时又要像一个棋手那样研究所有可能危及你霸主地位的各种战略。我彻底研究了形势并评估了自己的力量,决定将大本营科利佛兰作为我发动统治石油工业战争的第一战场,待征服在那里的二十几家竞争对手之后,再迅速行动,开辟第二战场,直至将那些对手全部征服,建立石油业和新秩序。

    就像战场上的指挥官,选择攻击什么样的目标,要首先知道选择什么样的火器才最奏效一样,要想成功实现将石油业统一到我麾下的计划,需要一个彻底解决问题的手段,那就是钱,我需要大量的钱去买下那些制造生产过剩的炼油厂。但我手头上的那点资金不足以实现我的计划,所以我决定组建股份公司,把行业外的投资者拉进来。很快我们以百万资产在俄亥俄注册成立了标准石油公司,第二年资本大幅扩张了三倍半。但何时动手却是个学问。

    富有远见的商人总善于从每次灾难中寻找机会,我就是这样做的。在我们开始征服之旅前,石油业一片混乱,一天比一天没有希望,科利佛兰百分之九十的炼油商已经快被日益剧烈的竞争压垮发,如果不把厂子卖掉,他们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走向灭亡。这是收购对手的最好时机。

    在此时采取收购行动,似乎不太道德,但这的确与良知无关。企业就如战场,战略目标的意义就是要造成对己方最有利的状态。出于战略上考虑,我选择的第一个征服目标不是不堪一击的小公司,而是最强劲的对手克拉克-佩恩公司。这家公司在科利佛兰很在名望,且野心勃勃,想要吃掉我的明星炼油厂。

    但在对手决定之前,我总要先下手为强。我主动约见克拉克-佩恩公司最大的股东,我中学时代的老朋友,奥利弗·佩恩先生,我告诉他,石油业混乱、低迷的时代该结束了,为保护无数家庭赖以生存的这个行业,我要建立一个庞大、高绩效的石油公司,并欢迎他入伙。我的计划打动了佩恩,最后他们同意以40万元的价格出售公司。

    我知道克拉克-佩恩公司根本不值这个价钱,但我没有拒绝他们,吃掉克拉克-佩恩公司就意味着我将取得世界最大炼油商的地位,将为迅速把科利佛兰的炼油商捏合在一起充当强力先锋。

    这一招果然十分奏效。在以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有二十二家竞争对手归于标准石油公司的麾下,并最终让我成为了那场收购战的大赢家。而这又给我势不可挡的动力,在此后三年时间里,我连续征服了费城、匹兹堡、巴尔的摩的炼油商,成为了全美炼油业的惟一主人。

    今天想来,我真是幸运,如果当时我只感叹自己时运不济,随波逐流,我或许早已被征服掉了。但我策划出了我的运气。

    世界上什么事都可以发生,就是不会发生不劳而获的事,那些随波逐流、墨守成规的人,我不屑一顾。他们的大脑被错误的思想所盘踞,以为能全身而退就值得沾沾自喜。

    约翰,要想让我们的好运连连,我们必须要精心策划运气,而策划运气,需要好的计划,好的计划一定是好的设计,好的设计一定能够发挥作用。你需要知道,在构思好的设计时,要首先考虑两个基本的先决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知道自己的目标,譬如你要做什么,甚至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第二个条件是知道自己拥有什么资源,譬如地位、金钱、人际关系,乃至能力。

    这两个基本条件的顺序并非绝对不能改变,你可能先有一个构想、一个目标,才开始寻找适于这些资源的目标。还可以把它们混合一处,形成第三和第四种方法,例如拥有某种目标和某种资源,为实现目标,你必须选择性地创造一些资源,也可能拥有一些资源和某个目标,你必须根据这些资源,提高或降低目标。

    你根据资源调整目标或根据目标调整资源之后,就有了一个基础——可以据以构思设计的结构,剩下的东西就是用手段与时间去填充,和等待运气的来临了。

    你需要记住,我的儿子,设计运气,就是设计人生。所以在你等待运气的时候,你要知道如何引导运气。试试看吧。

    爱你的父亲
  • b
    baidufei
    这个孩子多大时候,合适
  • b
    bmwbobby
    虽然是鸡汤,但也挺不错的
  • 海底两万里
    回复8#baidufei


    孩子能理解你讲的东西的时候
  • j
    jeremygoo
    关于《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是否为伪书的调查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以下简称《38封信》)是我前些时日在栖息谷推荐给大家的书。很多朋友读了之后都说好。但是也有读者朋友反映该书是伪书。查找了豆瓣网和百度贴吧的评论后,我发现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以我以往读书的经验,这本书不像是伪书。其一,是整部书信集中反映的所有事情都可以和洛克菲勒传记相印证,没有矛盾之处。其二,该书的内容气势磅礴,一般的国内写手不具备这样的水平。其三,书中谈到了洛克菲勒对很多竞争对手的戏谑称呼,这比较符合洛克菲勒的性格。从伪书的角度来,没有必要多此一举。

    但我的推测也仅仅是推测,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我也不能完全排除该书有部分伪造的可能。

    为了查验真伪,我想了很多办法。我购买了数本英文原版的洛克菲勒传记,并比对其中的英文书信与《38封信》的异同。发现大部分英文书信与书中的中文信的确有些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信件的篇幅上。英文传记中的原版英文信都比较简短,以交代事情为主,没有大段的议论和评述。

    那么,这是否证明我先前的猜测是错误的,即《38封信》的确是伪书呢?

    为了查清在美国是否有这样一本对应的著作,我登陆美国亚马逊网站,查询的结果是的确有这样一本洛克菲勒的书信集,不过名字是《Dear Father, Dear Son: Correspondence of John D. Rockefeller and Jr.》( edited by J.W. Ernst)。内容是洛克菲勒和他的儿子之间的书信往来,而非单纯是洛克菲勒的书信。
    其英文原稿部分可以在下面的网址查到:
    (http://www.pbs.org/wgbh/amex/roc ... familyties_son.html)
    经过比对,没有和《38封信》相一致的内容。

    这一事实也成为了某些网友质疑《38》封信是伪书的直接证据。

    不过考虑到《38》封信的第一版时间在04年,距离现在已有4年,也许两本书根本不是一回事。事到如今,能揭开谜底的,也许只有译者本人了。于是我决定去寻找这本书当年的译者——Y先生。

    茫茫人海中,寻找另一个人的信息谈何容易?我使用了我所有能想到的网络搜索手段,却寻找不到与Y先生相关的任何有用资料。
    迫于无奈,我终于想到了一个最直接,也是最唐突的方法——给出版社打电话。

    借助中国妇女出版社的网站的帮助,我找到了它们的业务联系电话。通过与接线员的交谈,我得知本书的第一责编F先生已经离开了出版社。好在第二责编还在,我就要了那位编辑的电话。

    很幸运,刚刚拨通长途号码,电话那边就传来了一位中年男人的声音——接电话的人,就是《38封信》的责编W先生。

    一开始,W先生坚持不把译者Y先生的联系方式给我,只愿意帮我转达与Y先生联系的意思。但在我的一再要求下,终于还是把译者Y先生的联系方式给了我。
    我迅速拨通了Y先生的电话……

    接下来的事情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原本以为这件事情非常简单,当事人已经找到,直接证据他也应该有,唯一欠缺的就是确认了。

    但Y先生的回答让我又陷入了另一个谜团:他说自己的书的确没有对应的英文原著;他说自己的书稿来源是美国的洛克菲勒研究中心;他说自己的书信选编自上万封洛克菲勒的信;最关键的一点是,他说自己已经没有了英文原稿。

    前后11分钟的对话绝对不只这么多。但最关键的信息基本上已经出来了:首先,这本书的确不是直接翻译自国外的著作。其次,这本书没有英文书稿可以供比对。

    对于一心想要证明洛克菲勒的38封信是正品的我来说,这无异于是两盆凉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两则信息都对38封信的真实性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虽然仅凭这些还无法最终断定38封信是伪书。但直觉还是告诉我,别再往下调查了……

    这就是我呈递给大家的调查始末。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为一本书的真伪做调查,恐怕也是最后一次。无论从那个角度讲,38封信都是一本好书,一本值得多次阅读,反复咀嚼的好书。从我的实践来看,这本书帮了我很大的忙。如果它真的是伪书,也不妨将它看做是善意的谎言。虽然我很关心那只下蛋的母鸡究竟是谁,不过,只要鸡蛋好吃,就足够了,你说呢?
  • z
    zdb1115
    谢谢分享
  • 里欧那多
    运气就是运气,谋划不来的
  • z
    zxk2000
    感谢分享
  • f
    fxyvivian
    感谢分享
  • c
    cd2050
    回复11#jeremygoo

    盘到底了啊,国产鸡汤
  • s
    shehzb
    马克一下 iOS fly ~
  • w
    wang88795
    意大利的《爱的教育》?
  • j
    johnalex
    matk 看看 iOS fly ~
  • 不可深刻
    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