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朝人的书写文章为什么坚持不加标点甚至不空格?

  • k
    k62163

    这个其实已经有标点了,后人加上去的。仔细看看。

    古代天朝人的文字文章为什么坚持不搞空格,不搞标点?这样读起来多累啊?本来文言文已经够费神了,没了标点符号还要猜断句,对于普通人来说多费功夫。怪不得天朝古代书生迂腐程度很重。
  • T
    TJ-NNY
    非但不用标点白话,还要用通假字
    读书人要显得自己与众不同

    本帖最后由 TJ-NNY 于 2017-3-5 03:10 通过手机版编辑
  • e
    era3210
    我猜是会者不难?
  • R
    Redofish
    读书人的技术壁垒
  • 燕市游徒
    你说是后人加上去的标点,是指什么时候的后人?古人有句读标点啊
  • 汉代开始就有句读,之前也有类似的断句方式,别太妄自菲薄,老祖宗也不傻
  • u
    ultra312
    永乐大典、清实录、明实录都有句读,皇帝自己读书的时候聪明得很,
  • c
    cloudian
    无论是纸张,还是印刷,都是很贵的,就跟当年的电报业务一样,有条件谁不想把话说清楚啊。
  • 达尼.阿尔维斯
    技术壁垒,其实也有很多私下加辅助阅读
  • y
    yubu
    没有断句
    法律契约等怎么办
  • 契卡
    之乎者也不就是男
  • 钟欣潼
    谁说是后人加的
  • 聋则嗅明XP
    句读本身是古代读书人基本技能,有一套经验和方法。
    国人崇古,现在也是。
  • P
    POOB
    知识的垄断,不拜师比较难自学,低端读书人也能有出路。
  • a
    anlacemaster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为没句读争议无数
  • 億万千
    楼上那个知乎连接也说了

    其实说到这里大家应该能看得出来,中国古代不但不是没有标点,反而是有大量的有标点书籍存在的。问题在于标点的系统不统一,几乎每家各用一套系统,你用圆我用方,你用实心的我用空心的,你标注在文字左边我标注在文字下面……和其他各种学问一样,问题也是出在没有系统上。没有系统,所以不能流传,进而就会失传。

    另外一个好玩的问题是从目前的记录来看,春秋战国到汉朝的文字中,标点都比较复杂。而宋代以后直到清代,所用的标点往往仅是句读两种(有时读用顿号表示),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造成了标点符号的匮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事情。

    就是没有成系统的,长期流传的,甚至是官方约定的标点符号
    宋到清就用句读这两种,读起来能不累吗
    所以 为什么呢
  • 白色胖次
    古代文盲率常年90%以上,认识字的就相当于今天能考上211的,能写书的更少
  • 钟欣潼
    其实就是士大夫的层面,不爱使用标点。就如同使用篆体一样。
    儒家文化爱向古看齐。
    其实西方人也有类似现象吧,爱用拉丁文装逼。哪怕拉丁文已经是彻底死去的语言/文字。能用拉丁文写作,肯定会被认为有文化,退而求其次,法语论文也比英语逼格高。
    民间层面,基本上还是有标点的,只是方式各不一样,因为这个是官方不爱搞的东西,自然就没统一的标准。

    [本帖最后由 钟欣潼 于 2017-3-5 15:27 编辑]
  • 被K汉姆
    也算壁垒吧
    就好像现在泥潭的黑话一样
  • 愤怒的双翼
    不加标点是为了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文章的思想上面 就好像游戏性和画面一样 互有取舍,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