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箍棒小考

  • 鱼肠剑
    一部《西游记》,孙悟空无疑是数一数二的英雄人物了,他的出神入化具体来说还是在于一根金箍棒,君不见孙行者一旦失去了金箍棒便垂头丧气如丧考妣一般,金箍棒的利害由此可见一斑。
    金箍棒初次登场时吴承恩如此写道“正说处,后面闪过龙婆、龙女道:“大王,观看此圣,决非小可。我们这海藏中,那一块天河底的神珍铁,这几日霞光艳艳,瑞气腾腾,敢莫是该出现,遇此圣也?”龙王道:“那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块神铁,能中何用?”龙婆道:“莫管他用不用,且送与他,凭他怎么改造,送出宫门便了。”老龙王依言,尽向悟空说了。悟空道:“拿出来我看。”龙王摇手道:“扛不动!抬不动!须上仙亲去看看。”悟空道:“在何处?你引我去。”龙王果引导至海藏中间,忽见金光万道。龙王指定道:“那放光的便是。”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铁柱子,约有斗来粗,二丈有馀长。他尽力两手挝过道:“忒粗忒长些!再短细些方可用。”说毕,那宝贝就短了几尺,细了一围。悟空又颠一颠道:“再细些更好!”那宝贝真个又细了几分。悟空十分欢喜,拿出海藏看时,原来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紧挨箍有镌成的一行字,唤做“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心中暗喜道:“想必这宝贝如人意!”一边走,一边心思口念,手颠着道:“再短细些更妙!”拿出外面,只有二丈长短,碗口粗细。”写尽此宝妙处,可谓古往今来论及兵器的第一妙文。但各位看官却未必知道金箍棒来龙去脉为何,是否还有族兄族弟,如果能够细细考出,当是乐事。在下虽然不才,却多少有点心得,写出与诸君共享,但请方家指教。
    先直接给“金箍棒”正一个名,其名实为“荆觚棒”,西游记最早是以口头书话形式流传的,时间一长,人们只记其音不记其字,便传成了“金箍棒”。接来下会列不少古代风俗、传闻,而且不免要引经据典,虽然有点繁琐,但各位看官耐着性子看下去的话倒可以了解不少趣闻,也未可知。
    (一)
    要讲“金箍棒”,先要从“桃木棒”讲起:
    百鬼畏桃木,特别是“桃木棒”、“桃木棒锤”威力最大,是几乎家喻户晓的辟邪驱怪的武器。
    桃木能驱鬼,和古代传说有关。一般人所知的故典,大概就是神荼郁垒。这个故事散见于《十洲记》、《衡》、《风俗通》等书。我在这里仅引《论衡?订鬼》来稍加说明罢。
    “《山海经》又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两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饲)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这里引文山海经中,但山海经原文以失此段,特此说明。立于桃树下并不是独立的环境描写,清代《癸已存稿》,指出神荼郁垒是“由桃椎展转生故事”。人们所以能够创造出神荼郁垒的神话,其生活依据,是汉代《风俗通义》所说“腊除夕饰桃人……冀以卫凶”的风俗。这就是说,神荼郁垒神话故事,其实是对于门户前立桃木人风俗的解说。近年马王堆找出的医术上也有“禹步三,取桃东枝,中别为回回回之倡而门户上各一”的驱鬼秘方。
    桃木与棒与鬼联系在一起,大概始于《淮南子?诠言训》“王子庆忌死于剑。羿死于桃。(下注),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有是以来,鬼畏桃也。”

    (二)
    单是讲了“桃木棒”,似乎还得不出和金箍棒的关系,还需要讲一下“桃(lie,下音)”这个东西,各位请耐心看下去。
    这恐怕还和周朝礼仪有点关系,《左传》有记“乃使巫以桃先祓殡”,又见《周礼?夏官司马?司甲》“盟则以玉敦辟盟,遂役之;赞牛耳、桃。”。这里都提到了桃这个东西,桃到底是什么呢?
    如果按照《辞源》那么应该解释为“桃枝编的扫帚”,这个其实是不确的。其实“桃”实为“竹桃(上下结构)”。“桃”亦非我们现在所说的桃李之桃,是“桃枝竹”是也; 《尔雅》“桃枝,四寸有节。”就是指此竹,是制作长杖的天然材料。“”又同“”,“天生其茎方者也”《山海经》,又借为“竹隶(同上)”《字汇补》释为“觚竹”,“觚,方也”,《急就篇》颜注“觚者,学书之牍,或以记事,削木为之,盖‘简’属也。其形或六面,或八面,皆可书,觚者,棱也,以有棱角,故谓之觚。”其实质就是巫者执着用来驱邪的八角觚棱棒,最早用桃竹制成;后来便用桃木来制,它的前身其实是周礼中一种重要的仪仗工具“殳”。
    这个原本要从周礼中找规制,但流传下来的周礼都已经佚失其文了,也只好从其它地方来找考证。殳,《说文解字》中:“殳:以杖殊人也。《周礼》:‘殳:以积竹;八觚,长杖二尺,建于兵车,旅贲以先驱。”殊,断绝之义;积竹,有注为“合竹”,应该是攒竹制成的意思;结论就是,殳是用攒竹制成的八棱杆,用来隔绝人。为什么说殳能驱鬼呢,恐怕和殳的历史有关系,殳可以说是最古老的兵器了,当周之兵器,都从殳来,先人对殳的威力怕是历久犹存,既然能“殊人”,恐怕也能“殊鬼”吧。

    (三)
    孙悟空自龙宫之中,刀不取叉不取方天画戟亦不取,单单要取那金箍棒,实在奇怪;再看描写金箍棒的一段,更是奇怪,“原来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试想一根棒子如果要用箍来把它箍住,其牢固度自然成问题,如何降得了妖怪呢?其实这只是“文字”游戏而已,金箍棒用北方口音读起来其实是“金毂辘”(音咕噜儿)棒。箍其实是读成双音连绵字的,并非单音(这个听一听北方艺人的评书西游记大致上就能明白了,不作展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且听我道来。
    按《文献通考?王礼考?乘舆车旗卤簿》有一物“车辐,棒也。形如车轮辐。今制:朱漆,八棱。” 形如车轮辐――那自然应该是“薄三寸,长一寸”《考工记?车人》才对,怎么会有八棱,岂不奇怪?其实解释起来倒也不难,文人好雅语,往往记载在书卷上的文字和实际生活上的不一样,车辐就是口语中的毂辘。但无论车辐也好毂辘也好,原本就无义不通,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其实就是觚棱棒!觚棱用北音急呼变成了“箍”,孙大圣的金箍棒原来就是先民用来驱邪除魅的觚棱棒!也就是殳!
    殳在皇家之中演变为二,一曰金吾、一曰り。《中华古今注》谓:“棒者,车辐也。汉之金吾亦棒也,以铜为之,黄金涂尺。”《古今注》云:「り,殳之z像也,《》所^『伯也天,橥跚膀』。殳,前之器也,以木橹。後世滋危o偷湫蹋以赤油()w之,亦^之油()戟,亦^之り,王公以下通用之以前」。我前面已经解释过了车辐为觚棱棒的误造,而り之赤油和车辐棒的朱漆又全然符合,金吾和り实为一母之两物也。

    结论:
    金箍棒其实就是觚棱棒,又称荆觚棒,后来就讹成了金箍棒,原身为殳。之所以殳在神话中地位如此崇高还是它在现实生活中地位崇高的缘故。殳于古代,又常常用桃木制成,又合神话中桃能驱鬼的传说,其实金箍棒就是桃木八角觚棒是也!当然这篇东西考证的内容还是相当稀薄的,学力所限,还望方家指教。
  • 曹纲
    鱼肠剑兄的文章总是很强的,可惜猩猩不在……
  • 鱼肠剑
    太过誉了,关于神话本人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实在不足以与人论道。
  • 小孔
    BOSS猴?
    下午还在线的
  • 曹纲
    是说大猩猩alvin,有些日子没有出现了……
  • d
    dongdong-remix
    卡卡
    猴子泛滥
    偶的猴子BT帖赶快蹭某人不在的发吧
  • 真实至上
    S1。。。似乎猴子泛滥了。
  • m
    monkeyking
    胡说……没了棒子还有72变化、不死之身和筋斗云呢。

    这个叫专用武器
  • s
    snoopys
    这泼猴,好好的帖子这么浪费
  • D
    Dendis
    没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其他兵器太轻了用着不称手,金箍棒用着称手,就是这么简单。
  • D
    Dendis
    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能力有问题,这句话实在没看懂。-_-
  • z
    zhh
    金箍棒的事我是不清楚,但是整个西游记里有多少妖怪是靠金箍棒,72变,救命毫毛搞定的。又有多少妖怪是搞不定的,我相信看过西游记的人心里都清楚。那些搞不定的妖怪不是和那猴子一样强就是有某某神仙的宝贝或和某某神仙有什么关系,最典型的就是如来佛的娘舅,用现在的话说都是些在社会上有势力有背景的。猴子再怎么强不懂的拉关系,走后门。老唐不知已经被人下了几回锅了哈哈。
  • 鱼肠剑
    应该看到过旧时水井的水桶吧,箍从来不是什么装饰品,好好一根棒子用箍,你不觉得很怪吗?
  • m
    monkeyking
    -_-b

    现实啊……
  • m
    murder
    实际上西游记的编者序就是这样写的……
  • z
    zhh
    嘿嘿,我说的话是现实了点,西游记这本书我看了好几遍最崇拜那只死猴子的是第1次看西游记,后来又看了好几遍,越看越觉的那只猴子没搞头
  • m
    md2
    以前的棒子就是带箍的

    那叫威力加强
    齐眉棍不带而已

    就好象sm少女必须要用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