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反省中国教育的机会

  • 普通法
    五名中国教师用一个月时间,使用“中式教育法”,共同执教英国汉普郡博航特中学一个临时组成的50人班级,整个教学过程被组织者BBC制成三集纪录片,才刚播出第一集,已引起相关各方的不同看法。
    原本只是英国人自己反思自己的中学教育,结果当事人、旁观者,中国人、英国人,都在对此事就事实和价值层面发表截然相反的意见,说明此事既挠到了英国教育的痒处,更挠到了中国教育的痒处。
    一共三集的纪录片只播出一集,局外人不好轻易下结论,但一些基本的常识再次得到印证。
    第一是中国大陆教育近30年来实现了“普九”,但经费投入仍然严重不足。英国孩子都是由英国式“小班”进入中国式“大班”,这实际是课堂秩序混乱、师生互动少、无法进行个性教育的重要原因,中国大陆的公立学校为何很少小班化教育?无他,小班化教学需要更多的教师、教室,而合成大班可以节省大量教育经费。这样的结果就是,中国的中小学校,绝大多数班级都是50人上下的规模,教育质量稍微好一点的学校,班级人数多到六七十并不罕见,一个班上百人也是有的,到了大学阶段,两三百人同时上课也很常见。常识告诉我们,这是培训,不是教育!
    第二是这次教学交流本可以大大深化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但舆论界现在有一种很不好的倾向,就是用30多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经济成就,来掩盖其他需要大力改革的问题,其中就包括教育。这次教学交流活动,同样可以听到一些明显违背常识的辩解。其实另一个更大的常识,自1901年首次发表诺尔奖以来截至2012年,没有一个自然科学家在完整接受中国大陆的国民教育之后,经过个人天赋和努力获得诺尔奖,而英国只有区区6000万人口,获得诺奖人数却仅次于美国,超过100位。面对这个全球公认教育成就的终极检验指标之一,也就是众所周知的“钱学森之问”,还有什么值得刻意辩解的呢?这种“一俊遮百丑”的思维如果不加以警惕,很可能丧失自我反省能力。

    中国大陆教育亟需改革是个不争的事实,很多积弊,中国人自己已经习焉不察,麻木不仁。五名中国教师在英国的教学交流,犹如一面镜子,是一次生动的对比,深刻的刺激,难得的反省机会。如果认为B BC是在“炒作”,那么不妨问一问,BB C作为一家公营电视台,炒作“中式教育法”能够给英国的公共利益带来多大好处?
  • 7
    79859899
    视频呢
  • 处男无性病
    中国教育,这个概念太大了,不如讨论一下海淀教育或者朝阳教育比较靠谱。贫富差距有多大。
  • 腻水染花腥
    前几天喝咖啡的时候还谈起来这事,我同事看完问我有没有路子把他家孩子弄到中国读中学,不仅是因为本地教育垃圾,也有他们看到现在华人和本地人能力上的巨大差异

    英国本土的教育目前已经阶级固化,想出人头地就只能去贵族学校,不去贵族学校就只能等着被垃圾学校的白人小孩huo4huo4完蛋,现在这个问题不仅是英国本地人要面对的,也让很多英国华人都在思考下一代的教育,毕竟都不是大富大贵,小学中学还是要上
  • 8
    888999000
    好不容易把孩子送到英国去念书了,你们倒怀念起中式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