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篇关于谥号的谈论,有牛人接下去能谈谈秦汉的谥号吗

  • 粉色吃人怪
    仁文武宣景 这都是美谥
    从谥法上来说,“文”这个字并没有固定的配合字,像张昭、司马昭、宇文泰等人,都单谥一个“文”字。唐朝魏征、陆象先、宋景谥号为文贞。北宋时承唐时的风气,初年的几位大臣,像李昉、王旦都被谥为文贞。到宋仁宗的时候,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文贞才改为文正。

    司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最后他的谥号就是文正!

    文的话有几位名臣和皇帝得过:
    周文王
    刘恒文帝
    李世民谥号文皇帝
    曹丕庙号世祖,谥号文皇帝
    季文子姓季孙,名行父,谥号文,是鲁国的大夫
    白居易以刑部尚书致仕,御封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文公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韩愈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杨文公字大年,谥号文。
    张昭、司马昭、宇文泰也是谥号文。
    范仲淹、司马光谥号是“文正“,欧阳修、富弼、苏轼谥号是“文忠“,韩琦的谥号是”忠献。

    秦桧死后的谥号是”献忠“,不过后来为岳飞翻案之后,谥号改为”谬丑“

    明代时按【明会典】记载,以【文】字为第一字的諡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其次是【文贞】,正、贞之后,依次与【文】搭配的字为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

    与此同例,与【武】字搭配组成二字諡号的用字依次为宁、毅、敏、惠、襄、顺、肃、靖--------与【忠】字搭配组成二字諡号的用字,依次为文、武、定、烈、简、肃、毅、敬------- 这样一来,諡号不仅具有特定的涵义,而且具有特定的等次,在众多的諡号之中,【文正】居於首位。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
    明代皇帝谥字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
    清代皇帝谥字为21字或23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

    曾剃头就是文正,李鸿章左宗裳是文忠文襄,差一等。
    张之洞曾自恃功冠群僚,当他得之曾国藩死后获諡【文正】大感不平,愤愤然道:「如涤生(曾国藩字涤生)者,也能諡【文正】,那我又该得諡如何?」可怜他那料得到自己身后,竟然仅得諡【文襄】,不但远比不上曾国藩的【文正】。

    曹操、刘彻、陈庆之就是 武,其实曹丕想给他老子谥文的。
    然后应该以忠武为最,因为诸葛孔明的谥就是”忠武“。

    岳飞的谥号先是武穆,后来追为”忠武“,宋时武将以忠武为最。同为忠武的还有韩世忠、李继隆。当然岳飞之后武穆这个谥因他而大放光彩。
    刘錡、曹玮、高怀德也是武穆。
    狄青武襄,吴玠武安,吕文德武忠,石守信武烈也都是不错的美谥。

    明代武将方面徐达谥号“武宁”,应该是最高的。
    常遇春谥号是“忠武”,同谥最好。
    汤和的谥号是襄武,比起宋代狄青的武襄,虽然只是调换了顺序,但是差不少。
    朱元璋的侄子李文忠谥号是“武靖”。
    戚继光的谥号是“武毅”。

    三国时张飞谥曰“桓”,谥法云“辟土服远曰桓”,齐恒公也是,很不错的谥。
    关羽的“壮缪”、赵云的“顺平”都很一般,因为当时评谥是很严格的,后世阿猫阿狗都可以得个上谥。

    总而言之各代的谥号顺序都是略有不同的,周汉时的谥法很是严格,后代就比较败坏,通常都给美谥,尤其以明清皇帝皇后的最为恶心。
    文这个单字谥还有几位文臣得到,武的话是曹操、陈庆之...
    文正和忠武基本是最高的,前者因司马光、后者为诸葛孔明而名传于世。其它几种谥其实跟这两个差距不大的,也都是上等美谥。
  • s
    smartdog
    周之后就不行了,基本没啥贬义的谥号
  • 检查身体d怪叔叔
    wiki上有。
  • 绯雨流
    找本王力的古代汉语,里面有。当然,你也可以直接看逸周书。

    [本帖最后由 绯雨流 于 2012-4-13 10:17 编辑]
  • h
    hudihutian
    现代的研究谥法的书,有一本谥法研究,就是书不好买
  • h
    hudihutian
    论语有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所以谓之文也

    文字跟敏字在训诂学上有关系
  • h
    hudihutian
    秦始皇信用法家,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给废了,秦皇朝无谥

    汉朝基本是按谥法来

    历史上还有皇帝被后代改过谥号

    清朝谥文正要皇帝决定,臣子不得拟

    满汉谥号各有侧重
  • 烟蒂末梢
    贬义谥号多了去了
    庄、静、炀、灵、哀、思……

    最著名的典故是某个楚王死后,后人上的谥号是灵王。结果丫死活不肯闭眼,最后改了谥号才闭眼了。

    还有故意恶心别人的谥号,神马恭、顺等等
  • D
    DoloresI
    真正的谥法应该看先秦是没错的,其实春秋之后都很多不符谥法
  • 检查身体d怪叔叔
    宋神宗的谥号就不是好话~
  • 马拉多纳
    @马拉多纳 mark
  • 绯雨流
    民无能名曰神,有名的就宋明两个
  • j
    jazzcat
    神宗是庙号,宋神宗的谥号是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 Z
    ZOD
    谥号不能单独看,要结合大臣本身的作为和颁布谥号的历史情况来看。

    主楼说,单谥文是几位名臣和皇帝得过的,我恰恰认为,名臣得这个谥号,反而是较低的评价。

    为什么?单谥文,谥给学问高深者,是褒奖,比如韩愈、朱熹、白居易、陆希声等等,都是文坛大豪,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政治上没有大作为,政治地位不高,所以单谥文,没有用第二个字来配合。正、忠、襄这些,都是对政治作为的评价。

    但是,楼主在主楼提到的,王安石单谥文,这就绝对算不上褒奖了,看看公元1050年前后北宋数朝风起云涌的其他重臣得的是什么谥号:范仲淹、司马光谥号是“文正“,按照“正忠恭成,端恪襄顺”的顺序来说,文臣极点,“谥之极美,无以复加”,欧阳修、富弼、苏轼谥号是“文忠“,文臣第二,韩琦当过宰相又当过元帅,能文能武,得谥号”忠献,仅次于诸葛亮。

    对比之下,作为神宗朝大变法的主导者,风云数十年的宰执,宪宗朝居然只认可其文学上的成就,对政治作为只字不提,已经算得上是死后晚节不保了。

    同样的例子,英宗朝的端明殿学士,神宗朝的宰执,请立延安郡王(后来的宪宗)为太子的重臣王珪,死后得的是什么谥号?文恭,文臣第三,看起来不错是不是?王珪外号三旨相公,当宰执十六年从未立议倡明,“恭”放别人身上是不专己善、守正不移,放王珪身上就是讽刺他唯诺无能、尸位素餐,只能说给他定这个谥号,嘲讽他的意味太明显了,所以后来他的谥号甚至都曾被削去,可见北宋一朝对他的评价有多低,给美谥也不一定是褒奖。

    [本帖最后由 ZOD 于 2012-4-13 11:59 编辑]
  • h
    hudihutian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8301867.html

    谥法研究的新浪共享

    这玩意太偏门,一般人真说不上道来
  • b
    bigwizard
    不错,收了


    学以致用,你们不如用近代人物练练手。
  • x
    xshi
    秦汉 谥号是 飞将军龟儿子
  • j
    jimao
    mark
  • 厌见桃花笑
    马克 萨尔兹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