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要带你穿越40年回去买年货,实际呢…

  • y
    yunyun
    偶然看到1982年初的一条新闻剪报,标题是:春节定量供应主副食品二十种。

    我猜它是北方某地的报纸,因其中的“糯米”叫“江米”。

    有趣的是,把这二十种食品逐一细看,可以部分还原36年前的百姓生活。



    春节定量供应主副食品二十种

    鱼:每人一斤,供应时间十天

    特意有提醒了供应时间,说明在指定的那十天里如果不去买鱼,就等于自动放弃了一年中唯一的吃鱼机会。

    鱼,就一个字,不附带任何额外说明,因为全年只配给这一次,满心的感激和期待,没人会计较究竟是江鱼还是海鱼,只要它是鱼,只要烧出来是鱼味。

    印象里,那几年见过海杂鱼,也买过淡水鱼。北方的冬天,鱼冻在半透明的大冰坨里,副食店的人举斧头砸冰取鱼,冰碴四溅,人声喧沸。从冰里敲出来的鱼们直挺挺短铁棒似的,互相磕碰起来邦邦响。无论怎么说,过年有鱼了。

    海鱼常常不大,十公分上下,适合做酥鱼,鱼洗干净,喷白酒去腥,锅底铺白菜,鱼紧紧地贴着白菜排进锅里,一层白菜一层鱼,最后用白菜封顶,加葱姜蒜,加白糖酱油陈醋,好像要煮几小时,感觉很久很漫长,直到骨头酥软,小刺也可以吃,一点没浪费。



    鸡蛋:每户三斤

    这是1982年了,在城市的边缘,已经能见到卖鸡蛋的小商贩。其实,北方农村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有用实物换鸡蛋的。80年代的城乡结合部,遇到挎篮子的,走走停停,遮遮掩掩,看那诡异四顾的眼神就知道有应季的东西卖,或者鸡蛋或者樱桃或者海棠。

    小商贩多避开中心城区,知道“投机倒把”是要被抓的。

    最先敢出街卖鸡蛋的,往往是村子里出身最好的,地主富农的子女万万不敢。

    那些年的城市里一直有在街巷楼房间角落旮旯里养鸡的,早上经常有公鸡打鸣,当然,胆子大的自然也是出身好的。

    那时候照样讲人情世故,真有需要时,装几十个鸡蛋去送礼不算稀奇。什么年代的人都不讨厌鸡蛋,特别在物质匮乏时,它是万能的礼品。



    鸡:每户一只,重量二斤以上

    剪报里说,鸡的供应时间只有八天,可见鸡和鱼的珍惜程度差不多。

    冻硬的鸡都在摊位上,蹬直了腿,脖子伸老长,好像心里特难受,嘴巴都是张开着的。不问斤两,抢到一只就是好的。

    有些不忘老规矩的人家会偷偷在年三十煮好的全鸡摆上供桌,燃三支香。灯光下,鸡脖子扭转,眼皮耷着,翅膀夹着,上下的喙还是张得很开。仪式常常是最简略的,摆不了多久,鸡就撤到餐桌上,眨眼就被分吃掉了。

    1982年,当时我们住的街口已经不再光秃秃,有饭店在营业,连店门上挂幌儿的习俗也恢复了。那之前的十几年,饭店顿减,破四旧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幌在一夜之间都被销毁干净。新饭店的幌儿在冷风里飘着红穗,棉门帘下摆拖着雪,即使在饭点儿也很少客人。十年不下馆子了,人们好像只习惯关紧门在家里吃饭,去饭店要带盆,菜装回家来吃,就像现在去打包。

    街口那家饭店有一道菜是香酥鸡,记得一只3块7毛5毛。刚毕业大学生的月工资是46块5毛,一个月的工资能买12只香酥鸡。

    1984年在北方城市,两个人吃一餐六七个菜,十块钱。

    同样用十块钱,1983年春天在四川都江堰,那次是诗人顾城请客,十个人围一圆桌,有啤酒。



    四川什邡县食品部门职工加工板鸭、香肠等传统食品,供应1982年春节市场需要
  • b
    barvee
    又是一个为了吸引眼球的90后在中间夹了一堆个人感受。结果整篇文章就不伦不类了。
    一个对那个年代完全无法理解又无法感悟的人还是不要写什么40年前的东西比较好。
    写出来的全是笑话。
  • u
    unsword
    我记得那时是鱼什么多得很,就是没有油吃。
  • 8
    888999000
    这么多配给必定是大城市啦,我们小镇上的品种能有三分之一就不错了。
  • 九七年後不動心
    再大的城市也是不够吃,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人家建筑公司,100个人,报300个人的计划才够吃,233
  • 无敌廖冬瓜
    那时候为什么副食品那么少?是因为科技水平不行吗?
  • k
    kalarrd
    看烟应该是天津,恒大烟
  • a
    aweiwei
    我怎么记得84、85年的时候,就基本上能敞开供应了?只不过需要粮票。
  • l
    lightling
    求科普,这文章“完全是笑话”,具体是哪些地方是笑话?
  • G
    Ghoul
    有印象,在家附近的农贸市场,可以用粮票换东西,我一般换花生米。
  • b
    bigwizard
    然而,那时候过节才真是过节
  • c
    cloudian
    80年代有私营经济了,而且是公开的,最早78年就有了,那会儿是地下的。但是供应上是没问题的,就是需要钱罢了,没钱当然还是白搭。然后私营很快就把公营打败了。
  • m
    meatbun
    有点道理 还你妈喷白酒?
  • 很苦的熊
    82年太小没映像,84-86年左右,我妈带着我国际饭店,红房子西餐馆每月吃一次没什么压力。
    平时生活中好像也没觉得吃啥很珍惜,有不能敞开肚子吃的。虽然是都要粮票的,但是忘带的话加一点点钱就行。我们家上海很普通的家庭。
  • k
    kalarrd
    已经超越大部分家庭了,一个月下一次馆子,没带粮票加钱,这不普通了
  • j
    jinye2001
    我也一样的记忆,没觉得80年代初吃的方面物资有多缺乏
  • 为谁涅槃
    你们家家境好啊。我记得听家里说过,八四八五年附近一直到八八年至少,我家老师工资19块5,我爸法院工资23块钱。(当然那时候工人工资高一半左右)
  • l
    lanlan052
    是的 我老爸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才三十多元呢 是工人
  • k
    kh2841
    那30年前是谁把国家搞成这个鬼样子的?
  • 李鬼
    随便换一个都只会做得更好
  • 离神最近的人
    喷了,解决了本不应存在的问题
  • 鬼迷心窍
    斯德哥尔摩了

    要算还是得从二战结束开始算
  • u
    ultra312
    真有钱人,我小时候每到过年,我爸才买一只鸡做白斩鸡。天村80年代
  • 文布兰
    本来就否认了,错了就是错了
  • d
    dmzzz
    为啥发展好了?因为适当地放手了,tg官僚治国水平那可是相当烂的
  • 级替四
    你们家在上海绝对不普遍。

    国际饭店和红房子我要到工作后才有条件去,而且还不是每个月一次,每年一次都没有。
  • m
    meatbun
    天津没那么惨吧

    另外 就算当年吃鸡 不吃香菇炖鸡 吃白斩鸡?

    白斩鸡只能下酒 香菇炖鸡能下饭啊 你家这是有多富……
  • h
    highd
    有一位记者说自己七十年代去天村,发现这里的工人其实很穷困,女人中午在过道里做饭都是光膀子,具体原因我也记不清了,但是对这个描写印象很深
  • 雷霆践踏
    你那是北方,我爷爷在南方,生于1918年,他觉得解放后的前三十年是不如解放前的三十年,当然改革后可以掉打解放前了。
  • l
    lightling
    估计你爷爷当年是比较富的吧?毛简直是中产以上人的煞星,民国中产以上的人无论南北没有不恨毛的。
  • y
    yi_huan
    我不认为随便换一个统治者中国能治理的更好。而且把改开成绩认为是全球经济进步的必然也是不公平的。印度三十多年前各方面都比中国更发达,它怎么没搭上顺风车车呢?中国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家,能在30年中有如此巨大的进步,绝不是简单的搭顺风车能概括。
  • b
    baka9
    阿三和东南亚国家那完全是宗教,文化和民族特性就不适应现代化的改造。你看看东亚人治理的国家以及地区,只要不是被红教祸害,韩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哪一个是在二战后混的差的。

    中国这三十年能发展起来最大的原因就是红色管控的力度稍稍松了些,不过现在看来这点宽松怕是也要被收回去了。
  • k
    kalarrd
    差不多吧,偶尔吃一只烧鸡就像过年一样
  • A
    Anima
    现在是什么时代了?写个文给年轻人普及一下过去事情还被你上纲上线了,90后就不能写了?夹杂点私货怎么了?更何况这也算不上私货,难道大过年的一定要苦大仇深似的写才行?那样写就算给你看你也不要看!
  • c
    choudi
    现在看到大米白面就烦,只想吃些清淡粗粮。
  • 上山砍柴
    有个同事家,经历那么多也没说饿死,结果1961年饿死十几口,你眼睛呢
  • m
    meatbun
    烧鸡啊 我家平均一个月一到两只 平时炒菜想有肉随时可以

    之后从86年左右我爸开始给我炸猪排 按他说 小学六年我吃的猪里脊能从小白楼排到劝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