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从上到下的趋势(zt)

  • 心之一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09ec900100geo8.html
    垄断经营这件事一般来说在现代的社会里是上不得台面的狗肉,或许有人吃得很香,但不会名正言顺的说出来。但万事都有例外,我们这里的垄断经营往往就没这么羞涩,而是在公开的进行着,比如说中石油、中石化,再比如说联通、移动,不但垄断了,还能说出既然是两家公司就算竞争的中国式经济学原理——后面的老板总是一个吧。

    大到这种事关国计民生领域,小到一张在地铁里售卖的报刊杂志,垄断都是无所不在的。最近一段时间,北京的地铁里只剩下了一份叫做《北京娱乐信报》的报纸,该报是免费发送的。这事儿理由当然会引发舆论的关注,大概的意思都说这属于一种垄断的行为。不过,鉴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人家并不把这个叫做垄断,而是叫做秩序,并且地铁运营公司新闻发言人贾鹏表示,这一决定符合最新修订的《北京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办法》中相关规定,某些媒体的质疑报道是片面的。

    这个规则是如何被符合的呢?“两年来,信报发行从未进入过站台,也始终遵守定时、定点的要求,未出现任何安全事故,也没有在发放过程中造成过客流拥挤。在发行方式、发行队伍、时间地点上与在站台内销售报刊有根本的区别。”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是地铁运营公司为一份在他们那里发行的报刊说话,这其中的意味就很明显了。报刊杂志本身就是媒体,掌握着相当的话语权,何用一家用户单位来为其评功摆好嘛。这大概算是越俎代庖、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最好说明了。

    其次,北京的地铁最早开通的一号线就有报刊亭的设置,而在地铁站台里小小的报刊亭并未造成过什么关于安全方面的隐患,倒是方便性大大提高。如果担心这方面出问题,完全可以在合适的地方设置报刊亭,比之发放免费的报纸所带来的问题能大到那里去呢?

    第三,如果信报可以遵守的规定,那必然是一个开放式的规定,就是证明你要用一个同样的规定来要求所有的进入者。如果其他报刊说了,我们也可以遵守同样的规定,为什么就不可以呢?地铁固然是运营者的产权,但毕竟还是一个开放的公共运输系统,如果某些标准只是排除其他竞争者的借口,干脆直说就是,何苦拿出所谓规定来证明?

    所以,说起来这并非是媒体报道片面的问题,而是一个假借规则之口而行垄断之实的举动。报纸是看发行量的,发行量足够大的时候也就证明了它覆盖了足够的人群,自然产生了广告的价值。垄断产品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让消费者别无选择,该报面对读者是免费赠阅的,但通过这种排外的垄断之后,依然等于绑架了别无选择的读者的注意力,然后以此为筹码来获取广告方面的利益。

    说起此事确实很巧,笔者数年前供职于风险投资公司的时候,曾经参与过与地铁运营方关于地铁内免费发放媒体的谈判,当时只是说做一份类似今天《信报》的免费报纸,放在那里让所有人自行取阅。谈判的过程相当艰辛,而且当时并未想到利用地铁运营公司的垄断条件把竞争对手关在门外,在所有预算上必然就会保守许多,结果因为没有足够的回报,并且实际运营此事的公司关系不到位而被迫中止。

    没想到数年之后,一家背景很深的公司涉足文化产业,也想到了这样一种业务模式。其实这并不奇怪,在几乎所有国家的地铁里,都会有这样的商业模式存在,毕竟这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平台。但也是由于利益分配的因素,最终此项目搁浅。据说当时最大的矛盾就是如何联手的问题。北京地铁的报刊亭在当年就是各个报刊的痛处,不进入是发行不到位的标志,进入之后则要忍受种种无理的要求。

    而最近的事情表明,无论是大方面的垄断还是仅限于活动于地下的这种垄断,都有更加扩张、更加表面化的趋势,而且自定规章后进入分肥。大致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判断:《信报》在这种框架下的交易结构当中,必然会有某些猫腻存在,不是股份就是高额的利润分成回报。

    垄断势力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无限的扩张企图;一个是攫取最大利益的冲动,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而我们会发现,至少在我们这里,并无合适的方式限制或者制止这种冲动与行动,只能看着大大小小的垄断势力不断绑架市场,看不见的手上总是踩着看得见的脚。有学者说过:垄断不可怕,甚至依靠权力进行垄断不可怕,可怕就可怕在这种挑战与改变无门的状态上。这大概就是这位给《信报》做背书的地铁运营公司人士所传达出的信息吧。
  • 十年后海啸
    果然又是五岳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