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维特根斯坦与自杀问题

  • z
    zhdphao
    伊格尔顿指出:"宗教原教旨主义有一种神经质似的焦虑,觉得如果没有一种所有意义背后的终极意义,意义就根本无以立足。这不过是一种轻率的虚无主义。这种想法的实质是,总觉得人生像纸牌搭建的房子一样:轻轻弹开底部的那一张牌,整个脆弱的结构便会散落。这么想事情的人不过是一种象征说法的囚徒。"



    这句话很现代很聪明。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卵用。
  • x
    xiaotianhu
    克尔凯郭尔[1] 又译为:基尔凯郭尔

    基尔凯歌尔

    看到过n种译法了 iOS fly ~
  • 董星竹
    作者是我同校师兄,他博士论文做的就是维特根斯坦,世界好小iOS fly ~
  • z
    zhdphao
    回复4#董星竹


    那你也很厉害了。研究什么专业方向啊?
  • k
    kevein816
    人生的意义《冰与火之歌》已经阐述的很清楚了,杀和操,我承认第一条的确是很难
  • l
    lesh645
    没看明白,太长了,
  • 董星竹
    回复5#zhdphao


    李师兄做的是美学这块的吧,主要就是维特根斯坦,我做文论
  • z
    zhuguulii
    自杀才是自由意志的最高体现啊,套用哪吒的话说,是死是活由我不由天!老子自己说了算!
  • y
    yinglovebunny
    先mark 自杀是不是有基因遗传
  • z
    zxy_9023
    对的,就怕生物学以后给出一个解释,证明以上大部分内容都是白扯。
  • s
    stefwoo
    《天才之为责任》传记值得看。
    他一直在确认自己是天才,而天才是一种责任,有责任做一些事情,这样才不至于自杀。 iOS fly ~
  • t
    tiens
    国内研究维特根斯坦的人里,相对让人认可的是徐英瑾(也是复旦的)和韩林合。

    主楼的文章太粗糙了,没有按照前沿研究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最多就是引用了黄裕生——一个很蹩脚的作家,以及陈嘉映、韩林合和程炼),也没有对维特根斯坦考虑自杀问题时的思想资源做认真的梳理。据我所知,Witt的伦理学想法多得自托尔斯泰、毛特纳和叔本华这些人。作者起码应该参照蒙克等人的传记,查出维特看的是哪些书,然后才能从思想史角度判断维特的自杀论相较于他的思想背景有哪些殊异之处。

    尤其是文章引用了维特看尼采全集的这段话,原本可用作一项很重要的材料。因为此前很多学者都认为维特根斯坦对尼采缺少阅读,更没什么真知灼见,主要是从斯宾格勒的转引中了解到尼采思想;而这段引文则说明事实远非如此。作者见到这个材料,却不去挖掘维特到底看的是尼采的哪些内容,只是非常空洞地把维特跟海德格、齐克果或者内格尔比来比去,说明他对哲学史研究的基本范式缺乏认知,缺乏敏锐的问题意识。

    文章中一再谈“基督教伦理”。实际上基督教的不同宗派对自杀的认识也相当不同。维特从小受的是天主教的熏染,他的圈子里很多人(比如他最有名的女学生安斯康姆)也皈依了天主教。作者说“维特根斯坦对伦理学性质的理解,与基督教传统对伦理学的理解,有极大的一致性”,但却没有梳理出这指的是基督教各派别中哪一方面的“传统”,也是文章的重要缺失。

    正因为缺乏基本的文献挖掘,所以作者从维特作品中抽绎出的这些主张大多只能是浮在空中的泛泛之论。这种文章写了不如不写。湖南大学的西哲博士后就这个水平?真大跌眼镜。
  • w
    wangxt
    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哲学家能写一本书
  • 无牙老虎
    看了一半,很受启发,收藏了慢慢研究。
  • c
    contra8964
    佩服,mark好好学习
  • 姜昆
    为什么维特根斯坦这几年在国内突然就火了
  • z
    zhdphao
    回复10#董星竹


    高大上的文论,有工夫也多发些帖子玩玩呀。
  • z
    zhdphao
    回复15#tiens


    人家发几个文章完成博士毕业的指标,你老兄指导一本正经做论文


    都像你这么认真,研究都要追本溯源第一手资料第一手语言最好实地生活,那是铁杵磨针的投入与产出比。


    现在体制流水线出来的博士,人艰不拆哦。不要对湖南大学有什么误解,而是全国差不了太多。本来开设哲学系的大学加起来也没有几所。


    我自己是不挑食,只要略有所得就感觉吃饱满意了。
  • a
    ashbury
    有收获;生活的意义可以考虑成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要自己不断追寻的…… iOS fly ~
  • x
    xiewr
    markkk
  • v
    verve78
    回复14#stefwoo
    唉 不知道这哥们混得怎么样了 从交大理科生bbs诗人转入哲学 其实我还是记得你当时对我说 难道以后就想着天天吃肉?... This is shit hole
  • i
    icai
    直接物理主义不就好了,简明没什么漏洞,大家都是坐坐过山车,只有体验没有控制,不管自杀还是追求理想,都是外部事件和生理机制随机碰撞地发生,没啥意义可言,运气好体验人生,运气不好坦然自杀。

    想起电影百万美元宝贝结局,还有像剑风传奇的格里芬斯那样被削成人棍,还有啥理由能不自杀,更别说大多人自知的慢性自杀了。
  • S
    Summer68
    现代人基本都持存在主义的观点,存在主义不是消失了,而是已经世俗化了
  • t
    tiens
    兄台又取笑了。我就是眼高手低,自己只能写写程序代码,哲学论文是做不了的。不过对国内的研究套路还算心里有数,很多人的“文章”基本上还处在读后感的层次,把一手文献看过之后谈谈感想就算完了,综述部分列出的相关研究著作,往往是充个门面。
    李这篇文章其实立意很高。维特根斯坦在“自杀的文化史”上也算个有佳话的名人。我们记得罗素回忆过维特年轻的时候多重视自杀这件事。据说,他常常晚上敲开罗素家的门,说是一定要讨论一个逻辑问题,不然就要去自杀。罗素说,这时候他自己往往已经很睏了,可是为了让维特不自杀,只好把他放进来。而维特进了屋就闷头苦思,不怎么跟人说话。有时候罗素忍不住要问:“你到底是在想逻辑呢,还是在想自己的(伦理)罪责呢?”维特则回答:“两者都有。”维特年轻时的这些荒唐事虽然把罗素搞得很烦,但是罗素又因此很崇拜这个学生的早期思想,反而对后期维特啧有烦言。他说,维特晚年失去了从前的严肃劲儿,放松了,所以作品就不行了。我们记得维特临终的遗言:“告诉他们,我过了美好的一生。”这跟那个动辄要自杀的小伙儿显然完全不一样。这种转变是怎么产生的?“自杀论”在维特根斯坦前后期之间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谁对这些边角思路感兴趣,谁也就会认可这篇文章的写作初衷。

    初衷是一回事。具体写法又是一回事。假设相信上面这些轶事(我的复述没查书,说法上可能有偏差),那么我们就可以判断,维特对“自杀”和“罪责”之间的关系有一种特别深刻的体认,而这又与通常认识中的基督教伦理(严格禁止自杀)有很大区别。李文完全可以再根据文献和传记资料深入挖掘,至少应该把维特根斯坦作品中与“自杀”相关的段落穷尽式地搜全(Past Masters之类的数据库早提供了维特根斯坦全集的全文检索功能),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根据日记里的五句话铺陈出一篇文章。这么写文章的弊病就是,连“读后感”都不够格,因为能“读”的内容就这5句话,为了达到篇幅要求,只好东拉西扯,先讲一段死亡论,再扯一下基督教伦理,再讲一段人生意义论。严格地讲,这些都与自杀论有关联,但都没有命中问题的核心。尤其是开头引的死亡论事实上只是《逻辑哲学论》时期世界边界学说的一个小分支上,根本还没进入伦理学的层次。


    如果同样的题目让我写,我会写一篇“维特根斯坦论死与生”,少发结尾部分的空论,也不会引什么Eagleton、Nagel之流,而是把核心的关注点放置在维特对“生死”的认识与他的整体概念体系(conception)——特别是前后期转变——之间的关联上。通常我们把维特提出的“义理”(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与他的生命认知区分开来,认为前者包含很强的技术性内容(无论是前期的视野论、图像论,还是后期对私人语言和心里再现的批判等),而后者则是某种余兴或者八卦。但如果从一些貌似边缘的材料出发,以伦理学重新为维特根斯坦的学说整体奠基,尤其是对他前后期之间的转变做出令人信服的诠释,那么这篇文章就会看点十足,经得起其他研究者的讨论了。
  • z
    zhdphao
    回复28#tiens


    道理上你说的很对。做论文就是要想维特那样强烈的focus在焦点问题上。不能松松垮垮,能砍掉的文字都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