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教授是多有钱?

  • 喜剧之王
    一个大洋顶现在一万购买力。而且那年头根本没啥花大钱的地方。
  • t
    ttsyyh
    鲁迅在教育部一个月工资300大洋,一年就能买个三进四合院。
  • 黑水鬼
    所以腊肉要反智

    一辈子恨文化人
  • s
    sfexpress
    鲁迅工资300大洋,这还是教育部发空饷安慰鲁迅的。
    梁家本来就应该有钱,而且在职教授,应该工资更高。
  • 忠肝义胆卡普空
    不可能顶1万,顶个两三百差不多,当时上海滩一个租界巡警一个月工资大概10来个大洋,相当于现在3000多比较正常
  • 灌水马甲
    图书管理员1个月赚5万? 大洋也不是金的,就是纯金的,那么一块都没有1万元。
  • m
    moyanljx
    教授买古董的不要太多,只要解放跑出去都富可敌国
  • s
    sfexpress
    刚民国那会,北洋早期,还有点家底,后来北伐开始以后,连年战争,一直到49年,如何能不打穷,你看民国南京政府后期,教授就没那么钱了。
  • 钟欣潼
    哪可能,一个大洋差不多是100-150元吧。
  • 喜剧之王
    我记错了。我看的是顶1000的购买力。不过看你拿什么东西来对比。要是买房的话。一个大洋顶现在一万都不止。
    瑞王府六万平米也就卖了20万大洋。一个平米值4个大洋不到。。。。
  • m
    moyanljx
    那时候买房大多都赔了,只有买古书古董容易留下来,乱世买古董才有道理
  • N
    Narancia
    日本鬼子1万大洋买老傅的人头,老傅的级别应该值不了1亿吧
  • 钟欣潼
    20世纪前半期,我国一块银圆(或国币)的实际购买力如何呢?我们可以参考历史上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物价来

    计算。但一方面,物价随年月的变迁而变迁,另一方面,物价又随地点的不同而不同。我们只能做一个大概的

    描述。

    当时银圆的购买力如何呢?参考历史上生活必需品及日常饮食的物价计算,得到如下参照值——

    以大米、猪肉、白糖、植物油和棉布等衣食用品在上海市场的价格为例:

    1872年上白米为每旧石(音担)2.7银圆,计算大米的容量单位1旧石=10斗=160旧斤=177.7市斤(许多人

    通常误认为1石=100市斤是搞错了),就是说当时每斤上白米价格为1.5分银圆。这时期1块银圆折合1995年人

    民币100多元。

    1901年米价为每旧石4银圆,也就是每斤2.2分钱。这时期的1块银圆大约折合1995年人民币70元。

    1911—1919年米价恒定为每旧石(178斤)6银圆,也就是每斤米3.4分钱;1银圆可以买30斤上等大米;猪肉每

    斤平均1角2分至1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8斤猪肉;棉布每市尺1角钱,1银圆可以买10尺棉布;白糖每斤6分钱,

    植物油每斤7— 9分钱;食盐每斤1— 2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1995年人民币40—50元。

    1920—1925年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9.5银圆,1市石=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钱,1银圆可以买18斤大

    米;猪肉每斤平均1角4分至1角5分钱,1银圆可以买7斤猪肉;棉布每市尺大约1角2分至1角4分钱,1银圆可以买

    8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钱,植物油每斤1角5分钱,食盐每斤2—3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1995年

    人民币35—40元。

    1926—1936年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10.2银圆,也就是每市斤大米6分多钱;或者说,1银圆可以买16斤大米;

    猪肉每斤大约2角至2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4—5斤猪肉;棉布每市尺大约1角5分至1角8分钱,1银圆可以买6尺

    棉布;白糖每斤1角5分钱,植物油每斤2角钱,食盐每斤3—5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1995年人民

    币30—35元。

    当时上海的物价比北京(1928年以后称为北平)高出大约10%~20%,一般来说,南方的物价比北方高些,城市的

    物价更比乡镇要高得多。

    30年代在北平,一块银圆(大洋)可以请一顿“涮羊肉”;在上海,一块银圆(洋钿)可以请客两份西菜套餐

    。要逛公园,一块银圆可以买20张门票;要看演出(戏剧或电影)一块银圆可以买10张入场券。至于精神食粮

    ,一份报纸零售3分,一块银圆可以订阅整月的报纸;一本《呐喊》售价7角,一块银圆可以买一本较厚的书,

    或者两本较薄的书。
  • 忠肝义胆卡普空
    老傅那多半是吹的,抗日的时候他还十多岁屁大点个毛孩,有啥级别啊
  • j
    joker23
    某人估计在图书馆时没少受知识分子的气
  • f
    ff42
    明明是盛世买古董,乱世买黄金
  • 喜剧之王
    30年代在北平,一块银圆(大洋)可以请一顿“涮羊肉”;在上海,一块银圆(洋钿)可以请客两份西菜套餐

    。要逛公园,一块银圆可以买20张门票;要看演出(戏剧或电影)一块银圆可以买10张入场券。至于精神食粮

    ,一份报纸零售3分,一块银圆可以订阅整月的报纸;一本《呐喊》售价7角,一块银圆可以买一本较厚的书,


    从吃饭来看。一个大头绝对不止现在100块钱。看电影20张票也差不多1000了吧。从买书报来看是差点。所以也要看那什么来对比。
  • 钟欣潼
    显然用粮食最准。
    其他东西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而变便宜和高价。
    比如说以前做人力车就十来个桐子,现在坐人力车可不得了。

    只有粮食,产量和需求比较恒定,既不会少生产,也不会多生产。

    [本帖最后由 钟欣潼 于 2016-10-10 15:40 编辑]
  • h
    hie
    揣着一个陶瓷瓶子逃难怎么看都不便于携带啊
  • m
    moyanljx
    多买古书古画啊,买房子家具就完了
  • 女武神
    楼主的例子根本没说购买力 而是直接给出了几千的数
  • t
    ttsyyh
    一张寒食帖顶十车金条
  • 冬天你来我家
    骂人还能拿钱真是好啊,现在的教授一个个乖的跟孙子一样。
  • n
    newaxis
    终于明白腊肉为什么这么恨知识分子了……
    讲真,他当时看这些教授们的心情是不是就是现在建筑工地大工看房地产公司老板的心情??
  • c
    cp251
    民国似乎有一个时期,高中低各阶层上班族赚钱都不少。
  • F
    FURA
    你们完全搞颠倒了,民国时候这些能读书出国留学的都是名门望族,不是世代地主官僚出身,就是买办,教会学校出身。都不是普通人。没钱的根本做不了学术。
  • f
    ff42
    好像是,我爷爷一人在上海的洋行里当个账房还是啥的,能养活一家五口外带供养兄弟家的四个孩子上学,我奶奶还能有零花钱去打牌听戏。
  • s
    shui192168
    民国那个时候上班族才几个。
  • c
    casiosushi
    那会儿识字的人都少,知识分子精贵呗
  • 忠肝义胆卡普空
    主要是内心自卑太过敏感,当年自觉有经纶之才要和北大那帮大知识分子谈笑风生,结果人家根本不鸟他一个小职员,感觉被歧视受刺激了。

    换个别人吧,这事估计过了也就过了,但偏偏赶上他这人心眼特别小最后还成了大赢家……
  • 灌水马甲
    所以腊肉成了势,最先看出了要农村包围城市啊。
  • 波波
    我说你们这群人怎么就没有阶级感,人家过的什么日子,你们过的什么日子,用的着你们同情。
  • j
    jjx01
    多看看鲁迅全集,里面有写到教育部欠薪的文字。

    http://csxb.bandao.cn/data/20120112/html/21/content_3.html
  • j
    jjx01

    清朝时候的不是
  • 白色胖次
    精英政治
  • n
    newaxis
    国民之不幸
  • s
    sfexpress
    后来当了皇帝,心想这下总算可以平起平坐了吧,结果胡适任然不刁他,彻底怒了。
  • 盗尸犯
    毛在北京时的薪水不高但是从来没缺钱过,人脉广组织能力也强,为留法筹款一家伙筹到两万大洋
  • c
    counter04
    同意,泥潭这种人特别多。
  • 脾气不太好
    83年张大千的画才卖出13元的天价...

    现在.

    呵呵呵呵,那画1亿你都买不到
  • 胸口有毛
    那个时候大学相当于国子监,大学生出来是要做官的,学校里理科都不开,一天到晚玩国学、考据,大学教授相当于高级官僚,你把他们当部长就行了,民国范就是官僚范
  • 胸口有毛
    中国自古以来读书就是为了做官,以前的“读书人”“知识分子”不能用今天大学生的概念去理解,简单点把他们当旧官僚,一切行为就说得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