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家长群:焦虑中产的教育争夺战

  • 热血硬派
    上周专门买了这本杂志看
  • w
    wafyhjlju
    逼孩子为什么不逼自己
  • d
    davie
    哈哈 对的 好问题
  • s
    southface
    回复3#wafyhjlju


    哈哈哈,小孩投资性价比最高。。。。
  • g
    gtawang
    我是搞不明白现在上学是干嘛的,老师都不教的?非得上课外班?
  • w
    william24
    这就是老师素质下降责任心缺失的锅了。既然绝大多数小朋友已经通过课外班掌握了知识,他就不用讲得太费心,至于没听懂的,反正家长迟早也要去给小孩补课,那课上听不听得懂也就无所谓了。对喜欢混日子的老师来说,这样的环境不要太美妙?
  • c
    cftc9
    哪里看出没有逼自己了。。我认识一个小学娃的家长,每天鸡娃到晚上10点,孩子睡了之后自己继续学习到凌晨2点才睡
  • r
    roffee
    这估计是没有孩子的人才说的出来,逼孩子家长并不快乐, 哪家不是鸡飞狗跳,被气的少活几年,可又有什么办法
  • l
    linlight
    人家的意思是,为什么不是逼着自己走向人生巅峰,而是要逼着孩子走
  • 浮华的寓意
    你搞错了,不都是老师不教,而是民办择优掐尖,那成绩好的很多孩子平时都考98、99、100分,怎么录取呢?当然是出难题考了,这些难题根本就超纲了,不是逼着你鸡吗?那不鸡行不行?行啊,读对口的,碰运气。
    比如武汉,排名前10的全是民办初中,你准备怎么办?
  • x
    ximeng1018
    我姑且信了
  • 浮华的寓意
    说老师不教的真是极少数,你能不按大纲教么?但掐尖考试克不按大纲考。 iOS fly ~
  • w
    wafyhjlju
    回复11#linlight

    大神英明 一语中的
  • 相扑
    为什么把教育搞成这样?家长孩子都逼疯了!钱都给课外辅导机构赚了!里面有没有教育部的利益在里面?
  • w
    wafyhjlju
    回复5#southface

    逼自己性价比最高而且可控 。 把全家咸鱼翻身的宝压在涉世未深的孩子身上,我真看不出来这个投资有什么性价比,而且100%输掉亲子关系!当然,认为逼孩子对的家长们,总是有理由。冷暖自知吧!
  • l
    ljaska
    回复12#浮华的寓意


    然后高中就那么点招生量,肯定给成绩好的啊,民办的成绩都不错,那普通学校能分到的名额就越来也少,这就是恶性循环,只会越来越焦虑
  • l
    ljaska
    回复11#linlight


    孩子是未来,孩子更有塑造性,比起改造自己带来的希望,孩子给他一个良好的开端有什么不对
  • w
    wafyhjlju
    回复4#davie

    自己都认输了 ,然后希望培养出来一个赢家!
  • 浮华的寓意
    是啊,单纯些的年代不在了 iOS fly ~
  • w
    wafyhjlju
    回复19#ljaska

    孩子是家庭新的开端和希望,但是反过来家长才是孩子的开端。。。
  • 舒南
    用这个逼字,100%是不懂孩子教育的。好的亲子关系,好的学习方法是乐在其中的。
  • z
    zt9527
    古人云,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这句话是不是过时了,现在小时候拔尖,都是以后更牛逼?
  • g
    guogl
    整个东亚社会都是这样,光说中国教育有啥用,社会的氛围就是要成为人上人,要阶级上升。有多少人能做到打打工就能满足衣食住行而内心平和的状态。从这方面来说,还是考虑移民吧
  • w
    wafyhjlju
    回复23#舒南

    您说的绝对是真理!但也绝对是大多数家长的乌托邦。
  • l
    ljaska
    回复22#wafyhjlju


    所以家长花了大量的财力来提供教育资源,那你还想怎么样
  • 寻寻觅觅
    我女儿初三了,三年下来只有第一次期中考试是第二,其余时间长期霸占全班第一,本市重点中学同年级1400多学生,排名前50名。而且我基本从小学三年级之后就不再管过她学习,不过每次考试好成绩都及时鼓励+奖励。

    第一靠智商,第二靠从小教会她好的学习习惯,让她不以学习为苦。

    说真的,我不希望她考到北京上海那些大城市去,基本上找个男朋友,毕业就留那了,我也没办法给她在那些地方买房,首付都拿不出来,今后想见一面都难,最好还是留在南宁读个广西大学凑合一下就行了。
  • w
    wafyhjlju
    回复27#ljaska

    我输了
  • 2
    2so007
    人太多资源太少 iOS fly ~
  • 酸牛奶
    从上学开始,快乐就结束了 iOS fly ~
  • h
    hxxivo
    回复28#寻寻觅觅
    有这样的能力在哪都能过得不错小尾巴~
  • w
    william24
    老师不是不教,而是不认真教。我家小孩回来说上英语课听不懂,老师课上讲一遍,然后问大家懂了没,大部分同学说懂了于是往下讲别的。后面才知道懂了的小朋友绝大部分前个暑假都上了英语补习班。对这位老师来说既然很多人说懂他就不想浪费精力了,而这种老师不在少数。
  • x
    xcode
    不然呢?你认为的“认真教”是什么状态?全班学生一个不落全教会?时间够吗?
    是不是另一些学生家长要投诉老师教的慢、教的浅?这样下去孩子和别的学校没有竞争力。
    另外语言这东西真不是完全取决于课外班,有些孩子父母在家就说英语,或者父母日常有能力自己辅导英语,这又怎么考虑?
    禁止补习班就公平了?对于父母不懂英语的孩子是不是更加不公平了?本来花点钱还能赶上父母懂英语的孩子,这下子是无论如何都赶不上了,人家爹妈在家教。
    老师只能考虑大部分。
  • l
    lotus163
    回复33#william24

    所以应该按水平分班
  • x
    xcode
    以前又不是没有学校搞过,结果就是学生家长跑到教育局投诉“凭什么把我家孩子分到差班”、“学校自己的考试就能决定成绩吗?”、“出的题目公平吗?”、“歧视性教育,凭什么交一样的学费却分不同水平的班级”、“水平差的学生就没有资格享受优秀师资吗?”。
  • w
    william24
    因为你这样的支持想法,所以所有家长都不得不报班。老师没必要教会所有人,但制定教学计划必须按照没有补习过的孩子为标准,否则的话,那些家庭条件不能支持各种补习班的孩子,是不是就应该主动退学去换个更差学校,才能适应同类人都学习节奏?
  • r
    rooker
    上最好的小学,以增加上最好的初中的概率;上最好的初中,以增加上最好的高中的概率;上最好的高中,以增加上最好的大学的概率;上最好的大学,以增加找到“最好”的工作的概率——一条“鸡娃”战线由此形成,环环相扣,丝毫不容懈怠。
  • f
    fttod
    相对公平也是理想化的,实际上很难做到。你觉得怎样才是相对公平,全摇号吗?上学摇号,找工作摇号,买房子摇号,找老婆也摇号?
    竞争有限的优质资源从来不可能保证公平,也从来少不了智力和经济条件的比较。教育已经算是相对公平的了,至少不上补习班你还可以网上找资料自学不是。


    取缔补习班基本是不现实的,特别是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就算取缔了线下,线上照样可以补,这个根本不可能监管的了。

    文里也说了,教育是为数不多的可以实现阶层跨越的途径。就是因为看到了跨越阶层的希望,才会有那么多“鸡娃”。阶层对应的岗位是有限的,下面的人要上去,必然有上面的人被挤下来,所以结果只能是除了佛系以外全民鸡娃。
    而上层利用自身优势在竞争中先走一步也是难以避免的,幸好目前先天智力是无法继承的,以后基因技术发展了出现调整人的话,那才是阶级固化。
  • g
    googoofox
    牛娃,这两个关键点,你家全占了。所以说很多家长是瞎鸡。
  • 寻寻觅觅
    我还有一个感受很重要,孩子要想不怕学习,正向激励很重要,学习成绩越好,老师越喜欢,表扬越多,孩子就越努力。当然了,也有抱怨作业多到写不完的时候,我都是问她,懂了没有,懂了的就不必要重复了,去写不懂的,明天我打电话跟老师求情。当然了,孩子最后还是努力写完了,因为她是学习委员,要带头。

    再叨叨两句辅导班的事,初一第一学期考第二名那次,英语分数不太高,也给她报过英语班,每周占用2个晚上和周末2个半天时间,搞到孩子烦死了,我就问她,不上辅导班有信心把英语成绩升上来没有?她说肯定行,那我就没让她继续上辅导班了,至今任何辅导班都没上,还省了一大笔辅导费。
  • p
    pluck
    对的,这个才是真相。。。现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让各种民办学校来搞义务教育本来就是SB行为,偏偏教育部就这样搞了,要产业化嘛,哪管效果如何,赚钱就行了。。。
  • m
    mcswang
    回复28#寻寻觅觅
    还是智商第一呀
  • 舒南
    初中说什么智商,应该是记忆力好一点,学习习惯和态度端正一点就胜出了
  • 寻寻觅觅
    对的,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女娃初中成绩好不代表高中就好,我不期待女儿考什么太好的学校,不想她远走高飞
  • h
    hhenheng
    “穷人不配上大学”,
  • q
    quantek
    大城市买房安家的新市民,大部分是当年中小城市和县城的学习佼佼者,考上211/985后,留在大城市工作定居。

    他们只懂得通过好好学习,找到好工作,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们对孩子要求也“不高”,和他们当年差不多就可以了,班上前几名、考上211/985。
    他们无法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他们以前学习好,是因为各种偶然因素、机缘巧合,他们孩子要均值回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