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的童年决定了你长大后不同的社会地位

  • 上山砍柴
    又是一年儿童节。我们通常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因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很多时候儿童教养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折射在儿童身上的阶层差异,不仅体现在是不是买得起学区房上重点小学,也不仅是能否带孩子出国旅游多见世面,差别从家庭教育便已开始,不同的文化资本积累在儿童与公共机构互动时被激活,并产生长远影响。
    在这个问题上,美国社会的经验与反思值得我们重视。《不平等的童年》(Unequal Childhoods:Class,Race and Family Life)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安妮特·拉鲁(Annette Lareau)的代表作,探究了二十世纪末美国社会不同阶层儿童面临的迥异的家庭教育模式,以及不同教育方式如何导致阶层的再生产。研究者想搞清楚的问题是:不同的家庭氛围和教育方式是如何将家长所拥有的社会资本传递到儿童身上的?

    《不平等的童年》中文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拉鲁深受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影响,关注社会中的冲突、变化和系统性的不平等。布迪厄认为,社会中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个体通过不同的社交活动将自己的生活合理化,在这个适应的过程中形成的最自然舒适的感觉称为“惯习”,不同的生活经历导致了个体继承的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在个体参与社会生活、面对公共机构时发挥出来。拉鲁认为布迪厄对拥有资本和激活资本的区别关注不够,通过丰富的个案研究,拉鲁试图展示家长是如何通过家庭生活塑造了子女的惯习,以及文化资本在与公共机构交锋中发挥的作用,为布迪厄的理论提供了经验性数据的支持。
    该研究把各个家庭按社会类别分两类,一类是中产阶级,一类是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不同的社会阶层教养孩子的“文化逻辑”是迥然不同的,这既是现有社会阶层的不平等在文化方面的渗透,反过来内化了的不平等又会导致阶层再生产,固化这种不平等。作者从日常生活的组织、语言运用和对公共教育机构的干预三个层面区分了两种教养方式。
    中产阶级家庭倾向于采用协作培养(Concerted Cultivation),家长会主动评估、培养孩子的天赋和技能,为孩子精心安排了各种休闲活动。沟通方式常常是协商讨论,讲道理、发号指令、讨价还价,孩子可以反驳成年人的话。面对学校时,家长会代表孩子提出反对意见和干预措施,并训练孩子承担起批评和干预的角色。
    工人阶级和贫困家庭倾向于采用成就自然成长(Accomplishment of Natural Growth),说白了就是放任自流,让孩子经常与亲戚或邻居家的小孩一起自由玩耍,很少有计划地培养他们的技能。家长通常向孩子发号指令,孩子通常接受指令,处于被动、顺从的地位,很少挑战家长。对学校十分依赖,但学校教育与家庭养成的习惯又存在矛盾冲突,产生无力感和挫败感。

    《不平等的童年》英文版封面
    不同的教育逻辑分别导致了什么样的后果呢?最显著的是代际之间的传输差别优势(Transmission of Differential Advantages),放在当今中国社会的二代文化背景下考量并不难理解。比如,中产阶层的家长和孩子更经常交谈,以此锻炼出敏捷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拥有更大的词汇量,在权威人士面前能更快地适应。我想起了小学班主任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三流的孩子用手教,二流的孩子用嘴教,一流的孩子用眼教”,话糙理不糙,可看作社会学研究成果的民间概括。对于中产家庭的孩子来说,和家长的互动早已磨练出他们察言观色的能力,即使与成年人交流也能注视着对方的眼睛,而目光交流在现代职场是一种被提倡的习惯。相反,在贫困家庭中,容易践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身体教育”,家庭成员聊天时并不注视着对方的眼睛,他们总是一边忙碌一边交谈,没有社交礼仪上的尊重。甚至,在贫民窟持久盯着别人的眼睛可能被视作挑衅,会带来危险。
    微小习惯和技能的不同将逐渐生成中产阶层的优越感和贫困家庭的局促感,这种潜在的文化资本的差异将在他们进入到学校、工作单位等社会体制的时候转化成各种形式的价值差异。中产阶层儿童追求个人偏好的欲望很强烈,公共生活中他们主动掌控着自己的行动,尽量满足自己的需求使自己舒适,“中产阶级的孩子在模仿和直接的训练中学会了如何让各种规章值得有利于他们并为他们服务。”相比之下,贫困家庭的孩子难以主动通过互动交流实现自己的意图,而是习惯同父母一样,被动地接受权威的命令和吩咐,他们习惯去适应规则,而不是创造对自己有利的环境。
    家庭生活是复杂的,两种文化逻辑的培养并非泾渭分明,交叉在所难免,两种教养方式也各有利弊:中产阶层的孩子更加冷漠、自私,容易感到无聊,有的习惯了被规划的生活,会依赖父母解决问题;贫困家庭的孩子更加懂事、独立,能吃苦,抱怨少,和家庭成员更亲近。作者倾向于协作培养模式,只是认为家长要为孩子的独立成长留出空间,不要逼孩子太紧。
    令人感叹的是,一位豆瓣网友读完此书后最大的感受是:“千万不要以什么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为借口,任孩子在没有指点的环境下迷失”,因为这样显然浪费了家长可转换的社会资本。内在的不平等让距离在入学之前就已拉开,都是一样的儿童节,为什么儿童的际遇却不同呢?
  • c
    clockworkjian
    中国人一般不看眼睛
  • 处男23333
    小乔流水,忍,夹。哭疼,老叔,昏,压。古道,细缝,手,码。断肠人在舔呀。
  • 级替四
    不就是想卖书么
  • p
    pcsx2
    输个屁的起跑线,人家根本就不是和你一条起跑线的
  • 8
    888999000
    先看看有没有资格,再看看有没有能力
  • Z
    ZHAOJING123
    lz楼道猛犬问题最后咋解决的
  • s
    swzcool
    像深圳那个14岁就去听政的,你怎么跟他跑啊
  • e
    elia
    王思聪可和你不同个起跑线

    但这个只能怪你爹了,所以要自己成为王健林了,小孩起跑线就高点。
  • f
    firedog
    我觉得我们小时候其实并没有这么明显
    大家都感觉在一个起跑线上
    我们都在一个村上小学
    一个镇上中学、高中
    但是现在
    有钱人家的孩子从幼儿园到高中一路私立
    很明显已经不是一条路上的了
  • 大头木
    就算起跑线是一样的,跑的方向完全不同啊,谈什么起跑线的问题。。。。。。

    然后起跑线是一样的,别人前面一段只是在为后面的起飞助跑而已,你还在就地打滚

    [本帖最后由 大头木 于 2016-6-2 11:28 编辑]
  • 小天猪
    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很多小孩出生的时候已经在终点线庆祝了。而更多的小孩一辈子也到不了那条终点线的十分之一的位子。此为阶级固化。
  • 大宋忠臣黄文炳
    那你说为什么布什一家就能三代竞选总统。出了两代总统呢。
  • b
    bypoz
    穷人的孩子容易为物质生活纠结,有钱人的孩子都在享受与人打交道的乐趣。
    就算以后都同样有钱了,你也明显能感受到凤凰男跟富二代的区别。
  • d
    dorashop
    本身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况且中国发展速度过快差距更加明显。
  • r
    raica
    中心思想就是穷人必死
  • 模拟器高手
    其实根本就不是一个场子里的跑道,这本来是一个割裂的社会,发达国家和穷国家都逃不脱这个模式,差别只是在底线上
  • a
    aiplus
    身处底层不代表就过得不幸福

    典型例子可以参照日本,阶级固化严重,但是底层生活水平并不差
  • b
    baisir087
    另外说我认识的两个从中产阶级进入精英阶级的人。一个是16岁高考比清华高20几分,现在美国大制药厂的中层,一人养家,HOUSE加BBA各一辆,全家美国人;另一个从小升初开始就没参加过考试,清华数学系,毕业微软研究院要人不去,后斯坦福,后GOOGLE,体育、绘画也有出众的表现,最后,我是在全国高考的重灾区,最难考的区域。
    为啥你们一方面挤破头的想进入精英阶级同时感叹着社会不公,另一方面又不低头看看自己有几斤几两呢?我认识这俩人十几年,从小就佩服人家的智商和勤奋,精英必然是天然的人中龙凤加后天的不作死好吗?
  • t
    tjt1983
    你说的这俩不就仅仅是典型的中产么。。。和精英还不沾边
    养活自己没问题,没有调动资源、产生社会影响的能力
  • b
    baisir087
    我上一条写的,进入精英试炼比赛的门票,作为我们这些人, 现在门票还遥不可及呢
  • n
    nai
    tg上下都喜欢打嘴炮
    别的不说,国内这波互联网浪潮,成就了很多一穷二白普通人
    国内上升的通道其实比发达国家好得多,主要是乱
  • 乔治巴顿
    活自己...娶一个活自己的老婆....这样就不用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用别人的价值观折磨自己...

    反正都要死,而且还很快
  • s
    squalltc823
    关键是人家的起点线就是你的终点线,这怎么玩?
  • y
    ydy135
    多谢LZ分享,已下载该书,准备好好读一读
  • h
    hashidate
    灭绝师太不是有句台词吗,男代代为奴,女世世为娼
  • a
    alalaka
    有问题吗?教育一开始就是给有钱人服务的。穷人以前连学都上不了
  • s
    s2
    很多家长也许是从小到大处处被父母束缚、被管制,所以一向倾向于散养,或者“快乐教育”,觉得孩子就这么一个童年,应该让他自由无拘束,所以在他们眼中,孩子淘气,那是他聪明;孩子捣乱,那是他活泼......直到孩子上学后,他的行为处事没有规矩约束,很容易打扰到孩子,甚至快导致他被小朋友孤立,从而影响自信和社交发展能力,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孤僻、退缩等性格。
    小编同作者观点一样,强烈反对打着“散养”的旗号,放弃对孩子的教养责任。真这样,孩子也许就被你毁了......不管是散养还是圈养,都少不了立规矩,而且规矩从小就应该培养。否则,孩子以后会为自己的缺乏规范意识和自律性而付出相应的代价。
    文 | 曲韵(心理咨询师)
    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普遍都很焦虑,20世纪80年代整个社会还很僵化,物质、经济条件都不好,过上好日子、出人头地就只有考大学一条路。那时,一到周末就带着孩子去补课、学钢琴等各类能加分的才艺的父母到处都是。为了孩子的前途和未来,众多父母必须“押”着孩子去做很多事。
    现在很多父母看开了,放手了,什么都不管了:“我什么课外班都不给他报,让他快乐一些。我们是散养。”“我不给孩子立那么多规矩。”“我不过多地管束他,不能压抑孩子的天性。”“只要他快乐就好,我们不要求他一定如何如何……”不过,这些号称什么都不管的父母,细究起来,做不到“什么”都不管,甚至管得还不少。例如,见人要打招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上学不迟到,等等。
    父母管得多或者声明不管,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的,忽略了孩子是需要你管还是不管?孩子需要你管什么,不需要你管什么?很多崇尚散养的父母对孩子的完全不管,肯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带来伤害。
    错过了从他律到自律转换的关键期
    我遇到过两例,求助者都是家庭经济上比较宽裕的孩子:一个男生,16岁;一个女生,18岁。他们求助的原因都是厌学,也没发生什么大事,就是不想去上学了。这两个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小时候,男生学过围棋、两种乐器、乒乓球等,女生学过钢琴、素描、陶艺等,都是他们自己提出来想学,父母才给报的兴趣班或单独请的辅导老师。后来也都是他们自己不想学了,父母听之任




    上面这篇也揭示了所为散养的危险后果可能性
  • s
    shramm
    根源在于为什么要去和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比
  • w
    wx9003197
    书上就是扯淡的 王思聪的起点是我们一辈子都赶不上的终点
  • s
    s2
    很多家长也许是从小到大处处被父母束缚、被管制,所以一向倾向于散养,或者“快乐教育”,觉得孩子就这么一个童年,应该让他自由无拘束,所以在他们眼中,孩子淘气,那是他聪明;孩子捣乱,那是他活泼......直到孩子上学后,他的行为处事没有规矩约束,很容易打扰到孩子,甚至快导致他被小朋友孤立,从而影响自信和社交发展能力,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孤僻、退缩等性格。
    小编同作者观点一样,强烈反对打着“散养”的旗号,放弃对孩子的教养责任。真这样,孩子也许就被你毁了......不管是散养还是圈养,都少不了立规矩,而且规矩从小就应该培养。否则,孩子以后会为自己的缺乏规范意识和自律性而付出相应的代价。
    文 | 曲韵(心理咨询师)
    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普遍都很焦虑,20世纪80年代整个社会还很僵化,物质、经济条件都不好,过上好日子、出人头地就只有考大学一条路。那时,一到周末就带着孩子去补课、学钢琴等各类能加分的才艺的父母到处都是。为了孩子的前途和未来,众多父母必须“押”着孩子去做很多事。
    现在很多父母看开了,放手了,什么都不管了:“我什么课外班都不给他报,让他快乐一些。我们是散养。”“我不给孩子立那么多规矩。”“我不过多地管束他,不能压抑孩子的天性。”“只要他快乐就好,我们不要求他一定如何如何……”不过,这些号称什么都不管的父母,细究起来,做不到“什么”都不管,甚至管得还不少。例如,见人要打招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上学不迟到,等等。
    父母管得多或者声明不管,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考虑的,忽略了孩子是需要你管还是不管?孩子需要你管什么,不需要你管什么?很多崇尚散养的父母对孩子的完全不管,肯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带来伤害。
    错过了从他律到自律转换的关键期
    我遇到过两例,求助者都是家庭经济上比较宽裕的孩子:一个男生,16岁;一个女生,18岁。他们求助的原因都是厌学,也没发生什么大事,就是不想去上学了。这两个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小时候,男生学过围棋、两种乐器、乒乓球等,女生学过钢琴、素描、陶艺等,都是他们自己提出来想学,父母才给报的兴趣班或单独请的辅导老师。后来也都是他们自己不想学了,父母听之任




    上面这篇也揭示了所为散养的危险后果可能性
  • l
    lolincage
    活到中产,(2套或以上的房子,有bba级别的车甚至是porsche开,30岁家庭年收在3,40w)还要考虑什么阶层,活的很开心了好吗。

    虽然我对现在的生活有不满有更多的需求,但我不会去想着住小岛有飞机的生活。最多就是想着买辆二手的r8或者小牛玩玩。
  • 烟雨江山
    同意,可惜TG没有讨论的空间
  • s
    s2
    6.如果有人反映了孩子的问题,无论是孩子的老师、同学还是其他什么人,一定要管。要调查清楚真相,再相应处理,而不要“护犊子”,或者否定别人的看法和意见。
    7.选择散养的父母一般都有一套理论,或者“外国如何”,或者“我小时候如何”。一定要实时检视自己的理论是否过期,是否与你家的具体情境相符,是否符合孩子的特点,等等,避免教条。
    文章来源:公众号“外滩教育”
  • j
    jiangbaoge
    所以说生育权确实人人都有,但是穷人还是别特么生了给自己后代造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