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喜欢心理学、哲学的人往往在境界上显得很深邃,在生活当中显得很幼稚?

  • a
    askformore2000
    摘抄一个人的回答

    作者:伯阳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196004/answer/8165697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现实感

    这是一部别人已经编好的关于生活的说明书。里面有各种指南和标准答案。更是一套关于社会的操作系统。关于任何事,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定义和评价体系。

    所谓的成熟,就是这种现实感的饱满度。它在何种程度上攫住了一个人,这个人就会表现出何种程度的成熟。活在别人的评价体系中,活在别人的思想中。这个别人,就是所有被现实感所攫住的所有人构成的社会性群体。

    越成熟现实感就会越强烈

    所有的知识,都是别人灌输进来的。所有的想法,都是别人教导出来的。所有的是非立场,都是社会评价体系给出来的,自己只需要像拉拉队一样的为标准答案呐喊就行了。世界里所有的部分都被别人解释好了,自己照着抄下载了安装在脑子里就行。

    这就是套用模板的人生。这是公用模板,社会这个操作系统里面的默认设置的模板。看别人怎么活,自己就怎么活。人越来越成熟了,也越来越庸俗了。从来没想过自己到底应该为何而活,只是觉得大家都这么个活法,就跟着这么活呗。

    越思考就越会丧失现实感

    重新思考了一遍发现,这个叫做“现实感”的操作系统,是有问题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因为它们所基于的对世界的解释,大部分都是错的。甚至是荒诞无稽的。基于一些荒唐的解释而设计出来一套社会交往系统,这显然不能忍受。

    于是,便开始自己对世界再解释一遍。这一解释不要紧,所有“别人的评价系统”全都崩溃了。而由无数个别人的评价系统所构成的“现实感”也随之崩溃。因为思考,而重新解释世界,因为重新解释世界,导致丧失了现实感。

    丧失现实感的人就会在“别人的评价体系”中获得幼稚的评价。

    别人都遵循的世故人情,他可能一点概念都没有。并不是他不屑和叛逆,而是他可能完全丧失了这些概念。

    丧失现实感的人,看上去温和单纯对人对社会都人畜无害的样子,甚至显得有些天真。这是丧失现实感的后遗症。在他不再受控于“现实感”这张网的时候,他便一同丧失了“现实感”所代表的一切是非利益交易和纠葛。

    和这样的人相处,会感到特别的轻松。又会觉得有些地方费劲,比如当你要用现实的那套去试图重新攫住他的时候,他会置若罔闻。因为他已经卸载掉了那套系统,你再按照旧系统的操作规程来点击他,他当然是毫无响应。

    重新编织一张网

    他们会遇到和自己对世界的解释结论相似的人。随着和自己相似的人缔结的越来越多,新的操作系统就会被开发出来。他们从一个旧的现实感中逃逸出来。再寻求,制造新的现实感。

    重新解释世界,必然的就会导致重新绘制社会图景,重新的建立社群组织,人越来越多,就会重新的开发新的操作系统。而旧的系统里的那一套,在新系统里,它们既说不上是成熟,也谈不上是幼稚,它们只是腐朽了而已。

    很多思想家,喜欢谈历史的终结。认为,某个操作系统可以千秋万代的永远不用迭代和升级。甚至连补丁都不用打,对世界的一套解释,可以用几亿年。他们就是庸俗到腐朽的人。人虽然还活着,但是思想已经腐朽。

    历史不会终结,只要还有人再思考。那么旧的操作系统一定会被迭代掉。生活也是如此,生活也远远不仅止于现实和世故,它更有意义和价值的地方,在于未来,在于思考,在于逃逸出庸俗,在于为自己而活,在于为找到同类,建立新的世界。

    人活着,最没意义的事情,就是抄作业,就是套模板。就如同没活过一样。这就是题主所说的这些人,他们的心态和对生活的态度。

    思考,必然的会诱发颠覆和创造。对于被颠覆被卸载的那个旧系统而言,这个新出现的破坏者,就代表着幼稚、不懂事、不成熟。
  • a
    askformore2000
    作者:云豆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196004/answer/4727751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因为现在大多数人都是生活在“严肃的世界”(serious world)里的。他们遵照社会的既有价值和固定准则生活的。他们内化社会的评价标准,把社会定义的价值当作自己的价值,把社会定义的成功当作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他们上大学、找工作、结婚、买房、买车、买驴牌包CL鞋蒂凡尼珠宝,追求一种所谓的“幸福”的生活,一种所谓的“成功”, 却不知道这些对“幸福”对“成功”的定义都是社会-或说是他人-赋予他们的;他们20岁时就计划好了大学毕业前要做几个实习,毕业后要进哪些公司,35岁之前要升到什么职位,40岁时要拿什么薪水……这些人以一个社会赋予的价值指导自己的生活,为了一个社会赋予他们的目的而奔忙, 却从不停下来问问自己:这种价值是否是正确的呢?它是否对我是好的呢?我为什么想要它们呢?我为什么要追求这个目的,要关心这种“幸福”或“成功”? 当他们问哲学家:你为什么这么幼稚,不去追求一些实际的目标呢?哲学家会反问他:你为什么那么幼稚,让自己停留在表象的世界里,却不去审查自己追求的东西到底有没有价值呢?

    你以“严肃的世界”中的标准衡量哲学家,发现她似乎并没有在社会期许的方向走得太远。她没有什么钱,没有什么名望,也没有什么权力,然后你说哲学对她无益,这是何等荒谬。哲学从来不是为了把人束缚在严肃的世界里,而是恰恰是为了让人脱离这个“严肃性”,让她去审查自己的观念和生活,不再由社会或是他人定义的价值束缚自己的生活和个人发展,让她获得真正的自由, 去过真正的好的、自由的、有意义的生活。

    归根到底就是苏格拉底那句话: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补充——
    评论里有知友说我答非所问,且容我辩驳下,我并不觉得自己离题了。

    一般语境中所谓的“生活上幼稚”,归根结底往往指的是不知道达到某个目的的手段,尤其是处理人际关系时的手段。比如说买菜不知道哪里新鲜又省钱,遇到坏房东不知如何处理;再比如遇到在酒席上不会“来事儿”,到大学暑假里不去找好实习,到毕业后不去做赚钱的工作,都会被称为“幼稚”、“不成熟”。这里“幼稚”似乎是指不明白某一些行为是实现某一目的(e.g. 买到好菜、减少损失、建立社交网、找好工作、获得富足安稳的生活)的方便的、高回报的手段。

    而我的意思是,这些目的本身是值得审查的。说哲学家幼稚,就好像是嘲笑一个人不知道怎么从中关村去颐和园。但为什么我们理所当然地把颐和园当目的地呢?为什么不能是别的地方,比如北海?如果你只是听别人的话要去颐和园,却没想过颐和园是不是你真正该去的地方,没想过你内心里到底想不想去颐和园,那么在你想明白之前,知道去颐和园路怎么走对你意义有多大呢? 当然,或许你想明白之后发现还是得去颐和园而不是北海,但要是自己不检查下目的地对不对就上路,岂不是把一切都交给运气?如果一个人反复审查自己的目的与价值,另一个人却未经反思、审查,就遵照社会、他人赋予的价值,把他们规定的“成功”当作自己的目的追求,或许比起前者不了解一些手段的“幼稚”,后者在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上的不审慎,才是真的“幼稚”吧。

    ——又补充——
    澄清一下拒绝“严肃性”和“审查人生”的意思。

    严肃的世界不是说现实的、“世俗的”生活,拒绝严肃的世界也不是直指“追求精神超脱,贬斥饮食男女的欲求、拒绝追求功名利禄“本身。

    “严肃的世界”(serious world)是波伏娃“ethics of ambiguity”里的概念,指的是facticity,意思是把世界既有的价值和权威当作客观正确的事实(fact)来接受。身处“严肃世界”不是指参与社会本身,而是指把社会既有的价值内化,不加疑问地听从。脱离严肃世界指的认识到社会既有的价值和权威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不再遵从它们规定的标尺生活。拒绝严肃性是不让社会的价值——本质上是别人的价值——决定自己的生活,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

    我写答案时刚交了篇存在主义的论文,就顺手用了这个概念。当时感觉自己解释清楚了,但现在一看大概是没有。结尾用苏格拉底那句名言,也只是觉得这句话很好地总结了哲学教人去审查所有价值、观点为什么对人非常有用。 苏格拉底本人认为对人生的“审查”只会得到一个唯一的正确的结果,即只有一种“好”的生活值得过。我个人倾向认同苏格拉底,但在这个答案里我并不想做这种“强论断”——即只有哲学的/道德的生活值得过——只想做一个弱论断,即不审视自己究竟想过、应该过怎样的生活,盲目遵循社会价值,并不是一种审慎的态度。

    如果因为我表述不清造成误解,非常抱歉。
  • n
    nash13
    bug?
  • t
    tainey
    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
  • B
    BestM
    因为有病,才会去关注心理学、哲学,妄图自己解决,结果却是越陷越深、雪上加霜
  • w
    wfur
    这命题本身就无法证明好吗,你有什么数据支持这个所谓的“往往”,自我感觉?还在这里一个劲的分析,是不是自己树靶子自己打?
  • S
    Squallgjs
    所以大部分哲学家都是富二代,自这个体系建立以来,吃不饱的人从来没资格思考
  • a
    askformore2000
    大家怎么看?
  • c
    clockworkjian
    关注心理学的本身一大半有病 这是有科学研究的
    至于关注哲学的 一大半是老婆不贤惠或者没老婆 这也是有定论的
  • b
    babyone
    谢虫片
  • r
    realsquall
    写这篇文章的人,不是自以为了解哲学和心理学,然后一概而论的认知偏差吗?
    认知局限可以,但是拿来托大就有点自以为是了.
  • E
    Eurydice
    虫虫吃屎啦
  • 海腹川背
    傻逼文章。
  • g
    gundamlrc
    总结概括下来就是

    脑残儿童欢乐多

    精神病人思路广
  • k
    kenhirai
    那些只是以为自己在研究心理学哲学的中二吧,包括LZ转帖的这个人。。。
  • m
    m99999
    +1

    哪行都有傻逼,甚至傻逼居多。哲学和心理学也不例外。

    但是从写这篇文章的人对哲学和心理学的印象来看,他不太懂。给不懂的东西扣个帽子然后嘲笑之,这种阿q精神满点的好像也谈不上生活中成熟。
  • c
    cf3b5
    求科学研究出处~
    估计你连心理学是干吗的都不清楚吧!
  • 安布罗西亚
    谢虫片
  • c
    clockworkjian
    记不清了 我大学就爱看心理学之类 看到过这种研究的文章的
    毕业后在医院工作时候 也想考个一级二级 不过学姐说这玩意目前没太大实际用 你省省吧
    后来我就主要看宇宙啊量子啊物理啊这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