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普通人会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 百万负翁
    普通人不会自我感觉良好。
  • o
    omron
    感觉你在开车,但是没有证据
  • e
    elia
    真正的智慧是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那到底是知道还是不知道呢?
  • 老牛吃嫩草
    真正的智慧就是勇于实践,因为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知道自己傻不傻不就是真理吗?
  • y
    yamiyama
    楼主大胆啊
  • w
    wer.
    这两种无知是 主客观的差异
    会体现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
  • e
    elia
    那说一下主观上到底知道不知道啊,客观上知道不知道啊。给个准数。
  • 虾搞搞
    我那个时候不知道他文化水平这么低
  • a
    anubis829
    69、bp不分,容易混淆的孩子,通常还伴有:方向感不强、左右不分、bpq、69、68、38不分等,书写时会把数字或字母书写颠倒或汉字左右结构写反等等。

    这些情况在学习和考试中会比较容易看错题答错题,多数被家长和老师称为“不应该的错误”。

    由于对学业或作业完成影响不大,通常都会被家长或老师忽视,广泛的处理态度就是等两年或等大点就好了。也确实,部分孩子也会随着书写量的积累、年级的提升和年龄的增长,这些问题会减少甚至没有,只有我开头提到的个别孩子到三年级以后还会有。

    今天张老师要在这里强调的不是69bp的问题本身多么严重,多么厉害,而是透过这些现象,预示着孩子的视知觉能力发展已经出现不足,尤其是视觉空间感和视觉分辨能力出现了问题,从深处剖析是前庭系统出现了问题。

    虽然过两年这种问题已经没有或减少了,但是在当时已经证明孩子的视知觉能力和前庭觉发展已经落后于同龄儿童。如果没有得到重视和及时解决,对孩子影响会更加深远,比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弱学习跟不上或吃力、学习倒退,等长大了从事设计、绘画、导游,甚至是学开车都会比较困难。
  • 飞侠
    尤其是谈起政治和意识形态来,个个都认为自己是正义天使。这也是太讽刺了。
  • 胸口有毛
    苏格拉底那个年代嘛……
  • j
    johentai
    这苏格拉好大胆子,速拿下,办一个寻衅滋事。
  • A
    Alloyo
    网络不知道是放大了接触面还是聚集了同类人,键盘侠的泛滥一个道理,经常看到斩钉截铁的定论
  • 因为他老低估自己的能力,而且还因此吃了很多次亏

    所以这次他把自己能力上调了,但是很遗憾这次又高估了
  • k
    kongse
    达克效应
    邓宁-克鲁格效应(英语:Dunning-Kruger effect),或简称达克效应(DK effect),是一种认知偏差,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简言之即:庸人容易因欠缺自知之明而自我膨胀。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大卫·邓宁(英语:David Dunning)和贾斯汀·克鲁格(英语:Justin Kruger)将其归咎于元认知上的缺陷,能力欠缺的人无法认识到自身的无能,不能准确评估自身的能力。他们的研究还表明,反之,非常能干的人会低估自己的能力,错误地假定他们自己能够很容易完成的任务,别人也能够很容易地完成。[1]邓宁和克鲁格于1999年在实验中首次观测到此认识偏差,他们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

    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准;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准;
    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够经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准,他们最终会认知到且能承认他们之前的无能程度。
    邓宁和克鲁格认为这种效应是由于能力欠缺者的内在错觉和能干者对外界的错误认知:“无能者的错误标度源自于对自我的错误认知,而极有才能者的错误标度源自于对他人的错误认知。”[1]

    本帖最后由 kongse 于 2020-5-26 02:55 通过手机版编辑
  • d
    dabing
    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 纸杯
    博弈论研究的总是假设全部人都会找到最优解
  • t
    tit
    我闺女很小的时候出现过这种现象,稍大以后参加约翰霍普金斯组织的考试,空间视觉能力一骑绝尘。
  • x
    xingtian417
    我是普通人,但是我很烦的一种人就是,你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的知识去给他解释,他半句也听不进去,反过来给你扣一个自大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