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死亡的态度是不是会随着年龄的不同而变化?

  • r
    rdzn
    那要看怎么理解死亡,如果把它看作纯粹的终点,那当然是这样,但如果死亡是自我意识的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呢?
  • 星辰大海
    想起了麻什
  • h
    hxxivo
    年轻时一想到死亡后就永远永远没有了意识,就恐惧的喘不过气,现在觉得能接受这份恐惧小尾巴~
  • r
    raysonpak
    猝死,最高境界
  • 清风绿屿
    没安排好,不行。
  • r
    rdzn
    对。最高境界应该是得了一种不太痛苦、不影响生活自理的病,病到后期自己感觉有死掉的可能,于是安排好后事,然后突然有一天陷入昏迷、失去知觉,接着没几天就停止呼吸了……这样后事能安排妥当,自己的痛苦最小(可以说没有),亲人也有较长的心理准备时间,对亲人的拖累也小。但是,人哪有选择怎么死的自由啊!
  • 肖申克
    生死之间有大恐怖
  • L
    Lacertae
    有情决定死
    死时无定期
    无常大鬼不期而至
    冥冥游神未知罪福
  • e
    erik
    越老越怕死,一点没错
    不然保健品都卖给谁? iOS fly ~
  • r
    raysonpak
    回复55#清风绿屿

    你安排?上帝安排!
  • z
    zsdicky
    我也是,很多年前的一晚突然想到死亡,人死后就永远没有后续了,越想越害怕,那种恐惧很无奈,全身发冷汗,喘不过气,之后一直探讨究竟有没有鬼魂或转世之类的,有的话,心理还有些依托,可惜都没有答案。到现在虽好些,但还是非常不能接受死亡
  • h
    hanheng10
    越活,牵挂的人越少(长辈、偶像逐渐离开),应该会好些。
  • t
    taooo
    这个世界上有永生不死的人吗?没有;大家都是同一个终点,都要去同一个地方,那么有什么顾虑?有什么恐惧?离开你爱的人,那一边有爱你的人等着你,不会孤独。
    即便是物理学家所说的物理世界消失于茫然浩渺之中,再多的恐惧顾虑又有什么意义呢?正应了那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 z
    zzy9903
    没错,年纪越大越怕死 iOS fly ~
  • p
    ppalm
    看到这么多人说年龄越大越怕死,夏虫不可语冰的实证!
    死亡中有大恐怖,古人早有论断。真能看破,即是超凡脱俗之士!我相信世界没那么多教主式的人物。
    年轻人不是不怕死,只是因为不在眼前,以为那是个遥远的梦罢了。
    我以为不到60,是无法讨论这类问题的。古人说40,因为那时候平均寿命就是这个数,现代人这个年龄至少延后20年。
    死亡伴随着痛苦,衰老伴随着痛苦,只是程度高低因人而异罢了。
    最后说一句,人类,大多都是短视的!
  • a
    arkuonv
    向天再借五百年,哦,五万年
  • x
    xiaotianhu
    向印度人学习啊 相信轮回就好了

    死了就是睡一觉起来换个人物继续玩的rpg而已

    iOS fly ~
  • l
    ly023
    越老越怕死
  • m
    martin735
    人小的时候渴望死亡,经常挂在嘴边一不如意就恨不得去死,青少年夭折率很高;随着年岁增长人越来越忙,就很少去想这件事,无视死亡;到了老年,死亡成了近在眼前的事情,无法抗拒,认识到生死之间有大恐怖。
  • S
    Surran
    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父母亲这辈的人,大多数人是越老越怕,尤其生活过得越来越好的那些,更是如此。避而不谈生死,但对于长寿的传闻和消息总是非常向往。

    对于我们这些40+的,死这事一般还有点远,但衰老已至,在接受自己已经衰老这事上通常很不情愿。既然不愿接受衰老,大概也不愿接受死亡吧。
  • m
    man9900
    回复53#hxxivo


    这种想法是因为你受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教育,根深蒂固的认为,“人死如灯灭”,可是,实际上呢?就是真是人死如灯灭,还是说只是换了一个状态?
    从前有个笑话,说活着好还是死了好,某人答曰“死了好”,旁问原因,答“只见过活人自杀,不曾见死人活转来”
  • a
    antidave
    仔细想想在历史的长河太阳 地球都有一天要灭亡,你一个小小人类全部灭亡算什么,更何况某个单个人类,思考死亡这事毫无意义。
  • m
    man9900
    回复72#antidave


    思考死亡,是思考个人死后的问题,至于整个人类如何,没人能思考这么高的高度的问题吧
  • a
    abs001
    越老越怕死,否则也不会有老年人花巨资买各种保健品了HiPDA·NG
  • b
    bdj

    不太好说

  • 坏篓篓
    10岁左右时知道太阳是有寿命的,可把我愁坏了,影响了我整半年,后来发现愁也没啥用,也就这么过去了
  • a
    amihitt
    其实很多人不是对死亡恐惧,而是对亲人的不舍。正是因为有牵挂的人,所以才不能去死。
  • w
    wjqlsh
    这只不过是借口,是你对自己不舍!见惯了死亡,想通了死亡,受尽了磨难,你就不会惧怕死亡

  • d
    disposable
    回复7#没道理
    如果没有宗教支撑的话,99%的人会害怕死亡,并极端的想活。能做到平静离开的人百里挑一。经历过2个家人的离世,基本是符合临终关怀的五阶段心理模型的: 否认期(害怕,极端想活)-> 愤怒期(心理巨变,抗拒,暴怒)-> 协议期-(情感从愤怒中逐渐恢复,开始考虑遗嘱,交代身后事,明白死亡到来已经不可避免)> 忧郁期(心情低落受伤,甚至不愿意搭理亲人)->接受期(最后的平静,极端依赖家人的陪伴)。 但是五阶段不是那么线性和明显的变化的,大致上符合就可以了,整体看还是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查了下出处,作者:Horse Luke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926204/answer/32437363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五阶段心理变化的学名叫做“库伯勒·罗丝模型”(Kübler-Ross model)。根据她的自传《生命之轮:生与死的回忆录》,其过程大概是在1960年代作为精神科医师行医期间,主动接触临终病人,并且邀请他们到研讨会上进行采访和观众互动(自传还提到,她那种主动接触濒死病人和开研讨会形式曾引起医院不满,认为是在利用病人和丑化医院形象)。这样的形式持续几年后,她应麦克米伦出版社编辑之邀,写出了轰动性书籍《论死亡和濒临死亡》(On Death and Dying,1969),并在那本书里提出五阶段心理变化(“Five Stages of Grief”)[8]:第一阶段:Denial 否认与隔绝大多数患者无论是在一开始就被明确告知病情或是起初不明真相、随后意识到自己患有绝症时,第一反应往往经历否认这一阶段,产生不同程度的否认情绪,会在心里想:不,这不可能。否认是暂时的自我防御机制,它的意义在于抗击痛苦,帮助重拾自我,激发出其他的、稍平和一些的心理防御机制,不久就转为在一定程度上的接受态度。第二阶段:Anger 愤怒当最初的否认无济于事,愤怒、狂燥、嫉妒、怨恨之情便开始出现,会自然而然的想:为什么会是我。愤怒的根源是由于生活秩序完全被打乱,无法充分享受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计划等。常常把怨气撒在他人的身上。第三阶段:Bargaining 交涉这个阶段其实即是与残酷的事实讨价还价、做交涉和拖延时间,自我设定一个最后期限,在这个期限内实现一桩心愿、完成一件自我的承诺。第四阶段:Depression 抑郁当晚期患者对自己的状况再也无法否认,当他出现越来越多的征兆、变得越来越虚弱时,他无法做到一笑了之、无动于衷,也无法做到怨气冲天时,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和焦虑,这种焦虑来自对生活、情感、工作等的焦虑,也来自病人在等待与这个世界永别的过程中产生的悲伤。第五阶段:Acception 接受经历了前面的几个阶段,最终进入到对死亡即不感沮丧又不感愤怒的阶段,这时候,不再惋惜自己将失去精彩的人生美景,而是开始默默守候离去的那一刻,睡眠也不再是为了逃避现实或是病痛折磨间隙的短暂休息,这一阶段的睡眠变得象婴儿一样单纯,对一切事物都不再有任何兴趣,重新找到了安宁。
  • 1
    14783139
    回复34#rdzn
    除了飞来横祸,我觉得衰老是最恐怖的事情,并且随着年龄增长,你越来越能发觉这些迹象,而最终就是死亡:skull: iOS fly ~
  • d
    disposable
    回复82#14783139
    衰老/死亡是无法避免的,虽然很伤感, 但是你只能享受它,做事情更慢,更有条理。
  • x
    x31
    话题太大了,宗教+哲学。
    中国最大的儒家没有生死观,只能用“未知生,焉知死”敷衍解释。
    真希望有个宗教信仰,能相对泰然地接受死亡。
    但是呢,国内的教育,有意无意地贬低、嘲笑、妖魔化宗教,而又没有理论解释生死。
    所以,我们看到的生死离别,常常没有尊严。
    而如果人人能有尊严地死去,也许会化解不少恐惧。
  • t
    tmdtq
    大概读2年级的时候非常怕死,那时候听说高血压一睡不起都不敢睡觉,中风接氧气想着万一没气了不完了么,后来无意中得到了2本书,人类未解之谜,UFO 从此想通了
  • e
    edmound
    爹妈在四个月之内离开我,感觉人生已经索然无味
  • x
    xxhunter
    会变的 尤其当了父母以后小尾巴~
  • w
    wildsalt
    主要是怕不痛快,过了那个点怕不舍得或者没有能力自己做决定 iOS fly ~
  • n
    nicholas_deng
    作为油腻大军一员,20多挺怕的,现在倒是很坦然 iOS fly ~
  • r
    rdzn
    有道理。父母这道墙没有了,反而能更勇敢地面对终点了。
    另外,想象一下,如果父母都没了,也没有孩子,只剩一个人在世间游荡,看着自己一天天变老,那靠什么支撑自己活下去?所以觉得孩子的最大意义是让自己的下半生更有生机、更有趣。不敢想象丁克的生活。
  • 故意
    生病。。。
  • d
    disposable
    回复84#x31
    讲的很好。赞一个。
  • d
    disposable
    回复91#rdzn
    有牵挂是一种幸福。
  • r
    rdzn
    咱们大环境是悄悄地鼓励物质、市侩、盲从、短视、实用主义、低级趣味,暗暗警惕独立思考、精神追求、个体尊严、社会责任这些东西,所以宗教不可能有大发展。
  • h
    highlinzhu
    我是怕的,特别生病的时候 ihsto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