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 飞坦
    小时候我父母在一家国营企业上班,单位是生产奶制品饮料的,直接竞争对手是娃哈哈。

    90年代初期,因为那个地方供电不是太稳定,一年里经常出现停电个1 2次的情况,厂里一开始也没有配置备用发电机,一旦停电厂里刚生产好的奶制品就存在变质的风险

    然后这个时候几百上千的员工和员工家属就拿着茶瓶,提壶跑着去生产线抢着装奶了,简直就是去晚了就没了的节奏,领导也没有什么意见。

    就这样小时候一旦遇到停电,都兴奋的不行,因为又有免费饮料可以喝了,可见当时的原材料用料有多良心。夏天单位里发清凉饮料也是发厂里自己生产的产品。

    93 94年左右这个产品开始在市区推广,由于味道超好,在一些小学生群体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些小学生是整箱整箱的买回家喝,一天喝十几杯(喝那么多还是不

    好的)。我妈本来是财务,也被派去一线进行推广,几个月时间,提成就赚了1万多。

    本来一切看似不错,但是后来在成本控制,定价,广告营销等方面弱于哇哈哈,最终到95年左右就撑不住了,跨了。

    由此可见,一家真正良心的食品企业,你产品做的再好,成本干不过别人,又没有足够资本去推营销是不行的。

    [本帖最后由 飞坦 于 2014-7-21 10:07 编辑]
  • 不死鸟
    劣货驱逐良货
  • s
    sunnylp
    这关食品安全什么事?
    规模发展慢,融资能力不足,固定成本摊销太高而已。
    而且,奶制品的安全问题不在乳品企业,而在奶农。
    话说你厂倒闭那时,奶农已近在添加化学成分了。任何乳品企业,只要不是自己养牛挤奶,产品原料的质量都差不多。
  • a
    aweiwei
    以前我大姑家的孩子(其实就是我的一个表哥),就在北京一家国营的饮料厂工作,应该不是北冰洋吧……

    也是暑期发饮料,我也常喝,就是用啤酒瓶子自己灌的。
  • 飞坦
    奶源是另外一家国营企业提供的,那家后来也跟着倒闭了,都是属于一个大的国营系统,规模化养殖的。

    当时成本高除了原料成本高,还有就是企业要负担退休工人的工资和全体员工的医疗保障等。
  • f
    f90v
    90年代我单位一个乡属农业学校都配有备用发电机,娃哈哈对手级别上千员工大国企,光一个非专职推销员几个月提成就上万这种级别,又对停电特别敏感的企业反而没配,这纯粹是管理不善自作的结果吧
  • s
    sunnylp
    如果是规模化养殖还行,如果是企业+农户也是一样,加东西就是为了提高监测指标从而按高一档的收购价卖给乳企。

    所以在成本上,不管有没有食品安全问题,成本是一样的,乳企不会因为收了加料的奶就能降低成本的。
  • 么想法
    你一个一停电产品就要坏没备用方案的企业,居然敢讲自己是良心。

    这样成本居高不下还怪别人有钱推销。

    标准的你没错都是世界的错。
  • P
    PENNYSHAW
    国企?
    呵呵……有成本低的国企么?
  • 飞坦
    80年代末90年代初,很多国企都开始困难,当时做这个饮料也只是这个国企系统的一个转型尝试,各种配套设置不可能一步到位,总是先挑优先级最高的弄。
  • k
    ktv88808
    带鱼分的太多,企业倒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