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坑hifi,水一贴感受

  • 大唐秦王
    如果关注歌词和曲子,就不会关心设备了,关心设备大多是器材抚摸党,找个理由说服自己消费,也说服别人自己不傻话说买了2年了 zx300a+金宝+z5都还没到200小时,唉
  • q
    qiaozd
    以前还翻出索尼老的CD机听听,还偶尔用艾利和的MP3听听,现在妥妥的,苹果的airpods 就满足我了,无欲无求,就图方便
  • 虞XX
    通过我朋友来看,听音乐没有一步到位。都是某些擅长听某类。几副才能退烧。
  • 灰羽利亞
    翻译起引导作用,歌词中外都和诗一样,想要自行理解外文歌词太难了。
    我比较庆幸喜欢听日文歌,中国人阅读日本文化有天生便利。
    最近加入歌单的一首纯音乐《立つ鳥跡を濁さず》,歌名就是一句谚语。
  • S
    Stickyfinger
    曾经也病态的烧过。后来觉得很累,然后顿悟,我不就是为了听歌嘛,我听的是音乐本身。

    我觉得hifi需要达到一定层次,但是单纯追求层次而遗忘了原来最初始的听歌的快乐,太累了。

    现在留下几个自己喜欢的耳机,大部分时候带着airpods2,囤了一堆自己喜欢的歌的无损,就够了。
    我自己听着开心舒适比什么都重要。

    而且个人觉得再好的器材,所努力做的都是一件事情——还原。
  • h
    has8ad3r21
    引导不如说误导吧,随便举个例子《They Don't Care About Us》,你去看看中文歌词都是什么玩意儿
    事实上大多数的外文歌都这样,俚语、隐喻翻不出来的就随便找个另外的东西代替,直译语感不佳也会被换成自己的私货
    你说的那首《ありがとう》的翻译我也去看了下,就连那么简单的歌词也是错误连篇
    要我说,除非那玩意儿能引导你去认真研究原意,不然听不懂还不如就只听旋律

    顺便中国人阅读日文有便利那个,太想当然了
  • 糖果星球
    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就相当于有些玩运动鞋的,细心的去尝试和感受相同的zoom气垫在不同厚薄的碳板下的脚感差异,但是本身球都不会打的~~这个不是讽刺,我认为这些人是玩“设备”“载体”的,也许在外人看来,他们是“本末倒置”了,可是人家玩的就是这个“末”啊。
  • t
    twwnj
    眼下就差功放了,惊雷340,哎,下不去屌,钱袋瘪了
    刚刚换了墙插,DIY了一波电源线和信号线,折腾的蛮开心
  • z
    zuols
    说着就到文件夹里翻出那首MIDI曲子......只需要一秒钟,就回到了20年前,我想:这就是我心目的音乐吧。
  • q
    quandary
    先喜欢听歌后了解的耳机音箱 手机也照样听得很开心 后面升级音箱 以前某些听起来不怎么样的歌偶然再听到也变得能听了 现在听这套箱子算基本满足了
  • b
    bbg05
    兄弟 玩一圈你就会发现 戴个airpods平平淡淡才是真
  • y
    yxu366
    从最初的平民经典mx500,到后来akg420再到HD598,上了大耳高阻就得寻摸着耳放,用老虎卡推了2年呢,因为上显卡,拆了,这一拆不要紧,上了心心念念的HD650,加解码耳放五六千又没了,不在追了。听个响就行。
  • j
    jason0606
    当年反复试听n3ap 和z5,发觉只有极少的差别,果断直接买n3ap了
  • r
    reica
    器材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选择合适的时间段听特别的人唱特别的歌。而音质那个东西,就那么回事儿。
  • d
    ddz_zj
    你这个话可以适用于国内部分爱好者,但国外的就不一样了。我可以肯定听就听那几张发烧碟的也不是什么真发烧友。
  • d
    ddz_zj
    看到您要买了我觉得还是说一下,如果您是听过喜欢那么很好。但是这个牌子现在基本也就在中文圈人气还蛮高的了。
  • t
    twwnj
    求推荐啊,性价比高的,推劲浪948呢
  • r
    reg-neo
    3dmark狗屁游戏性没有,不也常跑?benchmark而已,别当好歌儿听就行了
  • b
    bxhaai
    那会歌词都唱的清楚,音乐也只是伴奏,现在的歌各种电子音 调音什么的都上了
  • w
    wowpod
    有见的。讨厌那些装b的
  • h
    hohofox
    HIFI这块,原来就说过,量力而行,楼主的心态非常好,我见过好多入坑的,花了十几万,用的什么银线金线都是1W一根,最后丢那里看着爽而已,违背听歌的初衷。

    HIFI原来有个群,群主是个老实人,说过听歌最好不要烧器材,有那钱,就去听现场,虽然效果差,但是氛围最好;100-2000提升是最大的,2000-1W,1W-10W,效果依次减少,各种脑放,玄学在1W以上占主流,其实器材有自己的音色和调音方式,自己开始听习惯了,就很容易听到类似的调音很舒服,觉得器材就好了,值的,其实可能2000左右,调音适合你,也是差不多的效果。。。所以,量力而行~
  • f
    fabulousyang
    是的 方便舒服才是王道。。
  • 朵喵喵
    在国内HIFI这圈子已经不太正常了,有很多奇怪的现象
    首先正常来说器材应该是给内容服务的,但是在HIFI圈里现在很多人是专门为了听器材而不是音乐,花几万十几万回来就听那几个试音碟,要么就上那些大编制交响乐,也不管自己爱不爱听
    然后,HIFI的本义就是高保真,高保真追求的就是高还原度,而各种器材本身制作的时候是讲科学的,厂家调音的时候也是按照各种仪器来调的,也就是说这一方面是理性的,但反过来很多发烧友却又总有自己的喜好,有的就喜欢暖一点的声音,有的喜欢冷一点的声音,甚至开脑放,也就是说发烧友这边追求的实际上就不是高保真,是感性的,然后再用这种感性的思维去评价理性的器材,这就很荒谬了
    所以现在进有些坛子动不动就看到有人先让换脚架,或者动不动让换几万的线,甚至还有让换路由器的,那些说换根线就能换个声的,至少也得是盲听来才能算个结论吧,脑放开的真的飞起。发烧友要追求极致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有些设备的确也有效果,但是要搞那么玄学真的是太魔怔了。
    大多数的领域到最高的那个等级的生产者往往一个手都能数的出来,然而在这个圈子里到HI END级别,不管是音响还是别的周边器材,你会发现甚至有十几二十个牌子,这也说明了这个领域有多玄学,很多东西没法科学的量化,这里面就有很多的操作度,让很多商家带起节奏,并且这个圈子以后也永远会这样下去。
  • d
    doocoo
    跟我买相机镜头一个道理,玩器材其实本身也是一种享受
  • t
    twwnj
    奇力400xi,马兰士PM11S3,音乐传真M6S~苦于没有办法一一试听啊
  • p
    paniszt
    换个词,别用hifi,用音响器材或者听音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