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出埃及记,聆听摩西十戒》

  • o
    oiljiang
    先留名,慢慢看
  • m
    mymcat
    好了,无论如何,我们的旅程还要继续下去。先发张地图,告诉大家我在哪里了。从这里开始,到终点耶路萨冷仅仅只有4-5天的距离了。除了第二天我有点担心在路上没有住的地方外,后面都是比较肯定的。所以也基本上是给自己鼓气,到了“对日寇宣最后一战”的时候了。

    进入以色列,第一个感觉就是物价突然一下高得离谱了,一瓶矿泉水要12元,青年旅馆住宿跟别人拼一个房间也要200元,单独包一个房间则是400,吃顿简单的自助餐90元(我说的均是已经转成人民币了)。这种价格实在令我很长一段时间适应不过来。

    第二天因为是我最担心的一天,早早就出发了,但遇到的问题依旧是大风。EILAT 是个三国的口岸,也就是以色列、埃及、约旦在不到几公里的地方分别有口岸。(在拉萨的以色列人告诉过我,似乎直接从埃及到约旦也是可以的,要坐船,不需要经过以色列)刚骑出城,就碰到了这个约旦口岸。我之后一直到杰里科,全是在以色列/约旦边境上走。说起约旦,去过的朋友对我说,你既然到了那里,去趟约旦吧,去看看佩特拉古城,其实就在边境的另一面,并给我了一个在以色列的中国人的电话,说他可以帮我搞定签证。约旦以前是给中国人落地签证待遇的,但后来取消掉了,我猜测是由于中东这里有很多劳务输出的工作机会,赚的钱比国内多,所以如果允许落地签的话,很多中国人会过来打工。而我飞多哈的航班上,有很多人摸样一看就是来这里做劳务的,而且数量还不少。好象有人跟我说过,一张允许你在中东这里打工的工作签证,价值5万人民币。听说是中东这里国家非常有钱,但人很懒惰,什么也不愿意干,所以就出钱让其他国家的人来做劳务。而我回国的时候,航班上也全是这样的人,上海过边防的时候排在我前面的一个人,官员看过他的护照问他,你怎么刚去就回来了,他回答说,我是四川人,家里地震了。第一次看到指示耶路撒冷方向的路牌.JPG(58.56 KB)2008-7-22 11:41

    公路边侯车亭.JPG(66.46 KB)2008-7-22 11:41

    公路边侯车亭的图案.JPG(29.11 KB)2008-7-22 11:41

  • m
    mymcat
    以色列好在一点,就是英语普及率非常高。大街上随便扯个人就会说英语,而且往往水平还真不低,感觉整个教育程度还是很高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现在所谓“在以色列境内”这个说法是很不严谨的,因为你实际上是一直在跟两个国家和民族打交道,一个是以色列,而另一个就是巴勒斯坦。我说的这种“教育程度很高”的感觉,似乎只是专指以色列这个区域的,而巴勒斯坦区则明显下降,这个应该是跟这些年以色列占据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主导地位,而巴勒斯坦则是处于被打压的状态造成的吧,等等我们会在杰里科一段详细提到。

    在这个 “field school” 度过一晚后,下一站就是著名的死海了,我的目标是死海之滨的著名旅游圣地“艾因博凯克”。之前要经过一个叫“索多玛山”的地方。这又是一个圣经故事。《圣经•创始记》里说死海这里有两个城市,叫“所多玛和蛾摩拉”( Sodom and Gomorra),这两个城市的人不信上帝,而且道德败坏(暗指同性恋,而且英语中Sodom这个词以及衍生出来的词均有“同性恋”的含义),因此上帝派使者毁灭这两个城市。头天晚上,使者到达的时候,一个名字叫罗德的一家人收留了使者过夜。使者心生怜悯之情,就告诉罗德一家,赶紧跑吧,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要回头看。罗德一家朝城外跑去,只听得身后山崩地裂一般。罗德的妻子还是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于是就变成了山中的一根石柱,永远留在那里。这就是景点“罗德之妻岩柱”的来历。因为时间缘故我没有拐进去看。

    回来之后HZBIKE(骑行网)给我办了个见面会,2个小时时间让我讲一下这次的经历。我知道这次会提到很多埃及的历史、中东的历史,而这些历史又特别复杂。虽然以前我给公司同事和小学校办过类似的讲座,但我知道那种场合即使讲错什么他们也不一定发现的了。但对于到外面给网友讲,我还是很担心的,因为知道网友们来自各行各业,弄不好有些就是研究这个的,所以还是谨慎点为好。于是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稿子里要引用的故事均再次跟书上核对过,基本无差错才行。讲的浅没关系,时间有限,我又不是历史学家,这个不是我的错。但绝对不能胡说八道,当心被人揪住成为周老虎。

    让我吃惊的是,在我讲的过程中,讲到“和平协议签定了,苏伊士运河重新通航了,但哪想到法老的魔咒还远未结束”的时候,下面观众里有人在轻声地说:“萨达特遇刺”,这让我又兴奋又吃惊---我的猜测一点也没错,确实现场有内行人,我的谨慎是对的。而当我后面讲到这个“所多玛和蛾摩拉”的故事的时候,下面居然又传出声音在说“罗德之妻岩柱”。这个让我更加肯定了现场一定有中东历史的内行人在。想想也是后怕啊,幸亏没有胡说八道,否则估计当场臭鸡蛋番茄直接扔上来了。

    我知道关于这些东西呢,解释很多的,不同的书说的也不一样,我后面会提到,但作为一个爱好者,我只要找到其中一本书是跟我说的一样的就可以了,至于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差别这个严重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这些搞不清楚的事情留给“中东易中天教授们”去慢慢研究吧。

    其实天降圣火烧毁“所多玛和蛾摩拉”的故事,我在埃及部分已经提过了。考古学者认为他们聚集在这个寸草不生的死海边,是在捞漂浮在死海上的天然沥青卖给其他地区做防腐材料,以这个为生的。而埃及的“木乃伊”上用的沥青经过光谱分析就是来自死海的天然沥青,而“木乃伊”这个字在古埃及语里就是“沥青”的意思。而考古学家们则把“天降圣火”解释为地震引起了地下天然气泄露,从而引发大火,烧毁了整个城市。继而地下水上涌,形成了“垂直旋涡”导致真个城市在很短时间内沉入了海底。而现代科考也证明了,在传说中的位置,死海底下,确实存在两座不小的城市。

    死海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地方,因为盐度过高,整个湖水就是饱和盐水,因此人可以漂浮在上面。而到达死海也就意味着我的旅程只有最后一步要走了,路牌上清楚地写着“耶路萨冷107KM”,也就是说胜利近在咫尺了。不过在这其中我们还要到访一个著名的古迹:杰里科。这里是圣经故事中“约书亚号角攻城”、“基督约旦河受洗”、“荒野受试”等故事的发生地。就让我们一起期待死海漂浮的奇迹和杰里科的故事。
    已经到达ENGEDI路标上指示很明确目的地仅仅只有107KM了.JPG(37.47 KB)2008-7-24 07:25
  • m
    mymcat
    死海这个景点其实基本集中在两个地方,一个叫“艾因博凯克”,一个叫“因盖帝”。因为死海旅游说白了就一个项目可玩的,就是在死海里漂浮,游泳。这个地方旁边全是寸草不生的,连种几颗树都得预先把水管子埋在地下才行,所以根本不可能有其他旅游项目。但仅仅这个死海漂流,却成就了一个巨大的豪华宾馆区。整个“艾因博凯克”你可以理解成一个在荒无人烟的死海旁边突然涌出了为游客准备的宾馆群。

    前几天被以色列的物价已经弄得头也大了,远远地看见艾因博凯克到了,但全是豪华宾馆。想想这回有的出血了,一个路边店就要76美圆,这个世界著名的死海边还不要我500美圆一夜啊!

    好在经过几天的磨练,也麻木了些。已经学会不再按中国的物价反套了,至少这样心理上痛苦会好歹少一些,我要尽早学会“与国际接轨”,但遗憾的是仅仅在支出方面。之前的加油站里跟老板聊了几句,说那里宾馆一定很贵吧,他给我推荐了一家Tsell Harim Hotel,说这里价格可能还可以的,你去看看。
  • m
    mymcat
    刚才说了,死海这里唯一的游乐项目就是体验死海漂浮。早就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个地方,盐水是饱和的,密度比普通海水大,因此阿基米德老教授的理论告诉我们,你在这样密度的水里是不会沉下去的。道理是早就知道,但想想也奇怪,到底是个什么感觉呢?

    换上泳装,一步步在满是盐粒的海滩边走下去,当水的高度到大腿部位的时候,已经明显感觉到与其他地方的海水不一样,浮力明显大。当水到了腰部的时候,居然已经感觉要漂起来了,然后再走下去,两脚就沾不了地了。。。。。。。这个感觉太独特太独特了,以至于后来给电台录音的时候一连说了5个“奇妙”,这种感觉确实是一生要来体验一次的。

    而你只要全身放松,就能很轻松地漂在水上面,睡着了也没关系,当然也许睡醒就在约旦了,因为你的对面就是约旦。

    这个地方的海拔我测过,是海平面下的382米,据说死海平面还在继续下降。原因是淡水的注入量远小于蒸发量。而造成这里地势特别低,以至于成为全球陆地最低点的原因是,这里是两大板块的碰撞点:非洲板块和亚洲板块。而一个在向北移,一个在向南移,因此就造成这里被拉低的现象。于是死海地区变成为了全球出名的地震频发地区。

    这里的水有两个特点,一是浮力大,二是由于盐水已经饱和了,所以很难再蒸发,因此你从海里上来后,虽然傍晚风很大,但一点也不觉得冷。反而感觉身上不是水而是油,暖暖的感觉。旁边有喷雾状的淡水淋浴装置,让你把盐洗掉。但这样一来变了淡水,就会感觉到冷。于是不得已又跳到海里去了。

    当时觉得在那些喷雾装的淋浴装置下,身材肥得跟什么一样的东欧人在洗澡,是个肯定能拍出不错的照片来的地方。但我在浴场里这么背着长枪短跑的来回瞄准,看得出周围的人已经有些紧张了,毕竟大家都穿得很少。所以也实在不好意思去拍那个喷淋的地方,但效果一定是很好的。

    这么个著名的地方是一定要拍几张拿得出手的照片回去交代的,但第一天晚上光线的方向不对,反差太过平淡。于是观察好了第二天日出的方向,上好闹钟,就早早睡了。第二天早上知道是拍摄死海的最后的机会了,所以背着全套器材去了海边。手里端着17-40mm 的镜头,双肩包里是大炮,为了拍到一些近距离的镜头,我就一步步走下海里,但提醒自己,现在如果在海里摔一交的话,价值3万块的摄影器材将瞬间报销。在海里蹲下来拍的时候还特别把背部抬高,怕背包的下缘浸在水里。
  • m
    mymcat
    等拍了一圈上来后,想换上长镜头,把手伸到包里一摸,顿时大惊失色,镜头的软包居然是湿的!!!!!!!!而且水还不少!!!!!说明还是浸了水了,想这回彻底完蛋,损失一只大炮。赶紧把镜头弄出来,果然镜身上也是水。摸摸自己裤子是干的,因此我无论如果也不相信是刚才蹲在海里拍的时候弄的,背包怎么可能比屁股的位置还低呢?于是我用舌头舔了一下镜身上的水,发现居然是淡水!想了想唯一的可能是昨天晚上为了充电,把冰箱的插头拔了,晚上里面的水流出来了,把我放在地上的包给泡了。这样的话估计水也不会太多,只是吸了一个晚上被吸到镜头表面了,这种情况只要凉干就可以了。但如果是海水就基本报废了,因为盐会留在上面。
  • m
    mymcat
    这就是世界上最特殊的国家的成立过程。走之前我主要的知识来源就是DISCOVERY和BBC的片子。因为路上要给电台做节目,所以我带了本书,叫《耶路撒冷三千年》,讲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可以查查。但路上看这本书的时候让我大惑不解的是,很多问题,这本书上的解释跟我前面看过的片子说法完全两样的,没有任何共同点!这让我非常疑惑,甚至某些基本事实都不一样。这个让我在电台里怎么讲呢?来之前人家跟我说得很清楚的:“政治不许提,宗教不许提”。我当时跟朋友说,到了以色列这两样不提,那能提的恐怕就只有耶路撒冷的小吃了,是不是笑话了点啊。

    但到这时候我突然明白过来了,仔细一看这本书是以色列人写的,恍然大悟,为什么BBC的片子里感觉英国是正面形象,而DISCOVERY里美国则是正面形象,原来这个跟他们叙述故事的立场有关系!!!这个英国和美国全是这场事件的直接当事人!

    我突然觉得他们说的是对的,这种事情你不是专家,不知道写书的人立场是什么,弄不好真的出大问题。就跟日本侵华战争这件事情,你去看日本人写的书跟中国人写的书,肯定就不一样,而且日本还分左翼和右翼。这个让普通的历史爱好者卷在这里面真是找死啊
  • m
    mymcat
    好了,我们讲了以色列的诞生,但其实最重要的问题还没有提,就是犹太人为什么单单选择耶路撒冷?为什么甘愿冒这么大风险?另外你知道以色列的首都在那里么?回答“特拉维夫”这个答案对吗?为什么阿拉伯国家会联合起来出兵,他们跟以色列间有什么深仇大恨?为什么到现在为止,以色列依旧是穆斯林世界的公敌?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又要走回三千年前--请看下集《天堂之城,耶路撒冷》
  • m
    mymcat
    虽然朋友说过值得一看,但我实在是没有时间了,天黑前还要赶到杰里科呢。只好从下面就过去了。这里旁边还有个土路的机场,可以带你坐小飞机从空中看MASADA。由于没有上去,所以就只能从网上选了一些资料照片供大家欣赏了。在查阅资料的时候,还查到一个帖子,也是中国人去那里的,照片拍的不错,大家可以欣赏一下:http://www.go2eu.com/bbs/viewthread.php?tid=125234&extra=&page=1

    一路还是沿着死海的,有些地方还有观景台。而告别死海的地方就离终点杰里科很近了。前面又经过一个死海游览区,那就是“ENGEDI”,一看就知道这个地方没有“艾因博凯克”那么大,而且基本上是当地人在玩。我在那里吃了中饭,然后去拍了些照片就继续上路。

    这一天是08年5月16号,是个星期五。当时我还没有意识到,犹太人管这一天叫“安息日”,是什么都不能做的。具体来说他们规定了39种工作是犹太人不得接触的,时间是从周五的落日开始到周六的落日。所以犹太人控制的区域,比如耶路撒冷的公共交通、商店等,到周五下午4点以后一概停止,所有旅游书上都提醒游客,如果是这两天游览要特别注意时间。但资料上说,一些现实的犹太人并不十分遵守安息日的规则,而是继续开车什么的。于是到了这一天经常有保守的犹太人上街,发现有人开车就扔石头,引起冲突。电视里这些犹太人很愤恨地对镜头指着那些开过的车说:“如果在耶路撒冷还不能实现安息日的规则的话,那你说世界上还有什么地方能实现!”IMG_2498.JPG(40.14 KB)2008-7-28 08:55

    IMG_2503.JPG(73.72 KB)2008-7-28 08:55

    IMG_2505.JPG(63.56 KB)2008-7-28 08:55

    IMG_2513.JPG(63.28 KB)2008-7-28 08:55

    IMG_2516.JPG(57.36 KB)2008-7-28 08:55

    IMG_2523.JPG(110.66 KB)2008-7-28 08:55

    IMG_2524.JPG(75.98 KB)2008-7-28 08:55

    IMG_2529.JPG(59.3 KB)2008-7-28 08:55

    IMG_2538.JPG(74.62 KB)2008-7-28 08:55

    IMG_2544.JPG(129.65 KB)2008-7-28 08:55

    IMG_2557.JPG(118.86 KB)2008-7-28 08:55

    IMG_2563.JPG(148.68 KB)2008-7-28 08:55

    IMG_2566.JPG(162.04 KB)2008-7-28 08:55

    IMG_2567.JPG(165.27 KB)2008-7-28 08:55
  • m
    mymcat
    前面已经有网友提到了,犹太人的生活戒律非常繁多,以至于他们流落到世界哪个角落因为饮食等习惯问题,不过过了多少年都无法跟当地人融合,只能成为一个单独的团体。犹太人的戒律复杂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说如果你真的要按照这个一丝不苟地进行的话,你上班也没法上了。比如,其中有一条就是,不可以穿混纺的衣服。因此他们买来衣服即使写着纯毛也是不敢穿的,要拿到一个地方去,显微镜下面看过,确实是纯毛的才可以穿。还有吃也极其复杂,什么和什么不能一起吃。事实上如果还要工作、出差什么的你就无法遵守了,这个国家也是知道的。于是就涌现出了一批“职业守道人”,他们严格遵守这些戒律,不工作。**每个月补贴他们2000美圆左右,他们的职责就是每天读圣经,保持宗教的纯正性。所以我怀疑后来在哭墙下看到的那些人其实就是这些人。

    由于大风,所以还是比想象的慢,晚上骑了大概快1小时的夜路才到。杰里科是在主要公路的一个岔口里面,要骑进去8KM。在主路这里看得很清楚,不远处一个跟脸盆一样的灯火阑珊的洼地,不用问了,一定就是杰里科。这里据说有块碑的,写着全球陆地最低点。IMG_2569.JPG(46.56 KB)2008-7-28 08:56
  • m
    mymcat
    这就是世界上最特殊的国家的成立过程。走之前我主要的知识来源就是DISCOVERY和BBC的片子。因为路上要给电台做节目,所以我带了本书,叫《耶路撒冷三千年》,讲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可以查查。但路上看这本书的时候让我大惑不解的是,很多问题,这本书上的解释跟我前面看过的片子说法完全两样的,没有任何共同点!这让我非常疑惑,甚至某些基本事实都不一样。这个让我在电台里怎么讲呢?来之前人家跟我说得很清楚的:“政治不许提,宗教不许提”。我当时跟朋友说,到了以色列这两样不提,那能提的恐怕就只有耶路撒冷的小吃了,是不是笑话了点啊。

    但到这时候我突然明白过来了,仔细一看这本书是以色列人写的,恍然大悟,为什么BBC的片子里感觉英国是正面形象,而DISCOVERY里美国则是正面形象,原来这个跟他们叙述故事的立场有关系!!!这个英国和美国全是这场事件的直接当事人!

    我突然觉得他们说的是对的,这种事情你不是专家,不知道写书的人立场是什么,弄不好真的出大问题。就跟日本侵华战争这件事情,你去看日本人写的书跟中国人写的书,肯定就不一样,而且日本还分左翼和右翼。这个让普通的历史爱好者卷在这里面真是找死啊
  • m
    mymcat

    IMG_2583.JPG(56.41 KB)2008-7-28 08:56

    IMG_2587.JPG(30.59 KB)2008-7-28 08:56
  • m
    mymcat
    到了路口,发现有岗亭和士兵一一检查来往车辆行人。我知道这里将是巴勒斯坦的地盘了,所以跟我前面碰到的地方都不太一样。军人到是把我拦下来的,过来一看我明显是游客,也没查我证件,就让我过去了。

    关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关系,虽然电视上天天听这些名词,但我们还是比较难理解的。《美国国家地理》里有一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题目叫《伯利恒—众神眷恋的围城》。为什么叫它“围城”呢,因为啊,它被以色列人用隔离墙给围起来了。在以色列人的眼里,巴勒斯坦人等于全民族就是个恐怖组织,为了防止他们继续用人弹攻击,干脆在双方的边界上造起一堵墙,你也别过来了,我也不会过去。至于你想过来的话,得先去办“签证”—也就是一个蓝色本本。在以色列这边,把危险的人物以及他们的亲属朋友全输入在电脑里,这些人是办不出这个“签证”的,也就过不来了。至于要过来的,对不起,严格安检,一个个来。文中配了照片,上百的人排队在隔离墙边等待过关检查。

    对于这种行为,巴勒斯坦人认为是绝对的耻辱。以色列原先根本就没这么个国家的,现在到好,凭空钻出来了,还在美国人的支持下掌控了局面,把原住的巴勒斯坦人围了起来。这些人现在想去耶路撒冷朝圣也是去不了的,这个你让他们怎么能接受得了呢?DISCOVERY的片子上有个巴勒斯坦人,50多岁,从加拿大回来了,他的房子能看见耶路撒冷的金顶,但是他没有那个“签证”,是过不去的,所以他说,几千英里我都能过来,就这最后的1英里却是不可能的—但那里是我们的圣地。

  • m
    mymcat
    由于以色列当局对巴勒斯坦实行封锁、打压的政策,因此这个隔离墙里面的部分经济几乎崩溃,就业率奇低,游客也很少去,去了也不愿意在那里停留,而是当天返回的。这个就更是造成恶性循环。半年前,有个国际新闻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不,就是加沙地带由于以色列长期封锁,以至于他们连基本生活用品都没有。最后忍无可忍,炸毁了与埃及接壤一侧的隔离墙,涌入埃及购物。随后这个炸毁的地方迅速被以军控制,结果部分去埃及的人回不去了。就滞留在边境附近,变成了“难民营”了。最后过了大概半个月后吧,终于达成协议,以色列用大巴把这些人拉了几百公里到TABA边境,从那里入境,再从TABA把他们拉回加沙地带—绕了快1千公里,目的仅仅是回到一墙之隔的那边!

    确实,耶路撒冷的问题,你研究下去就知道是全世界冲突、信仰、斗争、忍让的一个焦点。在这仅仅不到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所产生的问题,几乎是全世界的所有问题的缩影。我个人接触这个话题越多,感觉确实中东这些领导人的忍耐力和克制里真的是令我佩服啊。

    IMG_2717.JPG(62.52 KB)2008-7-28 09:06

    IMG_2718.JPG(67.94 KB)2008-7-28 09:06

    IMG_2722.JPG(108.34 KB)2008-7-28 09:06

    IMG_2727.JPG(238.74 KB)2008-7-28 09:06
  • m
    mymcat
    至于耶路撒冷的问题我们等等会细说,还是先看看这个巴勒斯坦部分的杰里科吧。一进这个区域,就觉得经济明显不如以色列部分。说的简单点一下子从上海衡山路过了一个哨卡掉一个小县城里了。摸黑走不不久见一个大宾馆,门口有持枪的警卫,我上去问事情,他们也不会说英语。确实后来我也发现了,教育程度也明显不如以色列这边,跟他们老是被以色列打压是有关系的。

    我表示要找地方住,他们指着这个宾馆,但我说太贵了,要找个便宜点的。看样子他们是明白我的意思了。帮我打了个电话,然后很热心地把我领到一个路口,指着路牌,我才看见是个旅馆的招牌,表示非常感谢,送了他们几个清凉油。

    到了旅馆,招待的小伙子依然不会说英语。在这里碰到两个德国人,聊了一会。晚上研究了半天旅游书,这里有几个与圣经有关系的景点,比如基督荒山受试,约旦河受洗什么的。但我实在是没有心思了,因为知道终点耶路撒冷就在咫尺之遥了,也就30-40公里吧,还是先到了再说吧,这才是最大的胜利!研究了一下地图,发现其中有一个景点“圣乔治修道院”是在这里到耶路撒冷的路上的,但似乎不是我过来的那条大路,是条小路。想想就这样吧,明天走这条路,顺便沿路看看,也算是来过杰里科了。
  • m
    mymcat
  • m
    mymcat
    第二天一早,将最后的备用品也几乎扔光了,一共不到40KM了,还能需要什么呢?除了补胎的东西还留着,其他已经什么也不需要了。连问几个人,终于找到那条小路。但几乎不能相信,这是条很小很小的路,一直上山,车子是开不上去的,自行车只能推。我怀疑是不是又犯了老错误,想在山里找“捷径”,往往是越弄越糟糕。中途有个旅行团从对面走下来,问了我是从哪里来的,还拍了我的照片,说我很了不起。我觉得既然他们没说这里不可能走,那么应该就是通的了。于是继续往前推,其实推也很费力,坡度极大。到一个地方居然路边有条水渠!清水哗啦啦地流过,天啊,在这种地方能见到水简直是太大的反差啊!我连袜子也没脱,就跳进去了。享受一下这荒山上的清水。你看看照片就知道了,能想象得出这样的地貌上会有水吗?

    其实杰里科自古就是个绿洲,而这种地方,有人居住的前提首要条件,就是有水源。我在对面的荒山岩壁上看到一个个旅行团从上面徒步走过,我估计是什么书上介绍的徒步项目吧。后来才知道,他们是车送到圣乔治,然后他们从岩壁上走到杰里科,车再从大路上绕到这边接他们。

    终于在这样的山间小道上挣扎到了圣乔治,有一个地方看似塌方了,于是只好把车从上面搬过去。过去就发现,是非常非常好的柏油马路。后来回来我我想起这里有点明白了,这个所谓的塌方点不是自然塌方,是以色列方面故意弄的。让你车辆从这里过不来,所以就不用设立车辆检查点了。而那边的“山间小道”和这边的“柏油马路”则正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经济实力的对比。山间的水渠.JPG(230.08 KB)2008-7-28 09:09

    这就是我说的那个人为制造的滑坡其实就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分界线.JPG(66.72 KB)2008-7-28 09:09

    对面的岩壁上有旅行团走过.JPG(108.34 KB)2008-7-28 09:10

    在修道院外面附近拍了些照片,这里还是很有气势的,但修道院里面我没进去就返回上来了。回到停车场刚想走,一辆车开过来停下,出来3个人,仔细一听,居然在说中文!我真是很意外。上去打招呼,其中一个人给了我名片,上面写的是“光明日报驻特拉维夫首席记者”。他们知道我从埃及LUXOR骑来今天是最后一天了也很惊讶,从车里给我拿了一些吃的,从标签上看全是国内带去的,还问我钱够不够用。

    回来后我想起来了,很少有我自己和车一起的照片,他们当时拍过我的照片,于是就发EMAIL联系他们。这个记者回信的时候说,他在中东学习生活了20多年,说到过圣城耶路撒冷的人,都会体验到生命可贵。确实我将在几个小时后见证这座世界上也许是最著名的城市—虽然它只有1平方公里也不到。

    (下面这张就是他们给我拍的照片)
    100_1207.JPG(65.1 KB)2008-7-28 09:11
  • m
    mymcat
    这位中国人告诉我,确实耶路撒冷就在前面了,路很好,但一路是上坡。我也有了思想准备,但还是没有做足,最后的结果是,杰里科是世界最低的地方,大概海平面下400米,而这个耶路撒冷是在个山头山,大概800米海拔,等于最后30多公里,我要爬升1200米!整个一座岗巴拉山!只是海拔没那么高,所以感觉完全不同。而从耶路撒冷出城的车子等于是连续下坡,因此一路上空气中都弥漫着刹车高温所所散发出的刺鼻气味。

    然后路旁山坡上开始看到那种电视上经常看到的建筑物,也就是被称为“在被占领土上修建犹太人定居点”的那种白白的房子!啊,心跳又开始加速了!快到了!

    最后终于还是到了,一路路标已经不再指示“JERUSALEM”而是开始写“市中心”、“外环方向”等。我也开始期待第一眼见到圣城的标志建筑物—金顶回是什么感觉。在进一个隧道的时候我还在想怎么还不到啊,还没见到那个标志性的金顶啊。出了这个隧道,往左一瞥—啊—金顶!耶路撒冷终于到了!

  • m
    mymcat
    这几张照片就是第一眼见到圣城耶路撒冷,标志物就是最高的那个金顶。
    那就是依斯兰的“萨赫莱清真寺”,又叫“岩石拱顶清真寺”。
    出了这个隧道口就见到圣城了.JPG(61.87 KB)2008-7-28 09:14

    第一眼看见圣城的金顶.JPG(36.79 KB)2008-7-28 09:14
  • m
    mymcat
    而且走了一段路我发现,似乎整个耶路撒冷老城都是由这样的道路组成的。这个城市本身建在山上,因此不断有楼梯等要把车搬上去,终于知道错了。满头大汗不知道往哪里去好的时候抬头一看,吃惊地发现自己正走在著名的圣路--“VIA DOLOROSA”上,也就是基督当年背负十字架,从彼拉多官邸到最后被钉上十字架的地方为止。现在依旧有很多基督徒在复活节那天,来到这里背着十字架重走这条路,以体验基督当年的痛苦,我在电视里经常看到,但很遗憾的是这次没能亲眼看到。

    于是赶紧找个地方问,这附近最近的旅馆在哪里,我不能再在里面瞎撞了。还好,人家告诉了我一个地方,就前面不远。进去一问,还好有房间,60美圆一天。我算了一下,按照一路上的行情,按物价水平折合成人民币大概100块钱吧,于是也没还价格,就住下了(前面我提过这里平均物价是中国的4倍左右)。

    后来我才发现,我走的这个区域,是穆斯林区。而跟我一路上感觉类似的就是,穆斯林区的生活和居住水准似乎确实比犹太区有着明显的差别。这也就是为什么给我的第一印象老城居然是个“菜场”!但总的来说里面的道路确实很狭窄,即使是其他区也好不太多。后来才知道,骑自行车进来,应该走雅法门,那里才是旅馆和商业的聚集区。IMG_3730.JPG(110.57 KB)2008-8-3 16:48

    IMG_3732.JPG(126.72 KB)2008-8-3 16:48

    IMG_3738.JPG(117.52 KB)2008-8-3 16:48

    IMG_3743.JPG(123.04 KB)2008-8-3 16:48
  • m
    mymcat
    这个耶路撒冷老城给我的感觉是80%仍旧是为当地居民服务的。吃的喝的用的,只有20%是针对游客的,这一点跟中国的一些古镇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耶路撒冷确实给人的感觉是,你仅仅是个“过客”而已。

    住下后把东西全搬上楼去,终于如释重负啊,这个自行车终于到终点了。我把它在床脚放好,特地还拍了张照片留念。洗完澡换上衣服,准备出去正式开始我的圣城之旅。一出宾馆门口,感觉真奇怪,这叫一个冷啊。。。。。。穿短袖衣服都很勉强。我真是不明白,才半小时,刚才还是满身大汗,现在怎么会这个温度了呢?我到最后也没弄懂,为什么当时会觉得这么冷,难道是因为终于到终点了,精神上一下子放松下来的缘故么?达到终点后把自行车放置好.JPG(56.26 KB)2008-8-3 16:49
  • m
    mymcat
    我在节目里看到过,这样的情况在耶路撒冷很常见,是精神上受到重大刺激的结果。片中说当地医院经常接治一种病人,他们来耶路撒冷之前是完全正常的,但到了这里以后精神突然出现问题,发病很短但很严重,他们会披着宾馆的床单彻夜游荡在街上,声称自己是“救世主附身”,于是这种急性精神病有一个名字叫“耶路撒冷综合症”。

    我反复在片中听到类似的说法,叫做“overwhelming”,这个字的英语含义是“压倒性的, 无法抵抗的”,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这个感觉。确实你来过耶路撒冷后,会觉得片中一句话说的是对的:“你假装这些石头就是普通的石头,什么也未曾发生过,就好象在读一首诗的时候仅仅在注意里面单词的拼写,而从没有感受到诗词本身的美”。

    旁边一个地方则是两位神父拿着一块什么东西,信徒们排队挨个亲吻。我一眼就认出了,这个神父就是DISCOVERY片中的那个人。

    再旁边则是人聚集最多的地方,也就是基督墓。(下面这几句是我推测的,如有差错请包涵)事实上基督是没有墓的,因为他复活了。这里仅仅是传说中他当时被包裹好,准备埋葬的地方。关于基督复活是整个圣经故事中最令人震惊的地方,甚至连他的12门徒也是一样。而这件事情的第一当事人并不是十二门徒,而是一个叫“Marry Magdalena ”的女性信徒。当时她发现墓里包裹尸体的布还在,但基督已经没有踪影了,非常不解,叫来门徒雅各等,他们离去后她就悲伤地坐在外面。这时候她听到有人在背后叫他的名字,因为过度悲伤,所以并没有转身,只是问:“您知道我的先生去哪里了么,如果知道请告诉我”。对方没有回答她,只是继续在叫她的名字。她转过头去,惊呆了,叫了一声:“拉比!”(拉比是犹太人“先生”的意思,现在尊称神职人员依然这么称呼:Rabbi)-- 原来基督复活了。
  • m
    mymcat
    那么这位基督复活的第一见证人“Marry Magdalena”我们认识吗?她是谁?-- 其实你很熟悉她,她就是著名电影《达芬奇密码》的未曾谋面的女主角!

    关于这本电影,我个人认为有好莱坞的一贯“恶搞”风格,美国总统、空军一号从来就是他们的最佳道具。但这些似乎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创意”要求了,现在居然开始拿基督开涮。这个玩笑似乎有点开过头了。

    记得我当时正从罗马梵帝冈回来,一进门放下行李,打开电视,里面香港卫视正在放一个访谈的节目。里面说,原作者丹布朗自己可能也未曾想到,这本小说销售量破了历史记录。但恐怕这个记录现在又要被刷新了,因为昨天,罗马梵帝冈站出来发表声明,号召所有基督教徒不要看、不要传播这本书。等于是给这本书做了个空前巨大的免费广告。。。。。。。后来我从新闻上看到,在一个场合下,记者问汤姆汉克斯,也就是电影中的男主角,你本人是否相信这个事情是真实的?他巧妙地回答说:“恩,对不起,这个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不在场”。当然我相信他在同意接拍这个电影的时候可能就已经想好了怎么说了。

    相信大家还记得,曾经有个叫“拉什迪”英国的人,写了个《撒旦的诗篇》,里面似乎有侮辱依斯兰真主的内容,结果被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宣布“死刑”。结果这个家伙吓死了,东躲xz,居然还真活到了今天!这个事情后来一直成为伊朗和英国外交上的障碍。因此比较起来,我们这位《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还算是很幸运的!

    然而这位未曾谋面的女主角“Marry Magdalena”的故事还远不只这点,她是西方世界“最著名的妓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圣经上这么写的”。但圣经上真的说过她是妓女吗?犹太教最高的信物“约柜”是什么,怎么会丢失了?让古今探险家门费尽心思的“所罗门宝藏”又是什么东西?请看下集--《寻找亚伯拉罕》
  • m
    mymcat
    我们前面提到了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攻陷耶路撒冷,就在这个时期,发生一件犹太教和基督教历史上的大事,也成为了后来历史上的著名悬案之一,那就是犹太教的最高的信物“约柜”遗失。那么什么是犹太人的“约柜”呢?

    按照圣经故事“出埃及记”中,对“约柜”有明确的记载。所用材料是皂荚木、黄金、白银和黄铜,玛瑙石、亚麻、公羊皮和山羊毛,尺寸为长两肘半,宽一肘半(按照现在的计量单位,一肘约为18英寸)。约柜上还有两个金制的小天使(基路伯),点缀在柜顶的施恩座两头。犹太人的神是没有形状的,他们认为约柜上的两只神鸟的翅膀所围成的那个空间就是神所在的地方。

    那么“约柜”里面装的又是什么呢?里面装的就是“出埃及记”中,上帝在西奈山给摩西的那两块刻着戒律的石板。在众多的介绍这段历史的资料和图画当中,你可以看到众人抬着“约柜”吹着羊角号向“应许之地”进发,已经成为了犹太民族历史的象征,耶路撒冷很多旅游纪念品也是描绘这个场面的。
  • m
    mymcat
    我们前面提到了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攻陷耶路撒冷,就在这个时期,发生一件犹太教和基督教历史上的大事,也成为了后来历史上的著名悬案之一,那就是犹太教的最高的信物“约柜”遗失。那么什么是犹太人的“约柜”呢?

    按照圣经故事“出埃及记”中,对“约柜”有明确的记载。所用材料是皂荚木、黄金、白银和黄铜,玛瑙石、亚麻、公羊皮和山羊毛,尺寸为长两肘半,宽一肘半(按照现在的计量单位,一肘约为18英寸)。约柜上还有两个金制的小天使(基路伯),点缀在柜顶的施恩座两头。犹太人的神是没有形状的,他们认为约柜上的两只神鸟的翅膀所围成的那个空间就是神所在的地方。

    那么“约柜”里面装的又是什么呢?里面装的就是“出埃及记”中,上帝在西奈山给摩西的那两块刻着戒律的石板。在众多的介绍这段历史的资料和图画当中,你可以看到众人抬着“约柜”吹着羊角号向“应许之地”进发,已经成为了犹太民族历史的象征,耶路撒冷很多旅游纪念品也是描绘这个场面的。
  • m
    mymcat
    前面我们还提过另一本著名的电影以及它的真实的背景人物,那就是《达芬奇密码》。其主角“抹大拉” Mary Magdalena
    在西方世界是人所共知的妓女,因为说圣经上这么写的。于是这个人物出现在宗教壁画上总是半裸的,罪孽深重的样子。但研究人员找遍了圣经也未发现哪句话说过她是妓女。继而他们觉得产生这种错觉的原因可能是大家把《约翰福音》里的Mary 跟《路加福音》的Mary 混为一谈了,再把这两个人的一些细节加到了Mary Magdalena身上,于是就产生了这个误解。而有据可查的把她归为妓女的是6世纪时教皇Gregory the Great的一次布道,于是大家更确信如此。但事实上,这应该是一个重大的误解。1969年天主教会公开为Mary Magdalena
    正名,但作为一个已经流传了上千年的误解要想纠正它谈何容易。
  • m
    mymcat
    好了,让我们抛开这些故事,跟着我去继续游览耶路撒冷古城吧。前面说过了,圣城中最受瞩目的当属三大圣地:圆顶清真寺、哭墙和圣墓。但我个人的感觉,对于游客来说,似乎哭墙才是真正的耶路撒冷的标志性景色,于是迫不及待地前往这个电视里出现了无数次的地点。刚到那里时,真的是很震惊的感觉,跟电视上一样,那些穿着黑衣的犹太人,带着特别的帽子,在哭墙前面读圣经,而且身体用特有的姿势往前一倾一倾的。这里跟其他地方不同,其他的地方是进寺庙、教堂必须脱帽以示郑重,但这里是你必须带着帽子。如果你没有帽子,进门处的“拉比”会发给你一顶用纸做的小帽子。(拉比是对犹太人神职人员的尊称,我们以后经常会用到,有点类似于我们称呼中国寺院里的“大师”、“主持”的意思吧)

    当时我没带帽子,所以只好带着那个纸做的,但经常掉下来,不得不一边拍照片一边用手扶着,真是很痛苦。特别提醒自己下次来的时候一定要把帽子带来。

    这里是犹太教最神圣地方,他们认为上帝就在墙的里面,倾听你的祈祷。那些大石头间塞着很多纸条,是祈祷的人写了自己的心愿后塞进去的。世界上有很多信件,收信人写“上帝”的,这些信实际上是被寄往了耶路撒冷。这里的邮局专门有个仪式,每隔一定时间把这些信件送往哭墙,塞进石头的缝里,就算是转达给上帝了。前面我说过我在那里拿回来了一个介绍哭墙的册子,里面居然还有个网址,说可以网上发信息给哭墙里的上帝,你有兴趣可以试试看:www.thekotel.org就是进口的地方发的没有帽子的人必须带的纸帽子.JPG(35.84 KB)2008-8-7 13:29
  • m
    mymcat
    这里为什么叫哭墙呢?我们前面提过,这里其实是第二圣殿的外墙残留部分。有传说在圣殿被毁的时候看见四个天使坐在墙上哭泣,于是得名哭墙。还有的说是墙上的缝隙中生长的荆棘,清晨会滴下露水,如同哭泣一般。但后一种解释显然令我比较难接受,这里的空气湿度有这么高么?给我的感觉,耶路撒冷这个地方,也许是“自从大卫王买下下山顶的这块打谷场”,就没下过雨!整个这块地方就是沙漠里一个绿洲。

    但哭墙这个字,却恰恰表达了希伯莱—以色列这个民族3000年来的曲折历史。到了近代,“6日战争”中,以色列伞兵突降雅法门,夺取了东耶路撒冷后,犹太人才真正的又可以在哭墙祈祷了。记得当时有几幅很有名的新闻照片,还是黑白的,在很多当地商店里可以看到。一幅是以色列国防部长在打到哭墙前,来不及摘下头上的钢盔,就写下一张纸条塞进石头缝隙中,上面写着“愿和平降临以色列”。另一幅是一个很小年纪的士兵,感觉还是个孩子,穿着军装,手里拿着钢盔,无限深情地看着哭墙。知道哭墙历史的人都会明白,这里见证了3000年来犹太人兴衰荣辱。以色列国防部长在库墙吹响羊角号.JPG(54.61 KB)2008-8-7 13:31

    这就是我说的那幅六日战争中以色列打下哭墙后的新闻照片.JPG(82.43 KB)2008-8-7 13:31
  • m
    mymcat
    第一次到哭墙下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居然这里有很多士兵背着冲锋枪在祈祷。这个跟其他教派的圣地是截然不同的,士兵肩膀上的枪和手上的圣经以及当时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一次来过后我有经验了,看清楚了这里的方位,早上这里正好处于阴影当中,而傍晚正好处于夕阳的照耀下,觉得应该是个可以拍出好照片的地方。于是决定下午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再来。顺便说一句,这里的三大圣迹均不收门票。但在哭墙这里有的时候会有那些“黑衣人”请你捐款支持他们的组织,他们英语说得不错,我捐了2次。按照中国人习惯的逻辑,也许会问你怎么知道你捐的钱没有进他们自己的腰包?我觉得如果在这个地方当着上帝的面这些宗教的狂热支持者还在做这种事情的话,那真的是离世界末日不远了。

    慢慢地,我看没人管我,胆子也大起来了。原来只是远远地用长焦距镜头拍,现在也敢到哭墙边上去拍了。我挂着两个相机,其中一个是EOS5D加手柄加70-200的镜头,所以在当时显得特别显眼,总是觉得有很多人在看着我。大家总是觉得我们在外面用这些大炮很神气,但殊不知我们的痛苦。这些器材在外面太惹人注目,别人对你都有戒心,你反而不容易拍到自然的照片。另外这个东西体积和重量都大,机动性能严重受阻。最头疼的是这种大炮的操作比较困难,需要比较高的快门速度,在暗的地方就比较难用。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它的景深非常浅,稍微不注意焦点就没对到主体上。比如我们经常发现有不错的照片,但拿回去在电脑上放大一看,焦点落在了对方的围巾上而非眼睛上,这个就非常遗憾了,但这种镜头确实景深只有1、2厘米,因此一点失误也不允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