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出埃及记,聆听摩西十戒》

  • 玄竹
    LZ真是很勤劳
    这个钟点还在发帖
    我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
    此次旅行花费几何??
    谢谢~

    臭臭代答:看帖不仔细,2万多RMB

    [本帖最后由 臭臭 于 2008-8-18 00:03 编辑]
  • m
    mymcat
    实际上这块石头是整个耶路撒冷老城的裸露的岩石的最高点,但因为三大宗教对其赋予了无比神圣的含义,因此变成为了各派争夺的焦点。但根据犹太的教义,在“审判日”来临之前,犹太人不得踏足这块土地,在通往圣殿山的路上我看到了墙上的牌子,确实是这么写的。所以到这里旅游,如果有导游的话,会有两个人,一个是犹太人,一个是伊斯兰人相互负责对方不可以去的地方。

    到了近代,在“六日战争”中,以色列夺回了这块圣地,但随后为了和平,又把它还给了伊斯兰人。而伊斯兰人则从不承认这里曾经存在过犹太“第一圣殿”,在他们看来这段历史是犹太人杜撰出来的。历史学家门说,其实要想知道圣殿山上是否存在过“第一圣殿”,只要做一下考古挖掘就可以了。但在现在的政治气候下,做这种事情是无法想象的,其发掘结果无论证明存在或者未曾存在过“第一圣殿”,其结果都是不可收拾的。

    其实这个地方就在“哭墙”的头顶上,我曾经天真地认为也许可以从上面往下拍哭墙呢。结果到了上面很远的地方就有守卫拦住游客,不允许靠近哭墙。也许是怕不慎谁碰掉了块石头下去,砸到犹太人,他们会认为是伊斯兰人干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确实在气氛紧张的时候有过伊斯兰人从上面往下扔石头砸哭墙前祈祷的犹太人的事情,犹太人则威胁要上山杀进清真寺)这就是我说的在通往圣殿山的路上写着以色列人禁止上去的牌子.JPG(73.34 KB)2008-8-7 13:35
  • m
    mymcat
    对于我们来说,这些远在地球另一面的宗教冲突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我想我们这里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为一段历史的真实见证人,那就是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纽约的事情。我记得在哪里看见过介绍说,《美国国家地理》从来都是6个月前就已经确定了杂志的内容的,除了其中的一期,就是2001年9月号,因为当时发生了911事件。于是原先定好的题材被撤掉,编辑们夜以继日地在一个多星期里做出了这一期杂志,其主题是“寻找亚伯拉罕”。作者顺着圣经故事上的脚步,重新到访了约旦、伊拉克、以色列、埃及西奈等地,其中心是给大家讲述三大宗教的起源问题。我早就知道有这么著名的一期,但一直没有机会拜读。这次为了写游记,特地在网上发起询问谁手里有这一期的杂志。我最后拿到的是中文版,但不知道为什么是第12期。其实这个文章说得很清楚,这些所谓的死敌们,是一个祖先。而且现代人类学的DNA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BBC的片子中认为,也许就是因为信仰不同,导致了各自兄弟分开居住,最后变得连语言也不通了。亚伯拉罕世系表.jpg(110.55 KB)2008-8-7 13:37

    就是这一期杂志.jpg(124.27 KB)2008-8-7 13:37

    寻找亚伯拉罕.jpg(56.29 KB)2008-8-7 13:37
  • m
    mymcat
    从这里可以看得很清楚对面的橄榄山。大家可以仔细看照片,其实上面全部是犹太人的墓地。这是里是犹太人死后最向往的地方,甚至国外的犹太人死后也要想办法葬在这里,因为根据传说,到了世界末日的那一天,摩西将站在橄榄山上打开金门,到那时,所有死去的灵魂都将复活。届时将会有一道彩虹从圣殿升起,生前行善的人将从彩虹走向天堂,而下面的基德龙谷地将裂开,做过恶的人会跌入地狱。欧洲教堂里很多画都是表现这个题材的,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罗马梵帝冈西斯庭小庭(Cappella Sistina)的那幅著名的“末日审判”了。它是著名艺术家米开朗基罗最著名的杰作之一。当年为了画这幅画,他甚至与教皇意见分歧,把笔一扔,回佛罗伦萨老家去了。教皇实在没办法,还是把他请回来画。由于他一生长时间都在教堂顶上躺在架子上倒着向上画,因此到了晚年脊椎严重变形,视力也非常糟糕,要看的东西的话,必须放在头顶上倒过来看才能看清楚。而且每天颜料都滴到衣服上,干了之后衣服也脱不下来了,只好请别人用镰刀帮着剖开。

    [ 本帖最后由 悍猫 于 2008-8-16 21:53 编辑 ]附件就是这幅著名的末日审判.jpg(151.81 KB) 2008-8-16 13:20

    我们就来看一段关于这幅画的故事:(资料来源:乐途网)

    西斯廷教堂本来只是罗马教皇的一个私用经堂。其教堂内的天顶画,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的绘画艺术丰碑,它与同一教堂的壁画《最后的审判》并立为米开朗基罗一生最有代表性的两大巨制。西斯廷教堂因为米开朗基罗创造了《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而名扬天下。这两幅壁画工程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鼎盛期最伟大的艺术贡献。

    关于米开朗基罗创作西斯庭教堂壁画,有着一段辛酸的历史过程,这里介绍一下它的梗概。1503年,教皇朱理二世取得圣彼得王位后,便想把整个意大利归在他的教权统治下。他要改建梵蒂冈,兴修圣彼得大教堂,装饰豪华的罗马宫廷,便请来了建筑家布拉曼特。5年后,教皇为纪念其叔父西克斯特四世,请布拉曼特重建西斯庭小教堂,尔后又把米开朗基罗召来罗马,让他停下正在进行的陵墓雕塑工程,要他涂掉教堂内的旧壁画,为其重绘天顶上的壁画。米开朗基罗没有办法只好接受(据瓦萨里说,布拉曼特与米开朗基罗存有芥蒂,因妒嫉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任务,布拉曼特乃说服教皇,使其就范,迫使他放弃雕塑)。米开朗基罗建议让布拉曼特帮助制作绘画脚手架。布拉曼特设计了一个悬挂式吊架,在屋顶上凿了好些窟窿。米开朗基罗气愤地问他画到有窟窿处如何办,后者无言答对。米开朗基罗就禀告教皇,撤掉他的吊架,并羞辱了这位建筑家,要求另请帮手。天顶全部画稿完成后,他决定让助手来完成一部分绘制任务。但这些助手一开始就令米开朗基罗不满,于是再度抹掉已画上的部分,由他独自一人来完成全部天顶画。在这间短廊式的500多平方米的天顶上,画家要完成全部壁画加上装饰,时间长达4年5个月(自1508年5月至1512年10月底),除了配制颜料的助手外,没有第二个人上去帮助他,其绘画工程之浩大和艰巨性甚难想象。当他走下脚手架时,眼睛已经毁坏。事后,他连读信也要把信纸放到头顶上去。那时,米开朗基罗不过37岁,可是那长期高仰脖子的艰苦作业,使他的脸容变得憔悴不堪,已俨然一个多病的老人了。
    创造亚当.jpg(38.1 KB) 2008-8-16 13:21

    西斯廷圣母.jpg(66.08 KB) 2008-8-16 13:21

    顶棚.jpg(53.36 KB) 2008-8-16 13:21

    西斯廷小庭内景.jpg.jpg(96.55 KB) 2008-8-16 13:21
  • m
    mymcat
    前面我不只一次提到了,去欧洲就是看教堂,而这些艺术品大多是宗教题材的。如果对他们的宗教没有最基本的了解的话,将是非常遗憾的。

    在本次游记中为什么我几次提到这个梵帝冈呢?如果说耶路撒冷代表着宗教的历史的话,那么梵帝冈就代表着宗教的现在。这并不是一个罗马的景点,而是一个面积仅仅为0.44平方公里的主权国家,其“总统”就是教皇本人。但有一个问题请大家当心,目前中国和这个国家尚无外交关系,原因是它承认台湾的,但据说目前已经在紧锣密鼓地与中国讨论建交事宜。听说已故教皇保罗二世曾经说过,中国拥有世界上1/4的人口,如果我仅仅因为台湾问题而不肯让步的话,我将失去世界1/4人口的教徒,鉴于这点,我愿意作出让步。前段时间中国交响乐团访问了梵帝冈,演奏曲目是莫扎特的《安魂曲》,这是我在一个商店的电视里看到的。附件DSCN4520.JPG(160.08 KB)2008-8-16 13:22

    从顶上向下拍摄.JPG(86.35 KB)2008-8-16 13:22

    广场.jpg(58.81 KB)2008-8-16 13:22

    广场的侧面.jpg(53.11 KB)2008-8-16 13:22

    纪念碑.jpg(32.86 KB)2008-8-16 13:22

    全景.jpg(57.29 KB)2008-8-16 13:22

    这就是圣彼得手里握着天堂的钥匙.jpg(74.54 KB)2008-8-16 13:22
  • m
    mymcat
    好了,我们的问题出来了,这位著名的暴君“尼禄”我们认识吗?我来告诉你,我们认识,而且几乎天天与之打交道。请看一下你电脑的桌面上,是不是有个著名的刻录软件叫“NERO”?你再仔细看看,这个软件的图标是什么?是不是燃烧的罗马斗兽场?它是干什么用的?是不是用来“烧碟”的?。。。。。。。。

    现在你明白了吧,这个软件的名字NERO就是著名的暴君尼禄,而其含义正是当年发生在罗马的那场大火,取其意为“烧”!

    是不是很震惊?原来这些著名的历史人物的就在我们的电脑桌面上,但我们却不知道其含义?这就是我前面说过的,如果不知道圣经故事,不了解宗教历史的话,很多在西方人看来已经明摆着告诉你答案的东西,你却看不懂。
  • m
    mymcat
    好了,让我们回到现在的罗马。在梵帝冈的正门口有个雕塑,是基督将天堂和地狱大门的钥匙交到圣彼得手中。而梵帝冈的国徽正是两把交叉的钥匙,就是这个含义。下次到罗马旅游千万不要忘记去看看这些我提到过的东西。这里顺便我发一组当年在那里拍摄的照片。

    让我们把思绪扯回到耶路撒冷,第二天一早,我又去了哭墙拍摄,这是我第三次去哭墙了。本以为也许没什么东西可拍了,但让我非常吃惊的是,那里在办一个仪式,大概意思就是儿童的成年礼吧。父亲带着儿子,还有那里的拉比,从哭墙边上的柜子里把圣经轴卷拿出来,到哭墙前打开,阅读。拉比则帮他做个仪式什么的,完了再把这个卷轴放回去。女性因为不能进入这个区域,就趴在隔壁女宾祈祷区的隔墙上。仪式结束的时候还向这边扔了很多糖果,非常热闹。我在门口的地方看到,专门有预约在这里做这个仪式,是免费的。他们举在手里的那个东西里面其实是羊皮上写的圣经。古时候没有印刷术,是专门有人抄写的。还有人专门校对,一个字也不可以错的。根据传统,圣经用希伯莱文写出来总共是多少多少个字,一个也不许多,一个也不许少。而且关于这个数字,大家认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数字,有很多不能解释的东西在里面。



    [本帖最后由 mymcat 于 2008-8-17 23:28 编辑]
  • m
    mymcat
    拍完他们的成年仪式后,我去车站买了从耶路撒冷回ELITE边境的车票,也体会了一下老城之外的景色,感觉其实跟普通的城市就没有太大区别了。回来后则去了锡安门外的最后一个计划之中必须去的地方。前面我们提到了很多电影,《埃及艳后》、《夺宝奇兵》、《尼罗河上的惨案》、《恺撒大帝》、《埃及王子》、《十戒》等,现在我们将迎来我们这次的最后一本电影,那就是世界著名犹太人导演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
    那个放着很多小石头的墓就是辛德勒的墓.JPG(54.3 KB)2008-8-16 13:28
  • m
    mymcat
    我要去的这个地方就是“辛德勒墓”,其实就是一个犹太人墓地里一个很普通的墓,但上面大家放满了石头,以示尊重。让我很惊讶的是他居然一直活到1974年10月9日!那里的导游对我说,在片子里没有提到这个,但他遗嘱里写的,要葬在耶路撒冷,永远和犹太人在一起。

    好了,在耶路撒冷停留的时间只剩下最后一个半天了。原来的计划则是去对面的橄榄山上拍摄犹太人墓地和耶路撒冷老城的全景,但我实在是很懒得去折腾了,犹豫之中又向哭墙那里走去,但那里景象再次令我大吃一惊。
  • m
    mymcat
    穿插其中,我又去哭墙下面拍了一些人祈祷的照片。这是我第四次进这里拍摄了,估计这里的拉比们全认识我了,这个家伙每天长枪短炮的在里面乱窜。当我趴在女宾隔墙上对着那边拍摄的时候,一个黑衣拉比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示意我不要这样做,我也就立即收手了。然后走到一个躲太阳的地方坐着。这时候有一个人一手拿着一个椅子,一手拿着圣经,也向我这边的阴凉地方走来,看样子是想找个凉快的地方读圣经。我本能地举起相机拍摄拍了两张照片。但没想到他径直地走到我面前,很严肃问我,你刚才是不是拍了我的照片?我看这样子还是老实点好,就承认了。他说他不喜欢被别人拍摄,我说好吧,那我删掉。就装着样子在相机上摆弄了一镇子。他接着问:你确实删除了吗?我回答说:“是的”,他就走掉了。当然我没有真的删除掉,否则大家也看不到这个照片了。

    过了一会,我又拍了一些其他东西,想离开这里的时候,正好碰上这位仁兄念完了圣经,拿着椅子往回走,正好又是跟我面对面。因为刚才有那么个折冲,因此也算是认识了,我主动对他点了点头,他居然又走过来对我说:“神是不允许你这样拍摄的,你知道吗?”我赶紧糊弄说,我见别人这么拍的,所以也跟他们一样拍摄。他接着说:“别人都在干的事情未必就是正确的事情”,然后指着手里的圣经对我说:“你有机会应该看看这个,对你是有好处的”。我赶紧点头称是。

    前面有网友问过我,这些人像照片拍摄的时候是否经过被摄者的同意。当然这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你要想拍摄到比较好的照片,就要在一些敏感区域里敢于举起相机。当然这个也会给你自己带来麻烦甚至是危险。因此摄影记者拍摄的照片我们确实很佩服,但很多是他们冒着危险拍摄到的。当然这个跟尊重被拍摄人会有一定冲突,相信各自都会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要冒犯别人的风俗习惯,又能拍摄到优秀的照片。就是这位仁兄.JPG(84.61 KB)2008-8-16 13:30

    这是我第四次进入哭墙,也是最后一次了,因为明天一早我将告别圣城,也将结束我对圣地的访问。在这段短如一瞬间的7天里,零距离地接触了这个世界宗教的中心,同时也是冲突的中心。也许是幸运吧,并没有看到大家想象中的耶路撒冷“子弹、催泪弹、石块满天飞”的情景,但也确实感受到了片子中那句“大家和平相处—仅仅是有时而已”。我相信,至少在我到的这几天内,应该就是属于那个“有时”的。

    在圣乔治修道院前碰到的那个光明日报的记者给我的email中,真的跟书上说的一样,他也提到了“到过耶路撒冷的人,都会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在文章中我看到,耶路撒冷的小学生已经很习惯了,明天他们的某个同学又不来上学了,因为死于昨天的爆炸了。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而家长和老师们则要求小学生们坐汽车要把腿盘起来坐在座位上—因为在以往的汽车炸弹爆炸中,很多孩子失去的是双腿
  • m
    mymcat
    很遗憾的是没有能去伯利恒看看基督降生的地方,还有隔离墙—这个对立与冲突的标志。表面上这里很平静,就如同我所居住的城市一样,但我知道,这种和平景象在这里恰如哭墙的缝隙里所生长的荆棘一样,艰难地维持着。而在哭墙上方盘旋的和平鸽只能非常苦难地站在石头的缝隙中。无论如何,你了解耶路撒冷越多,就会越加觉得每一分钟的和平是如此珍贵。无数的犹太人,无数的基督徒,无数的穆斯林,为了和平献出了生命。我没有更华丽的语言来表达这种感受,还是觉得一篇文章《耶路撒冷—众神仙的棋局》的提头非常符合我此时的心情,那就是“几千年来,作为三大教共同的圣城,耶路撒冷不曾享受过片刻的安宁。尽管它的名字就是‘和平之城’,尽管这里的人们早已厌倦了战争。。。。。。或许耶路撒冷就是一盘棋局,众神在次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较量;而城中的居民就象一枚枚棋子,慷慨就义只为了不灭的信仰。。。。。。”IMG_3681.JPG(68.87 KB)2008-8-16 13:32
  • m
    mymcat
    终于转完了。我也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
    这是一次超过8小时的转贴工程,耗费了整个双休日。我觉得很值得,把这么一篇完美巨作推荐给大家。我们见过更美的照片,见过更细致的路书,也见过叙述更详尽的人文历史,但是我们确实很少能碰到这么一篇集中了所有旅途精粹的游记。让我们得以跟随作者悍猫完整的走完这一旅程,深深去体会一路的风情。
    谢谢悍猫!
  • m
    mymcat

    后记的后记—相对的时间,无限的世界


    “你为什么想起来要以这种方式旅行?”
    无论是朋友聚会,或者是接受电台的方谈,还是录制电视节目,在我去之前,必须想好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因为这一定是大家的第一个问题,而且是必须回答的。无奈之中必须找个合适的词语表达出来,以便在场面上能够说得过去,于是什么“挑战自我”、“环保”、“支持奥运”等看似风光的说辞变一个个地被炮制出来,但真的如此吗?

    我认为真正原因也许可以用一句法律上的术语来表达,就说“包含但不限于”上述目的。

    每当有人问我,你用的是什么相机,我回答后最总会加上一句:“好相机对产生好照片是有帮助的,但不是决定性的”,因为我知道,如果有人问:让你重走这个线路,但给这次给你更好的相机,你能保证拍出更好的照片吗?我的答案几乎可以说是:“也就这样了,你不能指望有实质性的突破”。

    同样道理,如果有人问我,如果这次你不是骑车去,而是开车去的,能否写出更有分量的游记呢?我的回答依然是:“恐怕也就这样了”。(甚至还不如这个)

    由此可见,也许我们可以说,是否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并不是旅程的决定性因素,也许在这之后隐藏着我们真实的目的。

    最一开始我想出“自行车环球”这个方案来的时候,也和所有人一样,想拉一条直线,比如从北京—蒙古—莫斯科—芬兰—巴黎这样的路线横跨欧亚大陆,为此我还跑过北京的蒙古大使馆和哈萨克斯坦大使馆。但随之被我否定了,因为蒙古境内是茫茫荒原,非四轮驱动的车都过不去,自行车去了需要连续野外扎营,而那边的野生动物也不是我们能预料的,而且还要面对一系列的签证麻烦。后来又研究过走南线,也就是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但遇到的困难也不少,中途部分国家连旅游签证这个项目也没有。

    于是我开始问自己了,你到底要去干什么?以至于后来我在网站上收到一条信息,一个网友对我说,他报名参加了从巴黎骑自行车到北京的那个活动,明天是最后截止日,但心里还在打鼓,到底要不要去,所以想问问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我回答他:“在茫茫中亚荒野上冒着被狼吃掉的危险骑行几千公里这样的事情意义何在,恐怕只有您本人能回答”。

    于是我渐渐转变了看法,觉得与其费那么大力气去搞那些冷门的签证,最后却没有什么太大收获,还不如设计一些更有意义的线路,自己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回来也可以讲给大家听。因此一个计划出炉了,那就是“从耶路撒冷到梵帝冈”,了解这两个地方的人一听就知道,其实是一个跟宗教有关的题材,也就是基督教的起源到昌盛的过程。中途要经过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叙利亚、土耳其、希腊最终到达意大利罗马。路途也是和当年基督教传播的路径是一致的。当然我已经再三说过,我并不信教,仅仅是把它当作一种文化来研究对待的。

    但后来,在拉萨碰到的以色列人提醒我,从埃及的卢克索出发到耶路撒冷,你可以把整个欧洲的历史全扯出来。由于这个行程的签证更加简便,于是最终我选择了这个路线。事实也正如那个以色列人说的,确实等于在研究整个欧洲的历史,这也就是为什么本次游记非常难写,跨度超大的原因了。
  • m
    mymcat
    有的时候觉得自己其实在模仿DISCOVERY探索频道的某些节目,更多的时候是觉得自己简直是疯了。这个“疯”绝对不是指骑自行车,而是指想用一辆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来串起整个欧洲历史和宗教历史。我知道DISCOVERY频道那些片子,他们不是由一位专家做出来的,而是由多位专家合作提供素材的。比如埃及的片子,出场的专家先后有考古学的、气象学的、地质的、历史的等等。

    与他们相比我深知自己的渺小,但这并不能改变我的决心。因此我觉得从这点上来讲,我疯狂的程度比“骑车游世界”这个疯狂程度和难度也要大得多。我用了半年时间来搜集埃及的资料,能找到的基本上都看过了。耶路撒冷的则知道的少一些,一是时间缘故,二是它的历史与宗教纠缠在一起,极具复杂性,三是可利用的资料比埃及少得多。有人也许会惊叹,你去之前做了这么细致的功课,一定对你的旅行有很大帮助吧。但我想跟大家说的实话就是,即便我没有看任何参考资料就写完了整个埃及部分的游记,但当我站在那些庙宇前的时候,发现自己能看懂的东西依然是零。最多也就是知道了一星半点的淡淡的背景知识而已。

    虽然一直提醒自己不要把游记写成历史书,但动起笔来就没那么容易刹得住车了,这些故事均是筛了又筛,选了又选的“不能不说的故事”。为了读者阅读方便,不要搞混了,我把埃及几百个故事仅仅集中在了一家人的身上:法老阿肯那顿,皇后那芙提提,儿子图坦卡蒙。而对历史上的其他著名法老均一笔带过,我无法知道最终的效果,但希望大家看懂了他们的故事。

    而值得欣慰也让我感觉意外的是,在这篇游记尚未完成的时候,骑行网上的点击量已经突破了8万,浏览量位列第6。这说明还是有很多的读者关注着这个话题。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些看似只有学者们有兴趣的话题,只要你找到合适的角度,仍能引起大众的兴趣,而这也许正是《百家讲坛》一类的节目成功的原因吧。

    直到今日,每到书店,只要看见有埃及题材的书或者片子,总要拿起来端详半天,如果有价值就买回来仔细观看,觉得别人看不懂是情由可缘的,但自己在这个话题上理应当比别人懂得更多。但就是这样,依然不可能,因为有关埃及的书和资料实在太多太多了,根本来不及看。

    回到最开始的话题上,真正吸引我去这么做的恐怕并不是“挑战自我”一类的搪塞人的话题,其最终的原因恐怕还是我在电台里说的那句廖佳的话:“用相对有限的时间,体验相对无限的世界”。
    -----------------------------------------------------------------------------------------------------------------------------------------------------------------------------------------
  • h
    happyandy
    真的非常羡慕楼主,我很想像楼主这样走一趟,计划了很多年了,不知道这辈子还能不能搞得成
  • r
    robinwq
    终于我也看完了,从昨晚第一次看到一直熬了个通宵,今天又是追着连载。上网近十年来还从来没有这样的经历。除了本身我对历史、宗教比较感兴趣之外,对作者的勇气也是十分的敬佩。
    希望有生之年,我也有机会能自己到外面的世界走走,而不是4年前的那次走马观花的欧洲之旅,虽然比参加什么旅游团还是要好多了。
    btw,Baraka快下完了,空间不够,只好下2.9G的版本。
  • k
    kidmax
    突然发现悍猫在我qq上....
  • l
    longwayhome
    神带领以色列人逃离希腊,以色列人却供奉金牛触怒了神。神要毁灭以色列。摩西代表人民与神争论,最终避免以色列人的灭绝,神般的逻辑在讨论终结时为人所知,西方文明从此诞生。
  • s
    seraph256
    一直对埃及金字塔的建造时间感觉比较疑惑。
    谁有具体的尺寸,材料尺寸,来推导一下。

    我觉得这个应该是从下往上,边建造,边放置内部的东西,例如石棺什么的。
    不然,作何解释呐?
  • P
    Platism
    不少金字塔是法老在世的时候就建好的吧?法老还没死,石棺就给放进去,不太可能
  • 木风
    好长,收藏,慢慢看!
  • x
    xmonkey
    好棒的游记,看了3天才看完。顶起来
  • 真治
    看完鸟......很多东西看不懂,逻辑上也没弄明白......人名太长了事件也记不住
  • 悍猫
    大家好,我来了。

    这件事情是旧约时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按照我接触的资料,如果按照科学考证上来说,证明是事实的,或者证明不可能是事实的,各占50%。主要质疑点在于:

    1、“西奈旷野流浪40年”,60万人居然没有留下任何遗迹;
    2、埃及相对应的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
    3、在现代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区没有发现任何他们从埃及带回来的建筑方法,比如泥砖造房子;

    但支持这个观点的论据有:

    1、圣经中使用了大量埃及特有的字,比如芦苇等,这些东西在耶路撒冷是没有的;
    2、圣经中说摩西的工作是做泥砖的,而且说的很清楚泥里面要加草,这个跟事实是完全吻合的;
    3、考古确实发现了在圣经所提到的地方有PITHOM 和 STORAGE CITY 这些地方;
    4、在上述这些地方出土的墓穴发现有迦南(也就是现代巴勒斯坦)风格的陪葬品和雕塑;
    5、在现代以色列和埃及的边界上,发现了刻有“十戒”样子的岩画。

    但问题是,在宗教界,并不是以科学研究的结果作为依据的,当然人类的研究水平确实也很有限。
    因此,这个问题的争论还要继续下去。
  • 悍猫
    对这个题材有兴趣的话,可以在网上搜索国家地理频道和DISCOVERY的相关题材的片子,DISCOVERY有本片子就是讲这个的,名字叫“WHO IS MOSES”
  • g
    giacia
    悍猫 同学 漫游记

    还有第一季 中南半岛07年上半年 第二季 南亚次大陆 07年下半年 第三季就是本帖 第四季 是亚平宁半岛

    对了 还有序章 从人间天堂 到 山水甲天下 05年

    记得以前说 要 骑行到 俾而根 进程很快 啊 还有不到三分之一的路程了
  • 7
    7-eleven
    贴子里有提过,到底他们是跨红海出埃及还是跨reed sea出埃及现在还搞不清楚.这么多年来bible的编撰,再加上不断的史料遗失,所以我同意LS悍猫的观点.
    同时也谢谢悍猫的精彩照片和游记.

    让我想不到的事居然其中的很多相关人和事我居然知道,而我是没看过bible的.
  • 凤凰涅磐
    向往这个地方,不过原因和你的不同。

    红海。。。世界级的潜点啊,明年,计划中
  • m
    mymcat
    汗,真的跟来了................
  • P
    Platism
    自行车是一种很好的交通工具不过老猫骑了这么远,咋一点也没黑,也没瘦?
  • P
    Platism
    前天在迪卡侬发现置备一套潜水装备不是很花钱

    但每次飞机托运很麻烦啊,要单独一个包,在旅游点之间拖来拖去的也很累
  • A
    Anderson
    埃及那个通常是翻译成底比斯,是古埃及的首都
  • A
    Anderson
    埃及遍地都是几千年的文物,人家都不当会事
    图坦卡蒙
    哈里发清真寺
  • 安娜卡特琳娜
    打个记号慢慢看
  • 闲得蛋疼
    打记号,精彩的,很!
    用有限去体验无限!计划中了!
  • 凉拌黄瓜
    再一次留名
    很震撼的帖子
  • 凤凰涅磐
    迪卡侬的那些,最多是浮潜的装备。面镜,呼吸管,脚蹼(而且是浮潜脚蹼)之类的。

    潜水的重装备那儿是没有的,好比呼吸器,BC这些。

    一个潜水箱很贵的。
  • F
    FlyingDragon
    太棒了。

    五个洲我已经去了四个,当然没这么精彩,就是普通旅行。下一个当然的是埃及和以色列了。

    本文保存作为旅游指南。
  • o
    oopp00
    我是没这体力了,哎,有点钱也去看看就好
  • X
    XBlueblood
    开心的朝圣之游
  • j
    janus
    问个小问题:
    那个小纸帽子,总是往下掉,那正规的帽子呢?是用什么方法固定在头上的?

    有些人的额头上戴有一个方型的黑色东西,是什么?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