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施一公:诺奖级成果研究的是啥?

  • m
    mikey22funky
    克服老年痴呆?人类年龄再增长?
  • s
    subelf
    平均寿命增长不了多少,但是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会得到提高
    不少人都觉得,如果自己到了能拿退休金的时候却开始老年痴呆,还不如死了算了
  • p
    paldos
    希望是真的
  • w
    woobo
    赞!!希望在艾滋病的方面有所突破!!
  • j
    jolinyuan
    人造人发展即将进入新时代
  • 风回浪卷
    才48岁,感觉有机会拿诺奖
  • 立方猫
    学校的大神 风一样的男子
  • 无心星矢
    屌屌的,这要是拿不到诺奖,以后就把诺奖当歪果仁的游戏好了
  • 瓜僧
    “我此前以通讯作者身份在《科学》、《自然》和《细胞》上发表的文章总共接近50篇”
    牛人啊,才48岁,就能在最最最最顶级的期刊上发表了接近50篇。我等只能膜拜了。如果这状态能保持,再带一批学生出来,那地位可媲美雷达领域的王小谟,核弹领域的邓稼先,火箭领域的钱学森了。
    不过这项研究成果,如果能拿到诺奖,估计也得等个10年8年的。毕竟这几年诺奖基本都是颁给10年前的科技成果。大家还得有耐性才行。
  • t
    tia13
    每天工作16小时,除去吃饭等时间,睡觉时间寥寥无几,保重身体啊,别自己先弄出老年痴呆
  • g
    gsandlc
    没机会的,这个成果不算什么的
  • j
    java160
    2333333333,到哪都被刷屏,他们实验室离我们实验室就半栋楼的距离,但是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人家愁的是怎么获诺奖,我们愁怎么才能毕业。
  • j
    java160
    外行请自重,不懂请去充电,不算什么不是你说不算就不算的
  • 杨威利_元帅
    这哥前两年不是喷院士评选黑幕吗,我以为他早走人了
  • j
    java160
    OUT了吧,你可以去翻一翻前面几届的诺贝尔医学奖,看一看研究的内容是不是十年前的内容。或者说哪个学科都不可能办法给陈旧的创新,哪颁奖还有什么意义
  • j
    java160
    每天带着博士博后跑步好么?
  • 立方猫
    哈哈 是么 那我的比喻很贴切啊
  • j
    java160
    不好意思他叫施一公,不叫小保方晴子
  • j
    java160
    放心吧,这成果转化成医学估计还有几十年
  • j
    java160
    依稀记得他当时还打破过清华的竞走记录。。。真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 c
    cscw6
    泼点冷水。
    剪接体是剪接RNA前体的复合物。剪完了就成了mRNA
    这个结构早就进入了分子生物学的教材。。
    当然,分辨率不如施一公的细就是了。
  • 立方猫
    牛人。。。
  • j
    java160
    那么请问剪切机制是怎么样的?信号通路的调控是怎么完成的?复合物的组装是什么过程?如果真的如你说的那样一切都清晰明了,那么也不会有那么多老板看到这篇Science背靠背的文章之后长叹一句:以后我们换方向做吧。
    还是那句话,要泼冷水,请看完别人的文献再泼,做学问不要一知半解。
  • w
    waterboy
    我觉得也很难,他是做结构的,比较容易出文章。同样的是做neurosciences,也容易发CNS的文章。但是同样重要的immunology就很难发。

    知乎上有人评论他用的是别人的方法(冷冻电镜),别人的蛋白,像流水线一样的做东西。成果很丰富,但是较之诺奖的原创性和系统性的要求是有差距的。
  • f
    fifafox
    然后他们拿猩猩做实验,然后猩猩变聪明了,然后就猩球崛起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 c
    catabao
    这句话赞
    另外关于这个工作,不做评价,因为原文我看了,看不懂
  • x
    xiaokeex
    本来还不知道小保方晴子的事的,刚刚去百度了一下,好像高中课本里关于干细胞可人造的iPS细胞的例子就是他们的成功,难道iPS细胞现在还是无法人造?
  • j
    java160
    我觉得学问做到这个地步,奖不奖都不会那么care了吧,成果放在那里,后人自会评定。
  • j
    java160
    前段时间他参加一个活动的时候跟我们开玩笑,说他爱打牌,然后9点多的时候就去打牌,很投入,达到11点,也劝我们不要因为科研放弃了自己的爱好。
    ——————————
    但是,你不知道,就在他说的那一天我11点半碰到他了,假设他说的是真的,那么那个时候他就应该是打完牌往实验室走吧。。。
  • j
    java160
    现在做结构,两大主流,冷冻电镜和X-ray晶体衍射,一个代表了结构的未来,一个代表了传统结构的解析。你说的对,做结构的是比较容易出文章,那也是由于结构的周期是相对来说比较短的,做结构的也可以发十分的PNAS,也可以发四五十分的CNS。
    看待问题的角度以及创新性当然是一篇paper的精髓,如果只是看工作量,我想以后文章就只要拼比工作量就成了。。。
    至于得不得奖。。。还是那句话,我想,他应该不会care
  • 混混兔
    是不是那位日本多能细胞研究造假的某美女?(美是相对,科技工作者中的女性本来就少)
  • j
    java160
    诡辩一下,请问一个药物小分子从实验室发现到最终成药的周期是多长呢?
    如果真的从发现——评奖这一周期来说的话,那我也无话可说。
  • g
    gammi
    这是完美结局啊
  • j
    jackasia
    n诺贝尔奖这种老外的游戏算了吧,奥巴马这个战争贩子都能拿和平奖,我就呵呵了
  • s
    smart_abell
    题外话,有的时候做出一个东西需要另一东西表示认可,奖就有这作用,但一味抱着拿奖的心态就不纯粹了
  • 混混兔
    也不是这么说,其实就是文学与和平奖有点操蛋外,理工类的奖还是具备有水准的
  • 天一凡
    高端人士,研究黑科技!
  • 瓜僧
    你也知道你是在诡辩。诺奖本来就多是颁发给基础研究,和最终成药有何关系?要说最终成药,青蒿素只能拿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但拿不到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更拿不到诺奖。
    2005年诺奖,是1984年的研究成果:“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青霉素、四环素、甲硝锉这些现在常见的三/四联疗法用药,却是在1984年以前就已发明。
    2008年诺奖,是1983年的研究成果:“发现艾滋病病毒”,但现在有能治愈HIV的药物了?
    1901年诺奖,是“对血清疗法的研究“,奖励的是”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而不是开发出什么最终成药。
    讨论诺奖的颁奖周期,不说科研成果(基础医学研究)→颁奖的时间,却去纠结临床医学→颁奖的时间,这不是在搞笑么?
  • k
    kshi486
    又是只有ppt?
  • c
    cscw6
    剪切机制早就有了。转酯反应。分两步。
    我没说一切都清晰了。
    但是RNA-splicing并非完全没有研究。
    U1~U6 6个RNP已经确认了吧?
    还有些别的因子。什么BBP,U2AF。
  • w
    wzdzdl
    首先,我要申明一下,我绝对是没有半点恶意的回复这个帖子:
    我看你之前跟别人说的意思,是讲一定年份内,我暂且认定是近十年的诺奖医学方面得主,所研究的成果,并非是很多年前就发现,经过一段时间验证后,才获得认可,颁奖的。
    31楼的仁兄,医学方面只举了14年的例子啊,不能代表所有的情况吧,我还等着你举其他年份的获奖情况来反驳呢。涨点知识。
  • j
    java160
    不好意思,参与剪接反映(真核生物)只需要U1,U2,U4,U5,U6这五个snRNP
    剪接机制你我都懂,转脂反应,套马索结构云云
    但是,纸上谈兵总是不好的,纸上得来终觉浅,反而你觉得这就是这么浅,不知道你是不是学生物的学生。
    你应该知道,pre-mRNA到mRNA这一个过程涉及到的东西远不是剪接反应那么简单,转录过程与剪接过程是暂时偶联的,剪接过程牵扯到多个复杂的RNA-Protein复合物,并且在U1 snRNA与前端位点结合、U2AF蛋白识别末端剪切位点,之后与U4/6及U5 snRNP形成snRNP符合物时这一动态结构是时刻变化的。多种snRNA与RNA底物之间有多种配对反映。之前的很多工作都是围绕snRNA对也就是核酸水平发生两次转脂反应剪切底物,你说的也不假,很早以前就发现了一系列RNA重排发生在这一过程中。
    那么问题来了啊,大家都知道复合体是有Mg离子催化活性的,那么催化活性中心在哪里啊?
    那么问题又来了啊,大家都知道U5 snRNA是什么样的,那么形成U5 snRNP的时候loop环和protein结合的位点以及位点修饰是哪样的呢?
    那么问题还是有啊,splicer这个东西的中心,也就是与RNA结合最为紧密的东西是什么样的呢?他的motif位点又有那些?有哪些重要的结合位点呢?
    原文地址在这,反正大家也都从你的评论里面知道了,他回答的问题也就觉得都是“前人做过的”嘿嘿嘿。
    Structure of a yeast spliceosome at 3.6-angstrom resolution
    Structural basis of pre-mRNA splicing
    我闭嘴,看看名家们怎么说的


    我太拙劣,崇拜做过一个做你嘴里说的“做过的”东西的科学家。
    我只想说,施老师,干的漂亮,5.9埃到3.6埃,再接再厉。
  • j
    java160
    所以我说我要诡辩他一下啊。。。
    不是说为了得奖而得奖,主要是为了说明,从第一篇文章开始算一个研究历程,我只想说他的字典里面没有再发现这一说。。。
  • z
    zhyizhou
    顶级杂志<科学>....

    看到这里就不看了, 说science是最出名的杂志倒没意见, 就那影响因子要算顶级还差点, 但能发表还是不错的, 科研精神值得鼓励.

    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顶级杂志, 科学这种"AOE"杂志做出名容易, 要到专业领域顶级基本不可能. 就像不可能有样样都精通的人一样
  • B
    Bigstar1987
    我觉得你是疯了,science还不顶级的话,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是顶级了
  • c
    cscw6
    冷冻刻蚀技术是常规研究手段把。
    从5.9A精确到3.6A,主要还是靠的电镜吧?
    电镜+制片技术。说白了。就是仪器好。

    裂植酵母,也是一种模式生物吧。
    从中提取splicesome然后研究也就是常规手段罢了。
    本科生都能想到这个思路。

    创新之处在哪呢。

    无非针对RNA-splicing这个问题继续研究罢了。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做出这个。
    需要这么大惊小怪么
  • z
    zhyizhou
    你是对的, 但我没疯. 因为你真的不知道什么是顶级.

    科学这种取名这么广泛的杂志怎么可能是顶级杂志...

    科学是个类别了, 在科学类杂志里, <科学>的影响力(SJR)排在57, 前面56个"更顶级"的杂志请自行百度吧.
  • j
    java160
    看来这位仁兄的水平也是在施老板,哦,对,也就是那个在普林斯顿获了终身教授,在这所大学有一层楼的男人,要强啊。
    本科生的水平,嗯嗯,这话值得回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