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驳斥——红水西三:对韩寒的一剑封喉

  • z
    zczc000
    <人造韩寒>事件以来,经过网友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发现了韩家父子以往文章里太多的自相矛盾之处。所以,我认为应该将2012年的“茅盾文学奖”隆重颁给韩家父子。
    废话少说,直接亮剑:
    请大家随着我的文字,静下心来,看完后,你一定有自己的判断。
    1:韩父在《儿子韩寒》第52页里的一段描述:
    我是在韩寒读高一的第二学期,即1999年的二三月份,才知道他在写小说的。那时,他的小说已接近尾声了。
    同时在52页中间有这样一段描述:
    参赛回来,韩寒将全部书稿订正一遍后,四月份把书稿送到了胡玮莳那里。
    这里的结论是:无可辩解地说明《三重门》创作在1999年的四月份全部完成。
    我们再来看《儿子韩寒》中第58页里的一段描述:
    写《三重门》占用了韩寒高一的很多时间。……导致了他高一的留级。那时是1999年7月底。
    这里得出的结论:韩寒是在1999年的下半年留级重新读高一了。
    2:韩寒在《五年文集》下册第197页,《文学啊文学》里的一段描述:
    第二次高一时,遇上几个志同道不合的人,一个叫金丹华。(据韩寒描述此人绰号“蚊子”)
    这个金丹华就是《为了无声的等待》的作者。
    同样在197页里的一段描述:
    另一个人是八班的潭旭东,其貌不扬。
    这个潭旭东就是《曾经有过的……》的作者,和韩寒不在同一个班级。韩寒是高一(10)班,潭旭东是高一(8)班的。证明松江二中高一不止一个班级。
    韩寒说的“第二次高一”是留级后重新读了高一。这里得出的结论是:留级后和金丹华以及潭旭东认识的。时间至少在1997年9月份。
    3:韩寒在《五年文集》下册,《那些事那些人》里的一些描述:
    A:201页:1999年的下半学期,噩耗传来,班长的父亲车祸罹难,班长伤心而去。
    B:“疯子”这个人其实不疯,只是我们那时候习惯在姓氏后面加一个“子”,为尊称。
    C:202页:说了“疯子”后轮到我的同桌——乐子,他是我的第一个男性同桌。
    D:203页:在此一个星期后我为寝室拍掉一卷胶卷,并串起来编成寝室故事,将同志们的音容笑貌全留了下来。照片上“疯子”和乐子正闭着眼睛梦游......
    E:博士的旁铺就是“蚊子”。(“蚊子”就是金丹华)
    F:昨天是我住寝室的最后一夜,大家好聚好散兄弟又说了半夜的话,以后我就搬在他们下面的那间101 ,每天晚上睡觉前嘱那帮子人一定要踩三脚以示告别。
    D:《儿子韩寒》第62页: 2月3日是2000年的农历大年廿九,松江二中的乔校长带几位校领导和班主任专程从松江区赶到金山进行集体家访,商量韩寒的学习问题。……乔校长甚至说,可以把韩寒作为一个班级来对待,派五六个任课教师专教韩寒;韩寒要看书,学校可以给他安排看书时间;韩寒要写作,可以给他安排写作时间。但是,韩寒要将功课应付过去,至少得求个及格。
    开学后,校长又满足了韩寒的要求,给他一个人安排了一个寝室,里面有电话,有卫生间,熄灯时间又晚。
    从以上看,我们先不论韩寒为什么可以享受此优厚待遇。我们只对以上文字做个总结:这里我请网友注意,韩寒的同桌叫:乐子,而据韩寒的描述,乐子只是名字里带个“乐”,“子”是尊称。
    韩寒遇到金丹华是第二次高一,根据《那些事那些人》里的描述,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韩寒和“疯子”、乐子、“蚊子”以及博士等都是同班同学和同寝室?至少乐子是的。
    我配上《儿子韩寒》里的文字就是为了说明韩寒描述的和那些人发生的那些事,时间是1999年9月以后。
    http://www.wenxuewu.com/files/ar ... 100341.html#3255975
    下面集中精神看,重点来了,千万别眨眼哦,亲!
    4:韩寒在《正常文章》里说:
    《三重门》这么书在创作过程中,坐在我前后左右东南西北中发白的同学们都知道是什么情况,我几乎是写一页给要好的同学们传看一页的,尤其是我的同桌陆乐,他是从第一页看着我写到最后一页的。
    大家看到里面出现的名字了吗?陆乐。
    5:我不知道看到这里后,网友们有自己的判断没有?我来理一理:据韩父说,知道儿子在写《三重门》是1999年的二三月份,意思说此前是不知道的。我查了万年历,1999年的3月2日是元宵节,再加上《三重门》是瞒着家长在课堂上写的,那韩寒写《三重门》的时间只能在高一上学时光,也就是1998年的9月以后,韩寒第一次高一的上半学期。
    这几个事情一定性,各位,是不是越来越明朗?
    接下来要屏住呼吸看:韩寒说在写《三重门》的时候,他的同桌同学陆乐是第一页看到他写到最后一页的。而据《那些事那些人》里的描述,得出的结论是:陆乐是他1999年9月第二次高一的同桌同学。而1999年9月,韩寒的《三重门》早就写好了。因为《三重门》完成于1998年的第一次高中。请问:1999年9月后的高一同桌同学怎么看得到1998年的韩寒在写作《三重门》?
    我说我这篇文章是“一剑封喉”,没有说“一剑致命”。
    在我以上的分析里,还有两条路可以走。
    第一条是:如果陆乐和乐子不是同一个人,那么韩寒第一次高一的同桌叫陆乐,第二次高一的同桌必须要带个乐。还有个必须是:这个陆乐必须是女的。因为韩寒说乐子是他第一位男性同桌。这里面巧的是:既是同桌又要带乐,还必须是高一第一学期的。当然,无巧不成书,可能性还是有的。
    第二条路是:如果陆乐和乐子同一个人,那么这个陆乐就要跟紧韩寒。和韩寒1998年下半年的高一第一学期和1999年上半年的高一第二学期,都是同桌。更要跟紧的是:韩寒在1999年9月份留级到上海松江二中高一(10)班,这个陆乐也必须留级到这个班,还要和韩寒同桌。
    我还是那句话,不帮各位看官下判断,真相在每个人自己心中。我相信所有网友们都希望韩寒回答一个问题:陆乐和乐子是不是同一个人?
    我这篇文章不是证明韩寒的书就是代笔的,我只是觉得有些事我不明白。待韩寒做出回答后,我和所有网友们一起来验证!
    2012年1月29日

    红水西三
    以下面的为准!

  • a
    auric
    凯迪上这些神经病贴就不要转来转去了吧,还有分析到写字用的钢笔和墨水的呢,推理书看多了发春。
  • l
    look900822
    我的天啊,写文章也是可以虚构人物和时间的啊,人家写的又不是自传。
  • z
    zczc000
    以下质疑,并非结论,仅供参考,欢迎讨论!

    废话少说,直接开始质疑。

    1:韩寒在博客中展示的第一封信的邮编是201505,据查询,201505是亭林镇,信封上的收信地址是朱泾镇。据查亭林镇和朱泾镇是金山区两个不同的镇,空间距离据网友说是相差30公里左右。当时韩寒家事住在朱泾镇。

    质疑:为什么邮编和地址不符?当然,挺韩派说是邮编写错了。

    http://www.ybcx.org/?YouBian=201505

    2:第一封的信纸是白底绿色条纹,照片拍出来虽然是两张纸,其实就是一张纸的正反面。大家仔细观察,如果我没说错的话,从信的边沿来看,两张图片的各有一边边沿是不整齐的。而且不整齐的痕迹是可以对上的。

    从纸上分析,除了我们能看到的明显字迹外,还有隐约可见的字迹,这是什么呢?如果我没说错的话,就是一张纸,写第一面的时候,留下来的痕迹。仔细看,隐约的字是反向的。第一张纸的左上角是父亲:,第二张纸的右上角也是依稀可见反向的父亲:?

    至于网友说,按照片上纸的折叠法,韩父撕信的时候,会将信纸撕破。这个我在这里说一下,那可能是照片将纸拍大了,看起来纸比信封大。按信封背面红框里的字看,这是2号标准信封,尺寸长度是17厘米,按照片上纸折叠的痕迹来看长度应该是15厘米。如果是信纸这样折叠的话,长度应该在19厘米,顶端没有再折一次的话,是装不进去的。

    这明显不是标准信纸,而是从软皮抄之类的本子上撕下来的。

    质疑:这破破旧旧的纸真的是当时韩寒写信给父亲用的纸吗?韩寒那么敬重父亲,为什么用那样一种纸写信?

    3:我们再来看,信封右下角为什么将“韩寒”两个字叠起来写,因为后面没有空间了。但第二张照片的右下角“草起”两个字为什么也叠起来写?当然,从表面上看也是后面空间没有了,但问题是:这是在收到信后撕掉了才没有空间的。韩寒写信的当时,是有空间的。

    当然,挺韩派可以说,这样叠起来写,是韩寒的习惯。但也不对啊,一个人写名字的机会多,还是写“草起”的机会多?如果说写“草起”的机会多,那我无语。如果说写名字的机会多,形成上下叠写的习惯后,往往将名字叠写才对。质疑:那为什么同样一封信的正反面的名字写法不一样呢?难道韩寒当时在写的时候,早已料到父亲肯定从邮票的另一端撕开?是怕撕掉了“草起”两个字可惜了,为了保证完整性,才这样叠写的?如果是这样,我第一佩服他们父子的默契性,第二我佩服韩寒这孩子心思真缜密。

    还顺便问一下韩父为什么不从信口撕开信封,而是从邮票的另一端撕开呢?当然,挺韩派可以说韩父为了保证邮票的完整性。但还有一种可能是他想到了今天会有人质疑,所以当时保证了邮票上面的邮戳时间的完整。如果是这样,我又不得不佩服韩父的远见性。

    4:接下来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都知道,信封正面的邮戳代表的是寄出地和寄出时间;信封的背面邮戳是落地戳,为收信邮局的邮戳,代表的是收信地和当地邮局的收信时间。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8407257.html

    我们再来看,第一封信的正面邮戳时间为1999年的5月11日,背面隐约可见是1999年5月18日,也就是在一星期后,当地邮局接收到了韩寒的信。具体到韩父手里,这个时间肯定是1999年5月18号以后。

    我们看第一封信正面右上角的邮戳是不是浮在邮票上面的?看上去是邮戳盖着邮票的,是先贴邮票再盖邮戳的,这符合事情的规律。但是,大家睁大眼睛看信封背面的落地戳,是被“此封家”三个字盖住的;此信封背面的左下角,落地戳同样是被“老师”两个字盖住的。此信既然是韩寒1999年5月11号从松江寄出的,金山邮局是在1999年5月18号收到的,那么应该是韩寒写给父亲的字为先,邮戳为后,是后者居上才对。也就是说邮戳应该盖着字,而不是邮戳被字盖住。韩家父子都挺神的,每一种看起来很矛盾的事情,他们都能找到很“贴切”的理由。质疑:为什么后来的落地戳反而被先写的字盖住?

    5:韩寒第二封信写给父亲主要讲邮路是不是通的问题,因为他们家没有收到当时《萌芽》寄给他们的复赛通知。也就是说在此前,他们没有收到复赛通知,到底是邮路问题,还是什么问题,这个不是很确定的。如果确定,韩寒也就没有必要多次一举了。但《儿子韩寒》里的49页,韩父写到:下午三点(1999年3月28号,也就是韩寒复赛写《杯中窥人》的当天),颁奖大会在一间会议室隆重举行。会上,主持人赵长天专门对“一位郊区同学”因邮路关系未能收到复赛通知,评委会决定让其补考的事作了说明。接着,宣布颁奖名单。我注意地听着,韩寒名列一等奖之中。

    质疑::当时赵长天怎么就知道是邮路问题呢?

    《萌芽》杂志的复赛规矩那么严格,据《萌芽》编辑描述,复赛当天那么多人在期待韩寒的出现,后来怕韩寒找不到地方,特地派人在门口等。质疑:既然胡玮莳第二天是打了电话给韩寒通知来补复赛的,既然《萌芽》那么重视韩寒,复赛当天怎么连个电话都不打?《萌芽》作文比赛如此严格,在能保证纪律的情况下,不破例才对啊!当天联系韩寒是可以不破例的,为什么非得要等到第二天,还要打破比赛时间,还要破例另外再出题呢?

    6:《杯中窥人》的右上角出现“准考证号116”这几个字,质疑:没有收到复赛信,怎么有准考证号的?挺韩派可以说是在现场《萌芽》工作人员告知的,那既然写上去了,为什么又要划掉呢?后来还写上:上海市松江二中高一韩寒。而这几个字不但和正文颜色不同,而且明显笔迹也不同,因为“上海市松江二中高一韩寒”的笔锋是顿笔的,其他的字的尾部是尖尖的。为什么同一篇文章字的颜色和笔锋不一样呢?

    以上疑点不是我一个人看出来的,是我看了很多网友的评论总结的,我希望所有有兴趣的网友们,开动脑筋,一起来参与探讨。如果有什么新的发现,可以在下面留言。谢谢那些提供想法的网友!我始终坚信: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2012年1月30日

    无名英雄(众网友)
  • z
    zczc000
    文中所引不都是韩寒的自传体或辩解文么,真的是替他有点担心。
  • l
    loyntar45
    我觉得吧,质疑可以有,只要不是发现不符合自己认定的逻辑,就大喊这人肯定有罪就行。
  • 蜜桃精小勺
    我都懒的看了
  • c
    chooffy104
    第一条我说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我初中所在地方,邮编是528222,那时候点石流行交笔友,所以这个邮编我记得很清楚
    这十几年来,我从初中所在的佛山某镇搬到广州,邮编都不知道换了多少次了,但是我写地址写信,邮编一直写的528222,收发信一点问题都没有

    没什么理由,记不住当时自己所在地的邮编而已,有时候记得,有时候想不起,我现在在广州,邮编正常应该是510XXX,有时候想不起,随手留个528222,一样收的到想要的信

    [本帖最后由 chooffy104 于 2012-1-30 16:10 编辑]
  • 麦克罗索夫
    我家这里,用525000,525011 两个邮编还有附件县的邮编,都能正常收发信件。。。。
  • a
    adds
    邮编也能拿来说事啊233
    我这标准邮编据说是215500,但用了好几年215512,怎么写都能收到
  • v
    virusG
    邮编???

    在成都我从来都是写的610000.....
  • 第⒏感
    听都没听过的ID,借机炒作,看都不看。
  • 九月雪花
    我想说那个作者既然都蛋痛的分析到什么时间认识什么同学了。干吗不买张车票,到上海韩喷子母校,把那几届学生的档案调出来,进行核对。这个分析来分析去,不过就是纸上谈兵。咱能做些实事么?
  • g
    gwm0000
    而且后面那个质疑真是。。。
    前面大部分矛盾都可以用一句话解释,这种老信封是两面都有那种开口的,所以字只能重叠写那边(有折口),所以韩寒老爸会从那位置撕信。
    现在的小孩脑子都怎么了?完全不考究乱质疑。
    最后一点看起来确实是先盖的章后写的字,这个就是事实的全部。
    韩寒后面一封信不是又实验了一次信能不能寄到么,为什么要实验,说明这一封信是被退回来的,退回来后才写的信背面的内容。
  • 约翰法雷尔
    寒爸的儿子韩寒里的东西真没必要咬文嚼字,基本上靠的是他爸的记忆,加上脑补
  • w
    waterfirestart
    posted by wap

    看了这贴我想说,兄弟,咱亲自去那学校查查吧,你这太麻烦了。。。
  • 火影五代目
    好啦,韩寒的文章都是韩父写的,然后建议这些人再研究一下这些文章,深挖这些小说文章里的漏洞有多少,然后你就会发现其实还有另外一个人在给韩寒和韩父代笔。
  • 音速贵公子
    邮编写错只会晚收到信而已。 当事人不在意晚点收信的话就完全没影响。
  • r
    rinlord
    扯半天去其学校考据算来,只不过学校给不给看就难说了
  • y
    yougeren
    再下去都要调出生证明了
  • s
    scalper
    说邮编有问题的这辈子没寄过信吧
  • y
    yougeren
    关键点在于:“A:201页:1999年的下半学期,噩耗传来,班长的父亲车祸罹难,班长伤心而去。”
    下半学期并不是下半年,而是高一(下),也就是寒假之后的那个学期,也就是1999年2月到6月这个学期。
    也就是是韩寒第一次读高一的下半学期。韩寒接下去提到的乐子疯子都是在这个学期认识的。
    楼主还有其他问题吗?
  • 呕吐啊
    没错
    比如我沈阳的邮编110000,我记不住沈阳市各个区的邮编,所以我不论从哪里发信,都直接写沈阳110000这个邮编,也从来没耽误事过
  • 不吃胡萝卜
    就扯淡吧,十多年前的事儿大概回忆出点印象就不错了,你还拿去推逻辑,这样的人脑子里是不是镶了硬盘啊
  • z
    zczc000
    我认为因为年代久远,可能韩寒自己对两次高一的同学名字记忆有错,才导致了表述有误,被本文作者抓到了“漏洞”。否则就说不清了。

    1、韩寒在《五年文集》下册第197页,《文学啊文学》里的一段描述:
    第二次高一时,遇上几个志同道不合的人,一个叫金丹华。(据韩寒描述此人绰号“蚊子”)
    2、C:202页:说了“疯子”后轮到我的同桌——乐子,他是我的第一个男性同桌。
    D:203页:在此一个星期后我为寝室拍掉一卷胶卷,并串起来编成寝室故事,将同志们的音容笑貌全留了下来。照片上“疯子”和乐子正闭着眼睛梦游......
    E:博士的旁铺就是“蚊子”。(“蚊子”就是金丹华)

    这些自然会让人认为同桌“乐子”和“金丹华”都是第二次高一,即1999年下半年的同寝室同学。
  • r
    richardyu
    看都懒的看了,代笔就代笔,
  • y
    yougeren
    那是两篇文章,讲金丹华的是《文学啊文学》,写清楚是第二次读高一。讲疯子乐子的是《那些年那些人》,写清楚是1999的下半学期。
    是因为被原帖并列才产生了误导效果。
    请lz仔细看原帖。
  • f
    fatehe
    哈哈,有意思
  • g
    geekless
    无语了,所有证据都敌不过一句"我不信"
  • 神谷娘娘
    这种撒泼已经跳出生活常识,无视文学创作上作者的改编了,有点文化的人看了都恶心
    要是韩寒那时候写了一堆第一人称的武侠小说,这货会不会说:这和他读过高中根本矛盾嘛,你们看他16岁的时候明明在江湖上混,他何来时间写的三重门
  • 深水.R
    韩寒当年读书,那么多同学和老师,相信有相当一部分看过他的书;

    如果真有这么多疑点,别人早就跳出来了,还等你这个局外人质疑?

    当然也可以说,韩父能量通天,把一个班级上上下下的人都打点过了,对吧对吧
  • z
    zczc000
    第二次读高一的同学“蚊子”金丹华在《文学啊文学》和《那些年那些人》里都出现过;反而班长不是他们包括乐子疯子一个寝室里的。
    我看清楚了。

    韩寒《文学啊文学》里的原文:“第二次高一时,遇上几个志同道不合的人,一个叫金丹华,大名是在我刚进新高一寝室时听到的。当时有人向我介绍一个语文甚是了得的小子,介绍时金丹华正背对着我,一副末世杀手的样子,可谓神龙见尾不见首。令我汗颜的是,我把他的名字听成“鸡蛋黄”,颇为不尊。此人便是我的那篇《那些事那些人》中的“蚊子”。
  • L
    LTFYH
    咬文嚼字到这种地步有意义么?
  • y
    yougeren
    你看《文学啊文学》:“第二次高一时,遇上几个志同道不合的人,一个叫金丹华,大名是在我刚进新高一寝室时听到的。”这句话证明当时两者不在一个寝室。
    再看《那些那些》:“博士的旁铺就是“蚊子”。“蚊子”是我第一个认识的。当初在隔壁寝室,室友把“蚊子”吹得天花乱坠,说这人是一代文学奇才”。还是说第一次高一时,“蚊子”身处隔壁寝室嘛。


    册那我被你搞糊涂了,前面不是在讨论乐子嘛。为什么要绕到蚊子上了啊!!!!!

    [本帖最后由 yougeren 于 2012-1-30 21:50 编辑]
  • f
    fuckmic
    同桌过一年,终身都是同桌

    按笔者的思路,退役军人就不能互称战友了.
  • S
    S.UNDAY
    就这还自称一剑封喉?我看作者是挥刀自宫!
  • z
    zczc000
    说明乐子和“蚊子”金丹华都是韩寒第二次高一的同寝室同学,而并非阁下所认为是不同学期的同学。
    如此,便有一定的理由相信主贴的质疑是空穴来风,从而为韩寒担心。
  • y
    yougeren
    ……乐子是第一次高一的同学啊,1999年的第二学期,就是1999年上半年,就是第一次高一啊!!!!!
  • z
    zczc000
    韩寒在《文学啊文学》里提到认识“蚊子”金丹华是在第二次高一,所以在《那。。那。。》的描述里,韩寒和疯子、乐子、蚊子都是同寝室,所以疯子、乐子、蚊子都是他第二次高一的同学,而不是第一次高一。

    而如朋友你所说,班长伤心离去是1999年下半学期,应该是韩寒第一次高中发生的事。阁下观察确实仔细!佩服!

    班长是第一次高中同学。

    乐子疯子蚊子是第二次高中同学。

    原帖把班长离去并列为1999年9月第二次高中后发生事件,是个错误,是被韩寒文中的跳跃思维搞混。但并不妨碍他质疑的核心。
  • y
    yougeren
    原文:博士的旁铺就是“蚊子”。“蚊子”是我第一个认识的。当初在隔壁寝室,室友把“蚊子”吹得天花乱坠,说这人是一代文学奇才,说得我很想和他会会。
    这说明两点:1,疯子乐子都是韩寒一开始的室友,也就是第一次读高一的同学。而当时蚊子则是隔壁寝室的。2,当韩寒留级后,他并没有换寝室,而蚊子则从隔壁寝室搬到了韩寒寝室,并睡在博士的旁铺。
    这样你同意吗。
  • y
    yougeren
    这我就要较个真了,韩寒写得很清楚,和乐子同班是第一年高一的事,和蚊子同寝是那之后的事,还有什么缺乏说服力的呢?
  • 深水.R
    LZ,你这套质疑我觉得还是有道理的,但是换一个角度想,另一套说法更有道理:

    韩寒这篇文章过了多少年,从未见当事人出来骂韩寒瞎写,只见韩寒的原高中同学上电视宣称自己就是文中的那个“蚊子”等等,这两天微博也有很多韩寒高中同学站出来发言,为韩寒作证。

    他们自己都不在乎韩寒写错了,至少说明韩寒只写错了几个小细节,文中大部分事情是真实发生的,韩寒是亲身经历过然后写出文章的,这难道不能推翻任何质疑么?

    你们归根结底在质疑这文章是不是别人代写,但当事人都承认了是真的,你们就算抓住很多细节错误也不能把文章是不是韩喷子写的这一根本问题推翻啊,这毕竟是小说。

    [本帖最后由 深水.R 于 2012-1-31 00:06 编辑]
  • 深水.R
    还记得鲁迅写的,关于他小时候玩伴闰土的故事吧。

    大家觉得故事中关于闰土的描写是不是100%符合真实事情经过?肯定会有一点点鲁迅记错了,写错了,或者干脆为了给文章润色而添上去的东西。

    但我相信,如果闰土能活着看到那篇写自己的文章,无论文中有几处微不足道的小错误,他也只会捧着稿纸默默微笑。
  • g
    gingahead
    这种热情用在正道上该有多好
  • o
    ooo
    我是觉得90年代末还写信比较罕见,打个电话不就行了。。。
  • D
    DarthVadar
    极其傻逼 还他妈有道理呢
    这和代笔什么关系
  • t
    tommyshy
    又一个求关注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