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京晚报的一篇文章 “巨额外储是不是热钱?”

  • d
    df
    是不是高层要有变动了,某些人要倒霉了

    巨额外储是不是热钱?




    苏文洋

    有许多经济学方面的问题,教科书上没有讲清,所谓经济学家也可能“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但就是不说,这就造成我们总是一头雾水,眼前一片模糊。“国际热钱”就是一例。

    美联储实施“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动用6000亿美元分期8个月收购长期国债。全球媒体惊呼此举无疑将释出庞大的流动性,促使热钱大举进入新兴市场。上个月,国内财经媒体几乎天天有关于“国际热钱”的报道。

    这我就看不太明白:总量6000亿美元,分8个月出笼,别说是美联储用来收购长期国债,就是全部直接打进各国市场,平均一个国家能进来多少国际热钱?就是全部打进中国,6000亿美元还不到我国10月底2.6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零头呢。顺便说一句,日本财务省11月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日本外汇储备为11181.21亿美元。我国外储比日本高出一倍还多。

    退一步说,假定6000亿美元全是国际热钱吧。那么,我们的2.65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放在美国或海外市场,算是热钱还是凉钱呢?说是凉钱,为什么?别人的美元就是热钱,我们的美元就是凉钱,道理何在?倘若说是热钱,美国人是用什么办法管理我们这些热钱的就值得研究。跑进中国的国际热钱里,有没有我们的外汇储备尤其值得研究。

    按道理说,钱总是热的,钱都是热的。同样是美元,在美国人手中就是热钱,经我们的手再放到美国人手中就是凉钱,逻辑上似乎不通。11月25日,《经济参考报》以整版篇幅刊登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长久的长文《中美贸易:苦涩的顺差》。文中谈道:“中国对美国经济贡献不仅在贸易上,而且在人才流动、购买美国国债等方面美国都有获益。”尽管他没有详细说明中国外储买了多少美国国债,但据公开资料显示,大大超过6000亿美元是毫无疑义的。也就是说,远超美联储的“二次量化宽松”,而且是“完成时”,美联储则是“正在进行时”。

    李长久文章介绍:“亚洲对美国贸易顺差实质就是亚洲国家对美国出口廉价商品,换回美元,然后亚洲国家将这些美元的大部分购买美国的政府债券或者其他存款等回流到美国,回报率是3%到4%。美国再将回流到美国的货币直接投入到亚洲国家和地区,美国得到的回报率是10%到20%。”他画出的这张贸易顺差、逆差路线图,是为了证明他的观点:“这一对比就可以看出,美国对亚洲贸易逆差,最终美国仍是最大受益者。”我们则可以借助他的这个对比,看出中国的外汇储备是怎么来的以及进入中国的国际热钱里或许就有我们自己的外汇储备,而决不仅仅是美联储正在陆续出笼的6000亿美元。

    认真分析和研究国际热钱的来源和组成部分,摸清国际热钱的脉络和肌理,我们才有可能不犯“合成谬误”、“人云亦云”、“瞎子摸象”这类低级错误,否则,整天喊“狼来了”、“狼来了”,还拼命往狼窝里扔肉,除了获得“与狼共舞”的惊悚感之外,很难有更多的收益。J012
  • S
    SUPERCAR
    中国出口那么多的廉价商品,又换不回需要的高技术和高质量产品,只能用绿票子买美国国债,美国再用绿票子做热钱在国内产地产,金融的领域获利,就是个万年长工和精明老板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