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天下没有白捡的教育》?

  • 暴风之怒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sm=8834adddbf4324cb**9e3a0c43007de72972b85306a5fe9241298b843f35cc4e9ed0a7f6b5&token=1788150528&lang=zh_CN#rd
    论语集16:知之为知之
    知道就是知道
    简单正确到好像一句废话
    这还用说?
    这就好比说“马就是马,鹿就是鹿”一样
    需要专门强调一下吗?

    需要的,抽象的道理谁都能懂
    但一放到具体实践就可能糊涂
    就像“指鹿为马”这么荒诞的现象
    现实中就是能频频发生
    即便简单到“知道就是知道”,也并不容易做到

    孔子当年有感而发
    他当时跟弟子子路(子由)说:由啊,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才是真正的“知道”
    一是一,二是二
    看起来是简单废话,但这才是真正明智
    它的特质恰恰能符合儒家所追求的
    “极高明而道中庸”
    举个例子:中国有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
    但在知人和自知之前,必先要做到一种态度:知就是知,不知就是不知
    在现实中,强不知以为知,不懂装懂的却遍地都是
    尤其是一些处在高位的人,被崇仰越久,越在乎面子
    既有虚荣诱惑,同时也有在粉丝心中失分的忧虑
    所以要极力维护一种形象,为此不惜强行装X

    夫子洞察到了“聪明者”的这一通病
    于是提出看似简单实则高明的老实态度:知之为知之
    “自知者明”是一种较高要求,未必普遍适用
    但老实态度,却可以人人适用
    所以更近似一种普遍原则
    可以说这是最早的:实事求是
    同样,他提出的“不耻下问”
    也是基于这种态度才能够实现的:
    你得先承认自己不知道
    才能抛下面子、坦荡地请教地位不如自己的人

    这里既然谈求知
    那么我们就谈一谈求知路上几个陷阱:
    一曰:掩耳盗铃
    二曰:刻舟求剑
    三曰:邯郸学步

    一、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不懂装懂
    带着逃避心态,用一种忙,掩饰一种盲
    流行的说法是:用战术忙碌,掩饰战略懒惰
    明明不懂,却哄骗自己“大概知道就行”
    不甚求解,不直面问题
    就需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来解救

    二、刻舟求剑:生搬硬套,纸上谈兵
    有很多理论的结论,是有默认前提条件的
    而当前提条件改变时,结论也就相应改变
    但拿着固定的结论直接套用现实,而无视前提的改变
    往往会牛头不对马嘴
    就像经济学界盛行的“西天取经”,学成后指点江山
    有的人能察觉现实条件的不同,理论会做相应调整
    有的人则直接拿书本结论去套用,有不相符就痛斥
    丝毫不考虑理论的适用性,要取决于条件的相似性
    于是就出现了一副怪诞局面:
    一边是“痛心疾首、历史倒车”的指责
    一边是中高速增长的铁硬现实

    而痛斥这些的人,也丝毫不觉得自己分裂:
    为什么按理论说的全做错了,发展还在滚滚向前?
    沉浸于自己的模型和理念,无视现实的复杂性
    现实不按书本走,不是书本错了,反倒是现实错了
    这就是典型的刻舟求剑

    三、邯郸学步:只学现象,不辩因果
    落后了,知道学很好
    但却不辩因果的盲目跟风就完蛋了
    好比穷人发现富人普遍都打高尔夫
    于是得出结论:打高尔夫能致富
    穷人不学还好,一学变得更穷了,更无翻身之地



    很简单:打高尔夫是因为富了才打,而不是打了才富
    倒为因果,只学现象,就学成了笑柄
    但简单道理挪到现实,很多人就犯糊涂了
    就比如从90年代呼吁到如今的减负和快乐教育
    逐渐成为一种政治正确和教育政策
    结果学校减了负,却在校外增了负

    中国家庭重视教育是现实
    望子成龙是普遍的、正常的心态
    它决定了学习竞争的总压力是恒定不变的
    你在这里减,必然会在那里增
    按下葫芦起了瓢
    无视这一最大现实
    生硬地简化学习,快乐地提早下课
    逼得家长只能从校外找补:
    上补习班、增加额外支付,同时滋肥培训市场
    且更没考虑双职工家庭,无过早时间接送的问题
    结果受益的,只有不差钱的富人和校外教育培训资本
    加重的是本已气喘吁吁的中产负担
    淹没的是穷人公平爬升的出头机会
    发达国家的快乐教育,是针对穷人的
    是事实上阶层固化后
    让穷人乐于保持现状,让富人保持优势的固化策略
    但这并不是中国的追求
    而现实是,中国正处在阶层差距拉开之际
    此时非但不努力让差距减缓,反倒去人为地加速差距:
    富人有的是条件和便利让孩子校外加码学习
    穷人的孩子则只能止步于学校
    而此时,学校却正在卖力剥夺精进机会
    ——快乐减负

    某教育界专家,引述了欧美日各种教育状况
    提出这是一种自由宽松、自然生长的教育
    是一种低竞争、低压力、低管控、低评价的教育
    好的不能再好了——因为人家发达国家都这么搞
    《礼记》中有句话:玉不琢,不成器
    只要没有约束,人性都是惰怠的、求安逸的
    成年人去上班,还需要有公司制度约束
    更何况没有任何概念的小孩子?
    低管控低评价,就是爱怎么玩怎么玩,爱学不学
    不学也无所谓

    古人还有句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一个基本常识是,任何技能的掌握都必须付出努力
    你怎么指望一个爱学不学的孩子,突然自动掌握?
    任何一种能力,都需要循序渐进地养成,基础不打
    怎么指望某一天突然全盘领会,蜘蛛侠变身吗?
    怎么指望一个玩惯了、少管控、低压力的孩子
    到某一天突然变得刻苦自律,佛家顿悟吗?
    一个对教育部有着巨大影响的专家
    居然连这点基本常识都意识不到
    却把发达国家的怪现象当做宝来学
    盯着“富人打高尔夫”,土鳖一样地号召学习
    就这样一个明摆着的“邯郸学步”
    这么荒诞地在全国普遍推行了
    尤其危险的是,这个学步还在继续
    所以你看,求知之陷阱,如不加以分辨
    不仅影响个人的命运选择,甚至还影响一个国家的施策
    求知,是伟大的进步工具
    是工具就有正确使用和错误使用的区别
    但愿我们每个人的求知之路,都能躲过陷阱,正确使用
    而躲过陷阱的第一条法则,就是夫子之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本帖最后由 暴风之怒 于 2019-7-22 00:46 编辑]
  • z
    zxcv0467
    Posted by: 360 1807-A01
    这文章是ai生成的吧,摆一堆没用的。
  • d
    duke3dgod
    减负和快乐最恶心的的地方,是公立院校因某些政策原因,或主动或被动地放松了对教学品质的追求,家长虽然可以选择上补习班或者课外机构,但有几个机构的学习方法符合当下社会需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