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河南名声不好?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郑州某小学要求农民工子女入学测智商!

  • 曾佚可
    又到了孩子开学的时候,来自河南南阳邓州农民工魏双恒的8岁儿子航航在郑州市建设路三小求学时遭遇的难题,除了要办齐各种手续,还要进行智商测验,并指定具体医院,开具相关证明。(工人日报9月6日)

    生活从来不不惮以艺术的方式来表达悲愤。在遍地是“狼爸”“虎妈”的今天,却还有这样的家长,为了能让已8岁的孩子在城里上学,却经历了带孩子测智商的屈辱。只因为孩子在老家没上过幼儿园,没见过世面胆小怕生,在回答校方面试时支支吾吾,便被校方要求去医院测智商。现实很让人尴尬,也骨感得让人疼痛,无论校方给出怎样的解释,这分明就是赤裸裸的歧视。

    也许这位父亲在城里经历了太多白眼和歧视,内心已麻木的觉不出痛,依然听话地带孩子去医院测试,在医院无法给出测试结果下,无奈又找到区教育局,最后终于让孩子进了学校的大门。就因为没有城市户籍,就因为是农民工的孩子,他们就该直不起腰杆,就该受别人的摆布,就该天生遭遇这样的歧视吗?

    孩子仅仅是想接受义务教育,没有奢望上名校、上好班,就遭遇如此刁难,城市于他们来说是梦想还是苦难?当他们的父母只能像盲流一样来到城里,干最累的活,拿最少的钱,还要时不时挨城里人白眼,被包工头克扣工资,他们呢,要么留守,要么跟着父母同样受歧视,难道这就是他们的宿命。给农民工国民待遇我们高喊了很多年,但政策总是看上去很美,而没有实质上的突破,他们始终跳不出农民工是“外地人”这个户口谬论的“怪圈”,始终摆脱不了歧视的魔影。

    在同一片土地和蓝天下,仅仅因为户口不同,不是“本地人”,孩子就不能有尊严的入学。人可以有贫富之分,受教育程度上的落差,但在人格意义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不是打入另册的特殊公民,俯视、歧视只能加剧冷漠、撕裂社会,甚至播种仇恨,农二代犯罪率上升就是很好的警示。

    教育之所以神圣,在于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无论他是什么身份,都该用一种尊重与慈悲,将之包容,而不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人。也许这个8岁刚进城的孩子还不晓得测智商意味着什么,但在他淳朴清澈的内心里势必会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但愿以后这所学校里的师生能以尊重的眼神、礼貌的话语,来消弭他和城里孩子之间的鸿沟。
  • 脾气不太好
    这个嘛

    麻烦看看当初北京地方当局是怎么对待农民工子女的
  • 荒鹰
    我也很纳闷,为什么不在当地找个学校上,南阳的小学就比郑州的差
  • 来自六年前
    父母可以就近照顾啊 估计老家没亲人帮忙了
  • 田中健一
    是不是那个不知道父母名字的事?有点雷同啊。
  • 地狱猫
    怎么听着这么别扭啊?
  • X
    XI-NIAN
    在我看来,天朝哪里人不重要,任何一个省或直辖市都有煞笔存在,与其纠结其家乡,不如好好跟你周围的人交流相处然后找到你认为值得相交的人来往。

    五十步笑百步的谚语依然在神州大地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