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回老家一趟,又感慨了zt:中西部县城里,很多爷爷奶奶和父母真可怜!

  • 大宋忠臣黄文炳
    转帖


    主要是改开以后的“80"后及以后小孩的爷奶爸妈
    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在考上大学的那天起,就意味着聚少离多的开始。


    我自10几年前上大学后,就只有寒暑假三个月在家,工作以后更是节假日才能回去几天,与父母亲人的相聚只能以天来计算。
    外公外婆父亲母亲非常思念我,但就是只能听声不能见人
    家里非常冷清。
    去年外公去世,我回头想一想,十多年来,我跟他见面相聚的次数其实少得可怜。

    前两天有事回老家一趟,看着外婆、父母、叔叔、阿姨他们日渐衰落的样子,伤心的暗自落泪。
    不免把去年清明节回家时产生的的一些感慨又回忆一番:


    清明假期一到,我便迫不及待地返回家乡,
    望着父母老态已显的身影,看着父亲乡下老家孤寂的老弱
    内心早已有之的忧伤却不可阻挡地涌上心头


    由于过去人口基数较大,加上得益于一直以来计划生育抓的不是很严格,因此,我们县储备了较为充足的人口,这几年随着乡下人口不断往县城迁移,同时,由于县领导下决心大力整治环境,发展经济,县城越来越美,也越来越热闹,但繁荣的背后却潜藏着巨大的危机。


    走在大街上,会发现20-40岁的青壮年寥寥可数,30-60年代生的人占了县城的人口 的主体,县直机关事业单位绝大部分是60-70年代的人,此外,20岁以下的学生倒是不少,比以前还有所增加,但这是以乡下中小学无生可招导致关门换来的。
    20-40岁的青壮年绝大多数都是常住外地,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回家几天。当年我高中班上70多个同学,留在县城生活的不超过10人。定居在外的人,他们的后代就成当地人了,不会再回来了。


    目前还可以通过乡下进城来维持县城的人口和繁荣,但是清明到父亲乡下老家祭扫时,可以深深感受到农村的冷清和沉寂,几十户人家,只有几个老弱妇孺在留守,青壮年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县城做事。一个老奶奶看着我们回家,高兴之余,又感伤地说,你们都回屋里了,屋里好热闹,下午你们一走,乡下又好冷清了。 这样的农村,又怎么可能持续地为县城输送人口?


    我想,最多五十年,等30-60年代的人都去了,不知那时还会有几个人在n山坝上晨跑,在鄱阳湖打渔,在步行街购物,在偌大的一中新校区读书,我美丽的家乡可能就会荒掉吧!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和我们的后代与家乡的联系,大概就是那山野乡间的一座座墓地了!


    难受归难受,可我自己也无能为力,因为我也是外出的一员,我的工作和事业不在家乡。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每逢节假日就尽可能地回家,陪伴父母和亲朋,在熟悉的街道和山脚湖边行走,感受家乡丝丝缕缕的温馨。

    [本帖最后由 大宋忠臣黄文炳 于 2013-6-26 11:17 编辑]
  • 田中健一
    转文字,图片看不清楚。
  • h
    hudihutian
    正好城镇化了不是挺好
  • b
    bear123
    县城还好,县城人都往市里跑,但是也有农村的人跑进来填补。农村是真完了,青壮年全部外地打工或搬入县城,人越来越少,初中高中都停办了,上次回老家,以前的荒山已经长满灌木,山上的路都没了,据说已经有狼出没
  • 髡匪
    我们这还好一点 下面的乡镇还有些外来人口补充进来
    不过确实野外山上的话基本没人去了吧
  • 为谁涅槃
    照这样子下去,再过几年都不用治理荒山什么的了。自己都长好了。 乡下真的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村子里除了个别回家生孩子的妇女,剩下的就是些老头老太了。
  • 十六夜鬼月
    所以才要搞城镇化啊,把外流的劳动力都吸引回来。
  • p
    ppst
    感受下以后老龄化的氛围。。。
  • s
    sunzhensz
    我感觉,中国以后跟美国一样
    各地差异化很大
    少数城市发达
    少数城市荒废,跟底特律等一些死城市一样
  • n
    nuanbing
    很多地方已经撤乡变村了。
    平时冷冷清清,就过年那段时间热闹点。
  • 无蟹可击
    这不是很好吗?大家都去更好的地方生活了。
  • z
    zz0zz
    都回去就好了
  • j
    jinyibo
    给老人家里安宽带,视频通话啥的经常来几次
  • s
    san30000
    在下最近两年一直在广西贫困山区农村扶贫,真心承认现阶段这是最好的出路
    最基本的,我所在的贫困山区,修一条通村水泥路,10公里左右,造价300万以上,这个村大概也就20户人家,一个县未通水泥路的村能有几十个,要求15年以前村村通水泥路,这个县一年财政收入也就1亿左右,哪来的钱?
    村底下还有部分不通路的屯,有些屯也就一两户人,修屯级路(四级沙石路)造价也在10万/公里,修还是不修?
    更别说供水、耕地、医疗等等其他民生问题了
    现在有些地方搞移民,给钱把农民从条件恶劣的地方迁移出来,但是很多农民特别是少数民族就愿意守着那三分地,到手的救济款扶贫款转身就去换酒喝了,你能奈他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