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大局观巨巨解惑

  • l
    leiqilong
    李超人这一跑跑去英国,为什么?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如果单纯论发财,美帝不是好过英国好太多。
    网上有文章说,英国是信誉第一,不怕抄家这种事。还说英国动不动一个家族几百年。你土富不过2代。求解。
  • 黑水鬼
    你应该问为什么逃离中国
  • o
    ofanjx
    英国熟悉啊,李嘉诚投资的很多行业,需要政府关系。
    美国那边不熟,而且竞争也更复杂。

    本帖最后由 ofanjx 于 2017-9-10 11:10 通过手机版编辑
  • s
    sonicae86
    李嘉诚是英国贵族吧?中国的传统朝里有人好办事。去美帝谁认识他
  • 碎南瓜
    估计这也印证了20年前香港回归那一波的领导层班子,和今上领导层的严重不和睦,李老头看看形势不对赶紧拍屁股走人
  • l
    leiqilong
    谢高人解惑。果然是不同的屁股不同的考虑啊。
    李超人把房价吵到珠穆朗峰了才走也算艺高人胆大了。人型猪笼的住宅环境这么多年也没人秸秆。反过来赞李超人经商有道。
    后来他跑了我不奇怪,我奇怪的是他跑的地方。
    美帝海阔凭鱼跃,不是机会更好。结果人家不走寻常路去了英国。英国按理说自身没什么发展潜力,就是老牌资本主义。结果网文另辟蹊径说英国信誉好,保得住千年基业。也许这正是超人看中的吧。
    毕竟国内倒的太快了。
    李超人这辈子活明白了啊
  • d
    diandian
    不是有个说法吗?他跟上层关系都不错,所以不管谁上台都给他几分面子,但是他的接班人就没有这方面的优势了,所以他考虑的是他死了以后的事情
  • s
    sym1945
    现在英国经济这个鸟样,英镑每天都掉,就算李超人也始料不及吧?
  • s
    skidrow
    个人愚见,李不需要在赚钱了,把目前的家业收住,平安传给子孙就是胜利,因此求稳才是他最需要的,相比较下来,腐国反而是比美帝更好的选择
  • 亍亍动人
    英资黄皮代言人+供给侧改革的目标
  • c
    couger
    是因为川普被香港人欺负过吧?

    23333
  • 林语堂
    去美国跟人家总统是同行,233
  • p
    pascal0115
    大部分没错,就是人民币和房地产都不会倒
    出走大部分是政治原因,靠山倒了,自己又树大招风
    去英国不去美国因为美国税高,而且美国主流社会分裂,内耗严重
  • q
    qq2355113
    鹅都没安全感,更何况他这只肥猪,不过他zz嗅觉真厉害,见风头不对立马抛售跑路,网红和他爸就没跑了
  • 野生的任豚
    人民币说的是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李超人是担心这个。
  • h
    highd
    他赚钱最多的一次不是在英国收购卖出电信公司吗?去英国轻车熟路
  • a
    affeii
    30年之后,也许李嘉诚的后人得把他改名叫穆罕默德李呢。。。233~福兮祸兮~
  • R
    Rafflesia
    什么时候能追杀他的后代?
  • i
    idisleon
    …………

    [本帖最后由 idisleon 于 2017-9-11 22:41 编辑]
  • 天空の軌跡
    还是在英国有关系,他要在日本有关系估计还去日本呢,反正都是万世基业
  • T
    Trashbringer
    只有14楼提到税收
  • s
    slr
    本质就是内部分赃不均,所以各方开始大打出手,什么理念不合那都是借口,你指望土匪讲原则?
  • l
    leiqilong
    原来如此。还有税收的原因啊。我想起来哇哈哈交了500多种税,喷了
  • f
    fadeaway
    1.第一个么,也是tg和李一起赚到飞起,互利而已。
    2.蒙代尔三角,资本不自由才是核心。
    3.说白了还是躺着吸血的行业最吸引人。
  • p
    pascal0115
    我说的也是这个,tg全盘操控,主力已全部干死,剩下都是散户翻不起浪花,汇率不会有任何风险

    蒙代儿三角在tg这里是伪命题

    本帖最后由 pascal0115 于 2017-9-11 08:54 通过手机版编辑
  • N
    Nemo_theCaptain
    大数据、平台经济与市场竞争——构建信息时代计划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探索
    王彬彬 李晓燕

    【摘要】:作为当代两种主要的经济体制之一,计划经济能否在大数据时代重建?这是一个在理论和现实中都极其重要的命题。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TUD2017030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