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遭遇900次延误航班,获赔300多万!真相令人目瞪口呆...

  • j
    johnhwang
    懂法律的朋友分析下,这个定性是否过重?我感觉这算薅保险公司羊毛,当然薅的狠了。但法律上是不是属于模糊地带?


    [url=]杭州日报[/url]
    今天
    航班延误是很多人不愿遇见的但女子李某却十分乐于这种情况的发生


    从2015年至今,李某遇上延误航班近900次,获得理赔金高达300余万元,真可谓“航班延误,发家致富”。

    然而,这笔“财富”背后却藏着令人不寒而栗的真相……近日,南京警方将犯罪嫌疑人李某抓获,并依法对其采取了刑事强制措施。
    买机票后专骗航班延误保费,女子疯狂诈骗300万元
    4月27日,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鼓楼派出所接到某保险公司负责人陈先生的报警,称在机票延误险赔付时,发现以李某为首的多人,使用不同护照号身份证号,多次进行理赔。陈先生怀疑公司可能遭遇了保险诈骗。

    鼓楼警方通过侦查发现,李某等20余人自2015年至2019年,在各大保险公司频繁申请航空延误险。

    经过进一步调查,民警发现这些账户的赔款,最终都转账到了李某的账户,警方推断李某有重大作案嫌疑。根据掌握的线索,民警于4月29日赶赴山东将李某抓获。
    图为警方从嫌疑人李某处查获的用于作案的身份信息。
    在李某的住所,办案民警搜查到大量用于记账和航班信息的纸质笔记材料,以及电脑中多份航空延误险异常说明样表。这些样表清晰记录了其向各大保险公司索赔的详细信息。
    经初步统计,从2015年至今,李某共实施诈骗近900次,获得理赔金300余万元。
    警方查清!女子诈骗套路败露
    据调查,李某除了使用自己的身份外,其他用于购买机票的身份信息和银行卡信息,都是其以买理财为由从亲朋好友处骗来的。
    其中一趟航班,李某以5个人的身份索赔到了10余万。能获得如此高额的理赔金,李某到底是如何操作的呢?经过民警的细致调查,真相很快浮出水面。
    第一步,选取延误率高的航班。曾有过航空服务类工作经历的李某,有提前获取航班取消或延误信息的途径,为此她在网络上挑选了延误率较高的航班,再去查该航班的航程中有没有极端天气。
    第二步,虚构不同身份购票并大量投保。李某从亲朋好友处骗来20多个身份证号以及护照号,为逃避系统核查,李某虚构不同身份购买机票。为了更具隐蔽性,李某每次购买机票都要用4、5个身份。每一个身份,最多购买30到40份延误险。
    第三步,关注航班信息,伺机退票索赔。
    由于李某根本不会去乘坐这些航班,因此李某时刻关注航班动态,如果了解到航班可能不会延误,她就会在飞机起飞之前把票退掉,尽量减少损失。一旦航班出现延误,李某便开始着手向保险公司索赔。
    购买一份保险的保费大概是40元左右,保险公司因飞机延误而赔付的金额在400到2000不等。如果延误时间长,赔付的费用甚至可以到7000-8000多元。

    在李某的笔记中,航班的延误时间、投保的保险公司、索赔的金额,一条条、一笔笔都清楚地记录着。李某就是通过购票来虚构行程,之后利用延误索赔来达到骗取理赔金的目的。
    曾从事过航空服务类工作,失业后打起歪主意,最终…
    据警方介绍:航班延误险属于商业保险的一种,李某之前曾从事过航空服务类工作,对于飞机延误信息及保险理赔的流程都有所了解,失业之后的她,便打起了骗取保险公司理赔金的主意。
    李某利用其亲友身份信息购买机票和飞机延误险,涉嫌在与保险公司订立保险合同时,故意捏造根本不存在的被保险对象,骗取保险公司保险金,客观上存在刑法评价中的诈骗行为,同时诈骗金额已达到保险诈骗罪的追诉标准。
    图为民警对嫌疑人李某进行讯问。
    目前,李某已被鼓楼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 t
    tianchou
    人才。
    如果不是用太多身份,是不是就合理合法了?
  • t
    tsounny
    只用自己的身份鲁甸的羊毛补贴家用应该问题不大。
  • m
    momololo
    看来问题就是用了别人的身份,这就是铁定骗保了。
  • 马牛羊
    人才呀 iOS fly ~
  • m
    momololo
    回复2#tianchou

    按理说是的,但是用一个人的身份那收益就不够费这劲了。所以按诈骗判应该不冤。
  • 2
    2了吧唧的
    厉害了,高手啊,开拓型人才
  • m
    moondust
    以前撸卡论坛不都是这样的?
  • z
    zalara
    组团撸羊毛呀,分享延误信息,收取提成不就稳了?
  • l
    lilong8844
    以前玩过……保险配好,一趟一万多…… iOS fly ~
  • m
    michaelgao
    关键的问题应该是同一账号收取理赔金,而且频次较高。最后综合数据分析异常,被发现了。
  • m
    muziling
    这算骗吗? 感觉就是规则内
  • 朽木疙瘩
    主要还是贪了
  • 躺枪了
    除去她的退票成本,几年时间,也没赚多少吧
  • 2
    269569205
    回复12#muziling

    拿别人身份 算骗
  • m
    michaelgao
    回复12#muziling


    冒用他人身份,多次投保,这是规则允许的?
  • 我是1222
    这思路,一个人每年一两次羊毛也是可以的。
  • 四维
    她的流程是:
    1.获取大概率会延误的航班

    2.用别人的身份买机票和延误险

    3.万一没有延误,起飞前退票

    4.如果顺利延误了,就进入理赔流程

    5.钱最后都转到她的个人账号中



    黑点是,1.非法获取别人的身份证等隐私信息;2.用不存在的用户购买保险。




    妥妥诈骗了。
  • u
    ursace
    如果多人都是他们自己操作的那就没脾气了吧?
  • u
    ursace
    看文章,他人的身份证信息都是亲戚朋友的,不可能非法取得,更不是不存在的个人
  • e
    erictz
    妥妥的骗,冒用他人身份,肯定她本人没有乘机,不算骗算啥
  • 繁体中文
    这羊毛思路还是可以的,如果各自薅各自的,是不是就合法合规了?
  • 又是春天
    就是冒用身份证了,凭本事预测没毛病HiPDA怪兽版
  • m
    mobipocket
    把羊薅太狠了不好
  • 四维
    她索取这些资料时,肯定不会告之真正的用途: 诈骗保险公司。这不就是骗取亲友的身份证号?这还不是非法收集他人身份证? 人生如梦
  • n
    nabc
    李某除了使用自己的身份外,其他用于购买机票的身份信息和银行卡信息,都是她以买理财为由从亲朋好友处骗来的。其中一趟航班,李某以 5 个人的身份索赔到了 10 多万


    文中没说清楚 这是关键
  • u
    ursace
    严格地来说,这怎么叫骗保呢,顶多叫“骗航空公司这些人要坐你的飞机”
  • 四维
    冒充他人身份不是规则内

    但如果每个人自己身份买,她负责提供航班信息,就变成:诈骗团伙 人生如梦
  • f
    flying2010
    行行出状元
  • 四维
    原来航空公司就是保险公司。机票就是保险 人生如梦
  • r
    redfishlee
    这要是再细磨一下工作,每个身份的赔偿金到帐后,分别用对应身份取款,是否就基本没事了
  • j
    jiangang0630
    这么看,如果某公司行政人员为公司出差人员购买机票,然后航班延误后索赔,保险公司也可以把这个行政人员弄进去了咯
  • m
    minfox
    国内确实有外部压力导致的弱智判决,但相信我:正常法院不会给你玩什么文字游戏。 iOS fly ~
  • 四维
    如果来来去去都是这几个人,风险控制特征非常明显,会翻车


    如果每次都是不同人,肯定有嘴巴不严的,泄漏消息,同样翻车

    这些人如果都存在向她转账的记录,还是会翻车

    每个人自己提现金,没转给她,她不会掀桌子?

    总之,除非不干,否则肯定翻车。 人生如梦
  • t
    tanriqiang2014
    人才啊
  • C
    CNV
    虚构乘机需求,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索赔 这点应该洗不掉了。

    缺乏互联网思维。该搞一个保险中介APP,或者和飞常准之类的APP合作,搞误机预测推送,推销延误险。保险公司,乘客,自己,,投资者,四赢。
  • 吾王美如画
    人才…
  • 跳跳猪
    非基于行为人的真实意思…… iOS sucks ~
  • u
    ursace
    买机票,买保险,出险了就是行骗?
  • j
    jiaand1
    回复9#zalara

    这个真的可以有,每个人每月就一次,撸点小羊毛
  • 卫星
    楼主这个帖子发得好。 iOS fly ~
  • j
    jqyy
    其实只需要看看欧美国家怎么定义这种行为就行。
  • x
    xuechangkong
    大数据发财新思路
  • u
    u1170
    问个技术问题,延误险理赔不需要登机牌吗?这个怎么搞定
  • 寒冰炫
    这不就是薅羊毛么
    靠本事骗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