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字的读音改了?

  • z
    zz243
    动词摩,名词墨

    1)韩梅梅和kate摩完豆腐软软的瘫在床上,一点力气都没有了
    2)李雷买的一块墨豆腐馊了,流着泪吃了下去,
  • m
    missireland
    作为个人 只要不是电视台播音员 爱怎么读就怎么读 没人管你 但作为标准 现代汉语词典就是标准 现汉没修订之前 错就是错 没啥好分析的
  • r
    rk23
    语言现象怎么就不是存在即合理了,存在即合理现在的使用不就是语言变迁的说明。真是服了咬文嚼字,敢情不符合国家语委读音的都该绞死?语言规律都是人为总结出来的,不是数学定律,举反例有什么意义。退一步说,读错的人多了,错的成为主流就变成规范了,这种例子语言学上很多吧?言尽于此,对你表示尊重,还是那句话,讨论可以,纯抬杠就算了
  • b
    bluefall
    为什么取消?
  • 事故龙
    磨坊4声,磨刀2声
  • t
    tiens
    很奇怪你的逻辑,有人说过“不符合国家语委读音的都该绞死”吗?自树靶子很有趣?
    这帖子一楼就贴的是语文教材。教材不教规范读音,难道该按照什么“存在即合理”的歪理,教每个地区的方言?用"读错的人多了就成了规范"辩护,那完全可以放弃课本和辞典,大家大剌剌随便念就好了。

    说了半天,其实你并不是不赞成规律,而是只赞成表面上能支持自己主张的规律。“去声连用变调”,这本来是作用范围很窄的规则,你一厢情愿将它扩大,说明“磨豆腐”的读音。这就好比是土著部落的人第一回进城,看见电梯里进去一个男的,出来一个女的,就以为电梯是变性装置一样可笑。前面跟你讲了,大部分情况都不如此,你套用这个规律来讲“磨豆腐”是不对的,这叫"举反例"吗?难道野人推导出来的“变性机”才是正则,其他情况反而是不规则的例外?
  • 婺源港头
    不知道啊,一天逛超市看到新华字典,我女儿就叫淼,我就随手查了一下,发现这个版本没有收录这个字了。
  • r
    rk23
    你说我语言规律用错了我接受的,第一次回复就是说了,不是语言学专业人士,本来也是和版友们探讨,只要不挖苦讽刺我都可以接受。语文教材是指导考试的,之前回复也说了参加考试按规范来,这个完全没有疑问。其实说到语文教材,教材也一直在变化,语委也经常变方案,好多读音和我们小时候读音变了,相信很多有小孩的坛友都有体会。看大家讨论就知道,磨读第二声不是我一个人的读法,至于说具体是语言流转变迁,还是地域方言影响,或者就是一个广泛的错误,这个现象本身应该在语言学上也可以研究,大家在帖子讨论主要也应该是讨论这个吧。我提出可能是变音原因,您觉得我的说法不对,可以提出自己观点是为啥,直接解释为读第二声的都错了,那只能说讨论不在一个频道上,如果为了考试规范读音对错,查最新的字典即可,这有什么好讨论的,这个肯定不会有分歧。
  • c
    cameozhang
    啥意思?淼字不属于新华字典收录范围了?
  • m
    missireland
    你确定喷对了么?最新的就是第12版 我刚查了 有淼字
  • t
    tiens
    您讲得对,大家都是学理工科的,版友探讨不应该流于意气之争。此前容有冲犯之处,先在此道歉!
    回到大家对“磨豆腐”声调的认知区别,您刚才的回复里谈了几方面因素,归纳起来大概有:
    1、语音随时间的变化,特别是古音到现代音的变化
    2、各地方言的差异
    3、特殊的发音规则使然

    我觉得这个总结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这几方面因素虽然互有关联,但也不能搅在一起讲。

    从#15图片的《说文注》来看,"石硙则去声,模卧切”,至少清代是读mo4了。段玉裁说,这种石硙去声、研磨平声的区别是“俗乃分别其音",这说明声调的形成有一个过程,主要是为了区分两个不同义项而约定俗成产生的。这大概也就是目前普通话标准音(也就是词典读音)的来源。大家在本楼多处贴出了各个时代的字典截图,说明至少解放后这个读音很稳定地一直读四声,不存在语委不断调整标准音的情况。

    目前来看,“磨豆腐”的声调并不特别地遵从某个发音规则。所以上面第三项暂时可以不考虑。

    至于方言差异,是个有意思的问题。各地语音差别相当大,肯定不局限在这一个“磨”字。比如天津人说"干嘛"读如"感骂",但按我理解,广大天津朋友不会看到教材上“干”字标为第四声就来发个“读音改了”的帖子。这是因为大家虽然方言说得多,但心目中还是有一套“雅言(标准音)”的坐标系,对方言-雅言之间的转换比较有把握。现在这个“磨”或许存在于两套坐标系中比较模糊的地带,所以有一部分朋友会认为,自己方言中的声调其实可以不加转换就运用在普通话里。这个情况不罕见,甚至在一些地区(比如台湾教科书就把“液体”读如"yiti","包括"读如"baogua"等)反而成了常态。我觉得不妨正视讨论本身的出发点,究竟是为了强调方言自身保持差异的权利(这种权利我以为是无可置疑,也没必要质疑的),还是辨析标准音制定的确切性(目前“磨”字标准音的制定,我以为也是没问题的)。如果搞不清楚讨论的实质重点在哪儿,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确实就容易流于情绪。
  • r
    rk23
    ,我回帖有言语不当的地方,在此也请您包涵。本心只是和大家讨论这个现象,本身读音标准和制定标准的意义我完全同意。
  • 婺源港头
    我上次去超市新华字典没查到。
  • 婺源港头
    我上次去超市新华字典确实没查到。
    我不是喷,我只能说我晚上去拍照来给你看吧。不喷
  • 帆帆
    红磨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