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素质教育

  • 海底两万里
    1、让孩子成为某领域的专业人士,拥有足够的专业技能,量化一下就是前10%。这个目标其实不算高的,因为是目标,所以不是一开始就能达到的,可能到他技能顶峰的时候能够做到;

    2、让孩子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这一条是配合上一条来的,不具备持续的学习能力,专业技能可能就会止步于50%左右了。这个需要具备一定的毅力,没有毅力就不具备持续学习能力。毅力最好的提升方法就是体育锻炼,具备一定强度的长时间的体育锻炼。还有做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所坚持的时间,为什么强调是困难的事情呢?因为像打游戏、喝可乐之类的事情很空易就可以坚持很久;

    3、让孩子具备较高的和他人协同工作的能力,这个包括情商,包括演讲写作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当然还得学好英语,英语是世界语言,和其它国家的人协同工作得靠英语能力。

    上层的财富是靠血脉传承来实现的,但从中产来说,你必须会干活才行。所以想直接跳过自己干活而实现财富自由是不切实际的。

    另外,每个孩子的天赋不一样,有些孩子体育运动能力强,有些孩子善于和人打交道,还有些孩子音乐方面有天赋,还有些孩子脑子特别聪明,能理解各种抽象的东西(比如数学、物理)。对于我儿子来说,感觉语言天赋要有一点,但数学完全不开窍。因此奥数学不好我一点也不焦虑,总有他可以走通的一条路的。
  • z
    zengshu
    学着给别人干活,然后去要钱,就不是素质教育。学着让别人心甘情愿给你干活,你还不给钱,这就是素质教育。
  • Q
    QQB
    第三条国内就不可能这么办啊。都去学英语中文怎么办。
  • a
    amchn
    10%,太难了啊,兄弟
  • 海底两万里
    上层的财富是靠血脉传承来实现的,但从中产来说,你必须会干活才行。所以想直接跳过自己干活而实现财富自由是不切实际的。
  • d
    darkshine
    你说的这些已经远远超出义务教育能达到的水平,只能小部分有能力的家长自己实施或者由高端教育机构提供
  • 海底两万里
    这个学校肯定提供不了,只能考自己的。
  • s
    scautc
    总结很到位
  • l
    logic90
    素质教育,其实就是精英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成为某些方面的精英

    当然,这个过程通常是离不开氪金的

    像什么情商演讲协作这些东西。。。是非常的贵的。好在,虽然很贵,但是并不在高考范围内,所以不会影响到穷人的高考HiPDA·NG
  • j
    johnalex
    mark iOS fly ~
  • n
    nostoryboy
    素质教育与电池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 s
    ss301511
    第一个,最好能够上好的大学。倒推一下,各科目成绩要好,结合第三点,英语要早出成绩,为后续省下时间和精力。
    第二个,这个学习习惯最好也是在好的学习环境下养成。
  • P
    PDA5566
    这就是高级技能电池培养啊.
  • g
    googoofox
    见过英语口语达CPE的小学生,中文作文被老师当范文。英语没给她们捣乱。很多娃英语没咋学,作文还抓耳挠腮的憋不出个屁,这是英语的锅?
  • s
    ss301511
    怕的是大部分人想当电池而不可得,连当电池的机会都没有。
  • g
    googoofox
    顶这个。本来啥时候都是父母自己的事。
  • P
    PDA5566
    有道理, 这也是一亿总中流的实际的出路了.
  • 槛上人
    确实,培养孩子成为专业人士还是最具操作性和可行性的,能做到LZ说的三点也够了。
    至于有些人想着从小就培养娃去剥削别人,实在太难,毫无确定性可言。
  • s
    ss301511
    但这条出路也是最艰难的一条路,因为厮杀的对手都是能力最强的,而且这一层次的人很难放下。
  • 海底两万里
    另外,每个孩子的天赋不一样,有些孩子体育运动能力强,有些孩子善于和人打交道,还有些孩子音乐方面有天赋,还有些孩子脑子特别聪明,能理解各种抽象的东西(比如数学、物理)。对于我儿子来说,感觉语言天赋要有一点,但数学完全不开窍。因此奥数学不好我一点也不焦虑,总有他可以走通的一条路的。
  • e
    etoad
    道理都懂具体操作困难重重 iOS fly ~
  • s
    songco
    很多人都忽视了小孩的心理健康, 有些人的那种折腾法, 我感觉小孩心理很难不出问题(结合我一些当年高考压力大的同学), 然后父母的说法一般是"都是为了以后好"
    身边有无数例子, 比如有个同事, 他觉得他和他老婆大学学校都不太好, 所以他们娃基因不好, 他就是各种折腾小孩上培训班, 让小孩参加各种比赛.那小孩现在都麻木了, 父母说啥就是啥, 一点自己的意见都没.....

    我家的我准备小一点的时候, 我们两个尽量多陪着娃玩, 大一点有些课程可以自己给娃补一下, 培养一两个爱好, 能上个中上的大学就行.
  • 海底两万里
    回复25#songco


    为了升学死磕孩子不擅长的课程的那种,确实有很多孩子就成牺牲品了,据说海淀给孩子报十个以上辅导班的很常见。
  • 1
    11ww22
    看一本书,素质教育在美国…
  • W
    Wade Zhao
    还要看看家长的素质,人也要遵守遗传规律……
  • s
    songco
    其他的都同意.
    反对这个: 理科真正好的,文科普遍也不会差


    我有活生生的例子.....
  • 海底两万里
    谢谢推荐,这本书看评论不错,回头买来看看。
  • u
    uklh
    .......
  • 海底两万里
    m.k618.cn/kinter/201905/t20190523_17417161.html

    哈佛大学招办主任马林·麦格拉斯说:哈佛每年都收到约500个SAT(俗称“美国高考”)满分者的申请。如2015年,哈佛本科的录取率仅5%,“这意味着差不多每5个满分学生中将有4名被拒绝(此比例的逻辑推断有瑕疵——作者注)。这也说明了其实成绩并不是我们最为看重的部分,它只能从学术方面反映一个学生的表现。”她想表达的是:哈佛每年都拒绝应试教育的佼佼者。
    再举个例子,1996年全美有545个SAT满分者。其中365人申请哈佛,但165个被拒之门外,拒收率竟达45%。招2000名新生,容不下这165人。原因何在?因为他们只有干巴巴的考分,没有活生生的综合素质。
    2018年,以获最多诺贝尔奖的芝加哥大学为首的约1000所大学,不再要求SAT或ACT考分……
    凡此种种,是“顶层搞应试教育”的画风吗?答案不言自明。
    快乐教育的不快乐
    儿子小的时候,我嫌美国小学教育太儿戏,整天乐呵呵傻玩,就买了整整一套、每本都地砖般大小的数学课本。
    课本编得非常简单明了,我让儿子每天自学4页,自己做作业,自己检查。前面太简单,就跳着学。结果,上2年级时,他就自学到了8年级(相当于初中二年级——作者注)的数学。把包括教授们的孩子在内的同班同学,甩了七八十条街(10年后尝到苦果,那是后话——作者注)。
    可想而知,当时儿子在学校的数学课上有多无聊。于是,他就变着花样在课堂上捣乱。老师问“3+5=?”,儿子说“3+5=24÷3”。全班孩子蒙圈,老师更蒙圈。孩子是对的,但说他对,美国孩子不干了:这中国造的“人脑计算器(human?calculator)”到底说啥?
    有人危言耸听地声称:快乐教育和减负会摧毁基础教育!果真如此吗?
    故事暂此打住。
    这是S·B·里姆博士整理的“Iowa基本技能考试”全美统考成绩。
    表里的数据显示,除了8年级“数学计算”的68分低于7年级的72分外,所有数据均是“年级越高,成绩越好”。换言之,随着年龄增长,学习难度加大,孩子成绩越好。
    这个现象显然违背了我们的常识:年级越低,学习强度越弱,程度也越浅,所以,成绩会越好;反之,年级越高,学习强度越大,程度越深,于是,成绩随之降低。计算3+5=8,小学生得个100分,很容易;但到了高中,微积分要得100分就难了。这是学习和生活中的普遍现象,甚至是常识和规律。
    这个“常识和规律”,怎么在美国孩子中却反其道而行之?
    其实,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整个俄亥俄州从4年级到12年级(相当于高中四年级——作者注)的学生各科统考的及格率:年级越低,及格率越低;年级越高,及格率越高。
    这个违背常识的现象是否仅限于某一州?我一路穷追,不断证实了我的发现:这不是某一州的个别现象,而是全国的普遍现象。就像上面那份全美“Iowa基本技能考试”的统考成绩表所显示,美国孩子起跑落后,终点领先。
    许多在美国的中国孩子,越是在低年级,越能领先美国孩子,年级越高差距越小。到了高中,他们与美国优秀的孩子相比,已看不到或几乎看不到差距了。
    我的儿子很自以为是,美国“高考”SAT-II的数学几近满分。但有一天,他感叹道:“其实,并不是我们中国孩子比美国孩子聪明,而是我们比他们学得早、学得多……”
  • 1
    11ww22
    我也转一篇

    其实最先让我感兴趣的是黄全愈的儿子矿矿,一个随父母留美的高中生“大言不惭”地评价着他所遇到的七位美国老师。在他所写的《放飞美国》一书中不仅对这七位美国老师进行了坦诚、客观的描述,还颇有见地地把所有老师分为四类“我认为判断一个老师的优劣,除了看他或她怎样(how)教书外,再就是看他或她为什么(why)要当老师。如果把他们的内在动机排一排对,可以发现大致上有四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种老师,‘以谋生为目的’……。第二种老师,‘以自傲为动力’……。第三种老师,‘以教育为己任’……。第四种老师,‘以爱为根本’……。”是怎样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造就了如此自信(敢说、敢做、敢为)和有思想的孩子?好奇促使自己翻开了《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看罢,几段印象深刻的论述一直留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现就其中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素质全面是否就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近年来,“素质教育”像贴标签一样铺天盖地,到处都是。“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很多家长理解为懂得各种知识越多,素质就越高,朝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越靠近。他们让孩子学了钢琴学画画,学了画画学书法,然后很自信地以为,我的孩子素质已经很高了。黄全愈认为这是对素质教育的误解。他指出“是否是在搞素质教育,并不是看你的孩子是否在课余学了弹琴绘画,而是看你是否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孩子的个性,健全孩子的人格等……”这段话虽然是针对家庭教育的,我想学校的素质教育同样可以受之启发。
    素质教育并不只体现在大张旗鼓的各种活动中,也不仅仅局限于音乐、体育、美术、书法等课程,而是可以渗透到各科教学以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中。素质教育不仅仅使学生获得各种知识量的叠加和累积,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细小环节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孩子的个性,健全孩子的人格……。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设计中,黄认为不要仅以所谓的“教学大纲”为纲,而要通过自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去思考培养学生应具有怎样的素质和能力,进而来设计自己的教学。他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围绕‘培养创造力’这个核心,还要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等能力。”

    二.创造性能不能教?
    “美国老师是怎样教孩子的创造性的?”对于这个大多数人感兴趣的问题,黄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教”是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创造性”则并非知识和技能,而是指能打破常规去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之特性或能力。就像人的智力不能从老师那里传给学生一样,创造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无法从A传到B,所以“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之所以在疑问中会用“教”这个字眼,我认为是我们从自己接受的教育模式和多年的工作经验中形成了“教学就是把知识和技能传给人”的固有概念,条件反射地把技能与创造等同起来,希望像创造性这样的能力也能通过捷径尽快地“教会”学生。“培养”似乎是一个漫长的、空泛的、虚无缥缈的过程,其结果我们可能会看到,也可能不会,无法把握。
    这让我深刻地感觉到,我们平时对学生的教育,尤其是教学活动,功利心太强,不说立竿见影,至少也期望自己教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马上能从作业本、考试卷上反映出来。其实我觉得,我们看到的只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结果,一个很显而易见的表象,而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这一复杂的内在过程。表象是可以迷惑和欺骗别人的,可怕的是,我们往往以这个肤浅表象去评价学生,甚至给出一个肯定的、具有导向性的结论。就美术教学而言,大部分学生可以模仿范画,依葫芦画瓢,完成并交出一张赏心悦目,所谓“完美”的作业。而却有小部分孩子不愿意临摹,偏要独辟蹊径,根据给出的主题自说自画,结果可想而知,其画面不说丑陋,至少也获得一个“不好看”的结论。成人们往往是根据作业的效果来进行评价,肯定地认为前大部分学生会画画,而后小部分孩子不会画画。具有天份的孩子有可能就是这样被湮没的,其实不愿临摹的那小部分孩子是在进行创造性活动,他们是在进行远比前大部分学生更高级的绘画活动,这样的活动才是真正意义的美术教学活动。我以为在培养孩子创造能力之前,我们至少能够清醒地意识到孩子所进行的活动哪些是无意识的创造,是需要老师进一步肯定和鼓励的;而哪些活动只是简单的模仿,无须大加赞扬。
    怎样启发学生内心的创造灵感呢?作者认为“应该也只能从学生内心的形象思维着手”。就绘画而言,我理解为应该注重与学生进行画前有关主题的讨论和画后的评价(可以是他人的评论,也可以是自我阐述)。这样的讨论不一定要有结果(起到开阔思路的作用),而种种评价也没有对错之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能取长补短则就达到了评价的目的)。美术教学的根本是让学生知道画一幅画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内心对事物独到的见解,可谓“画心中的画才有动人心魄的震撼力”。这也就意味着学生最终的绘画作业,有可能不是大众眼中“完美”的作品,或许只是些简单的涂鸦。“培养”是要有一个过程的,黄在书中进一步指出“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教师要能耐得住寂寞,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抓住了绘画过程的本质,好的作品自然会“水到渠成”。我在想,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一个小环境,更需要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大环境,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更需要得到家庭与社会的支持,三位一体才能造就出像矿矿一样有创造力、有思想又非常自信的孩子。
    作者还指出“培养孩子的创造性,需要做一系列的事情: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培育孩子的想象力,支持孩子的探索精神,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鼓励孩子的独立思考,允许孩子拥有不同观点,保护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性……”看到这,深深感到“教师”这个职业对我和我身边的同行们来说真是任重而道远,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将牵涉到学生的未来。矿矿在他的《放飞美国》一书中有一段关于“创造力”的精辟论述,我用以结束我这一段的阐述。
    “创造力是一个先天的礼物。有的人礼物大些,有的人小些。但这并不意味,创造力不能在后天的生命中发展。打个比喻,先天的创造能力就好象是个盒子。天生的能力有大有小,就好象盒子有大有小一样。当你有意识地去培养、发育你的创造才能,你的创造能力的盒子就会装进更多的东西。当你能够充分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并发挥到极致,你的创造力的盒子就是满的。
    事实上,可能有的人天生就带了个比你的大得多的盒子。但这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后天的努力。努力地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你的创造力的盒子就会装得更满。一个装满了的小盒子,要比一个空荡荡、轻飘飘的大盒子更有分量。”

    三.到大学才做学问吗?
    说到“做学问”,马上能让人联想到教授、博士、科研人员等。在人们的印象中“做学问”至少也要具备大学学历,让孩子做学问、搞研究似乎是天方夜谭,要么就是闹着玩、“搞花头”。对比美国教育,我们可以发现:美国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因此,美国教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为孩子独立研究、独立动手能力的发展提供所需的时间和空间。近些年来,我们也尝试在小学生中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实践不仅知道小学生是能做学问的,而且还发现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有种种好处:可以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味地接受;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渐形成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认识自我的意识,以及关注自己的生活和自己周围社会的态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并逐步发展他们与他人交往和经验共享的能力;通过学习可以进一步理解社会的意义和自我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研究性学习能在最大限度上弥补现行教学方式的不足,更是目前教育教学活动有力的补充。
    我在辅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经常发现很多学生不会提问。“不会提问”意味着不会独立思考,缺乏好奇心,而没有好奇心,就没有对常规的挑战,更谈不上创造。在探究活动中,提问尤其是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往往能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方向,这是整个活动的关键所在,所以培养学生经常提问的习惯非常必要。
    我们的学生真的不会提问吗?首先来看一下课堂教学,虽然我们已经摈弃了填鸭式的满堂灌,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但我们往往不是在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而是预设了一个个不完全,甚至不正确的答案,然后一步步把学生往上引,答对的得到奖励,答错的则得不到。学生往往是在猜老师的答案,而后很自然地掉进预设的“陷阱”中。黄全愈指出“虽然老师没有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但是这种‘启发式’的‘引导’,危害性更大!因为经过老师‘伪装’后的求同思维和聚合思维,对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具有更大的破坏力和杀伤力。”试想,在大家一起寻求标准答案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有可能去质疑和提问吗?
    好奇心是创造性的萌芽尖尖,有了好奇心,就有了探索精神;有探索精神,就能打破常规;打破了常规,就有了创造的可能。其实孩子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黄指出“即使是你‘打破沙锅’,也要鼓励孩子‘问到底’。”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很多大人被孩子问得哑口无言而恼羞成怒,因而制止孩子的发问,或羞辱孩子。孰不知,好奇心和创造性已经粗暴地被扼杀在了摇篮里。以后孩子便知道,提问等于是自讨没趣。
    要培养孩子提问的习惯,不仅要呵护他们的好奇心,更“需要去营造一个环境和氛围,去启发,鼓励孩子的好奇心。”这也正是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要努力去做的。


    黄全愈所写的有关教育的著作还有很多,我所知道的还有《素质教育在家庭》、《玩的教育在美国》、《家庭教育在美国》等,其中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和分析,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也较强。当然,我还是觉得这本《素质教育在美国》是他所有素质教育系列书中最出色的。
  • w
    wjqlsh
    小孩死活不想好好学习怎么办?
  • 海底两万里
    回复36#wjqlsh


    我觉得主要是你对孩子的了解和孩子对你的信任出了问题,所以你才有这个疑问。找到他的真正兴趣,然后慢慢的加以引导。
  • m
    mumoo
    中文比英语要重要的多,除了少部分外企的岗位,大多数岗位如果要到了拼英语水平的时候,中文水平基本已经出类拔萃了,而如果中文不好,其实根本到不了这样的岗位。日常表达——沟通,书面表达——写作,以及一对多大型公开场合表达——演讲、演示等都很重要。有些是需要基础教育阶段牢牢打下基础的,有些是要进入职场后也要不断练习的。语文真的太重要了。
  • x
    xiaotianhu
    跟弄公司一样 需要错位竞争 iOS fly ~
  • r
    recp
    同意三个培养目标。加一个投资理财能力。或者说我觉得任何人都需要一项专业能力+投资能力。


    iOS fly ~
  • z
    zhanglegll
    我觉得反过来,321,与人协同是最重要的。不管你自己能力强不强,持续学习第二位的,成为专业那是很后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