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一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不长

  • 相扑
    作者是财经博主牛猫

    今天饭后消遣,我躺按摩椅上玩手机,前前后后刷了b站,知乎,抖音,结果先后看到了4条令我印象深刻的内容,彼此之间有着巧妙的联系,可以说是很充分的反应了咱们现在社会最真实的一面。

    先是在b站看周五更新的《睡前消息》,最新一期的内容是,抗癌药进医保对穷人不是好事。

    为什么呢?大致逻辑是医保的总预算是有限的,具体到每个市,甚至每个医院,都有定额,花光就没了。抗癌药太贵,很容易透支医保基金,最终导致医生(影响绩效)不愿开,医院也不想进货。

    另一边抗癌药在没纳入医保前,会有慈善组织捐助,甚至药司也会给一些确实没钱的穷人送药做公益,可当抗癌药纳入医保后,慈善组织就不捐了,药司一看有钱赚,也不送了。

    所以这一进一出,对穷人来说情况可能更不好了。这背后的核心问题是医保基金的收入不够多,盲目纳入费用昂贵的药品,只会拖垮整个医保。

    现在尚且如此,等到20-30年后社会进入老龄化,到时候交医保的年轻人少,花医保的老年人多,情况只会更糟。我看弹幕里不少网友都在感叹“老龄化初体验”、“老龄化预先体验卡”。

    这是第一条。

    刷完b站刷抖音,没一会就给我推荐了一条内容:现在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生孩子。

    嘿,头条系的智能算法果然有点东西。

    为什么不愿意生呢?up主的名字我忘了,就记得内容。大致逻辑是现在社会贫富差距大,不像40年前,大家一起吃苦一起穷,所以生个孩子无非是加双筷子,压力不大。现在社会的有钱人,穷人奋斗一辈子也追不上,遂心生绝望,不愿生孩子,既不想进一步拖累自己的生活质量,也不想下一代出生后参加一场不可能赢的竞赛。

    生一个是背负着家庭伦理的压力,实在没办法,生第二个是万万不情愿。

    这番言论我不评价对错,起码是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点赞和评论都特别高。

    这是第二条。

    刷完抖音刷知乎,这两天的热门话题是考研出分。

    给大家看一张图,是最近10年的考研人数柱状统计。
    Hi_210227_2310.jpg
    之前2010年到-2016年有波动,增长并不明显,但从2017年开始就突破200万,之后每年保持20%左右的增速,到2020年已经是341万人参考,比5年前增长了一倍。怪不得很多人抱怨,今年的分数线高到爆炸,考研从噩梦难度上升到地狱难度。

    这背后的原因是本科生毕业后就业难度大,就希望攻读更高的硕士学历来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是暂时逃避一下“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处境。

    这是第三条。

    最后一条就是看到新闻,说00后比90后少了4700万,除以10,那就是每年少生了470万,这不是小数目,因为去年公安部发布的新增户口数也就1000万多个零头。

    就这四条信息,简单总结成一句话,就是现在内卷压力大,年轻人生育欲望低下,新生儿越来越少,未来医保交钱的人少,花钱的人多。

    所以有条件的多生孩子,没条件的多存钱做养老保障,←最后这句是我的建议。
  • w
    wsyx87930
    对策就是多生孩子为别家老人养老?
  • 令狐飞云
    最后一条有点扯淡。60~70年代婴儿潮的回声潮的就是80~00生完孩子了。
  • 又是春天
    第一条,我不是药神那时候就说过了HiPDA怪兽版
  • 小百万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我觉得可以补充一下第三条,就是女性受教育周期变长,压缩了生育期。刚考完研出来不会立马结婚生孩子。 iOS fly ~
  • r
    ra_ven
    生小孩养小孩花不了多少钱,主要是现在人贪玩不想带个拖油瓶而已。
  • s
    skymarine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人口生育的敌人,几乎所有进入这两个阶段的国家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大幅下滑,即使是以生育意愿著称的伊斯兰族群,
  • s
    skymarine
    第二条,说的不是很准确,有些片面化,可以看一下南都观察,他们每年都在做人口问题的论坛,最新的一期是2021年1月的,对话相关专家,优点是专家都比较权威,有很多官方数据的,以及一些正在尝试的探索举措,缺点就是专家们的正式发言有顾忌,很多话说得比较模糊,带着泛泛的正确,2020年的论坛发言里,记得有一位专家谈到了适龄人口的就业,将发力关键放在了职业教育,其实是对第三条考研人数激增的一个回答,https://www.163.com/dy/article/G0G1DDU1052100BV.html

    今天九边写了一条公众号文章,说的比较通俗易懂,回答了第二条的基本问题,一个是教育的普及,使得适龄男女进入婚姻、生育阶段时普遍年龄较大,远超于以往,对生育也更加谨慎,一个是城市化,城市越大,对普通居民就越不友好,大幅降低生活的幸福感,
  • t
    taigudaren
    回复8#skymarine

    求链接,谢谢HiPDA·NG
  • s
    skymarine
    经济学解释过,在独立单一的经济体内,人力回报与资本回报存在一个临界点,超过这个临界点,资本带来的回报增速,将显著低于人力,也就是劳动收入,一般在这个阶段,如果是单一的经济体,就会出现所谓的“脑体倒挂”,就是体力劳动者收入不低于脑力劳动者,在上世纪50年代后,这种情况在全球各个主要发达经济体都出现了。但此后资本进入全球化时代,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配置,选择流向资本回报增速更显著的经济体,例如美国资本大举进入东亚、东南亚等各个新兴经济体,给美国普通体力劳动者带来的,就是长达数十年的实际收入微弱增长的时代,这也是他们将特朗普选上来的主要原因之一。
  • s
    skymarine
    这个变化,对美国乃至世界政治、文化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随便举一个例子,例如女权运动的兴起。以往,一个成年男性的工作,可以养活一大家,所以女性对工作没有特别的需求,但实际劳动收入的停滞,一定程度迫使更多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对后来的女性平权运动带来巨大的推动。
    当然,原因都是多元的,例如,另一个来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大量成年男性走上战场或者为战争服务,一部分女性顶上工作岗位,也带来了平权的启蒙。
  • k
    kenshinwu
    这些问题老扯来扯去挺没意思,其实就一句话,你把普通百姓当韭菜还是真正当人;
  • 相扑
    通俗易懂,厉害厉害
  • s
    skymarine
    经济学对这个拐点是有定义的,是以某个经济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具体内容确实记不清了,或者是定义了这个劳动力收益曲线的,
    我记得当时在有道云笔记里做了记录的,可是有道云笔记的搜索功能太弱了,现在根据关键词找不到这篇笔记了,
    今早起床的时候,想到了,应该是刘易斯曲线,刘易斯拐点,

    https://wenwen.sogou.com/z/q278472805.htm
  • g
    guaiguai
    1、没有数据支持,属于民科头脑风暴,慈善机构能提供多少抗癌药、药企能拿多少免费抗癌药,作为一个穷人,用比惨来获得慈善机构和药企的怜悯和可怜(不然要靠什么,靠有关系推荐?还是靠这两者工作人员的善心?),对于社会是个好事? 2、人活着就要有追求。现在难,我父母养育3兄弟姐妹的时候,都是自己洗衣服(3个小孩加2个大人)、自己用煤炉烧开水、每周只能休息1天,每天要踩自行车15公里早上8点前赶到上班等等,现在人有我们父辈们过得难?现在鼓吹个人利益而忽视人的精神力量,整个社会的导向变了而已,集中体现的就是把最赤裸裸的个人利益摆在首位,为自己而活,以前父母为社会做贡献,把自己为社会做贡献当作自己人生价值和目的,现在多想办法为自己活。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的变化导致了片面强调个人利益而已。
    3、由于过去以要素投入驱动升级为管理、创行等更高级的经济发展转型,导致经济发展比过去要难,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发展方式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在转变,你可以称之为内卷化,也可以认为在一定阶段的简单粗暴的加投资、加技术、加人工的方式扩大产能扩大销售扩大收入的经济方式转型升级导致短期内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记得血汗工厂这个词是什么时候悄悄消失在互联网,认真研究也许或有很多收获。
    4、同2。

    以前生下来,都默认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做什么只要是正当职业都是为人民为社会做贡献,现在都是生下来,要有出息,要能赚钱,要过得比绝大部分人好,到底是谁的问题?
  • t
    tantalus.lee
    我一个微信群里有个神人,生了6个孩子,还是一个妈,他的理论就是生孩子将来就是薅别人羊毛。 iOS fly ~
  • t
    tonysh518
    生不生要看群体,没有能万能解释整体所有人的公理。中国十五亿人相当于几个大国,群体之间差异巨大,可以想象成几个经济发达程度和经济结构都不一样的国家,加上之间的自由流动性才能准确一些。国民社会保障的差距巨大,当地经济现状和对未来的期望值,国家投入力度和长期定位都有极大影响。

    最厉害的是全国人民都自觉不自觉地向一二线城市的思维生活模式学习,靠拢,把长期的预期都透支了
  • 南风不竞
    是的
  • h
    henry-xia
    不错的讨论,继续关注 iOS f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