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说的挺对啊。。。。。。。物理帝入

  • 菊花盛开的地方
    zt

    我想出了一些道理,写出来给大家提供一些新思路。



    我觉得,宇宙绝不是生来就这么深奥的!众所周知,所有事物都是从简单向复杂发展,从低级向高级演化的!如此宏大的宇宙,反推回去可以还原成一个点,那么所有的高深理论,反推回去必须也能还原成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一个人人都能明白的道理!


    从“最简单的道理”出发,我思考了宇宙的终极粒子,这个终极粒子的性质将决定宇宙的性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砖头盖起的房子不可能跑掉,而用细胞盖的房子可就没准儿了,说不定真能跑掉。所以,我们宇宙之所以是这样的情况,一定取决于构成它的终极粒子的性质。


    我们的宇宙有什么特点?有最基本的两点:稳定有序、运动变化。因为稳定有序,我们不用担心明天的太阳最会从西边出来,因为运动变化,我们不用担心看不到明天的日出。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宇宙的这两个特点呢?我认为,在宇宙的终极粒子中一定有这两大特点的“党代表”。一种是代表灵动变化的,我先叫它A,另一种是维持稳定的,我先叫它B,终极粒子必定同时包含着A和B。


    A和B之间是什么关系?应该是同质相斥,异质相吸,这样,宇宙间的所有力才能有个终极解释。


    可宇宙终极粒子就是AB型的吗?不会,因为异质相吸,A和B小两口感情很好,不想进行运动和变化,所以,终极粒子中一定存在着第三者。第三者是谁?A还是B?


    A代表的是灵动,B代表的是稳定,从观察中,我们发现宇宙万物是稳中生变的,什么事物都有个渐变的过程,这么说,第三者一定是B!若不然,宇宙中的事物总是处于突变之中。


    这样,宇宙的终极粒子就显出了真容:它的结构是ABB型的,我这种终极粒子称为天机体,我说的“天机”,不是指神秘而言,而是指天上天下,宇宙之本机。


    天机体中, A是灵动的,我称为灵质,B稳定的,我称为物质。 ABB的天机体,只能在三种状态中往复变化:ABB、BAB、BBA,这就是宇宙万物对立统一、祸福相依、辩证存在的原理。天机体是粒子,但它是有序的粒子,所以能以波的形式运动和变化,产生了波粒二相性。


    不过,天机体中还存在着一种极为特殊的现象:A向B进行单向转换!就是说只有灵质A向物质B进行转换,而没有相反的过程,这种转换产生了时间箭头现象和热学第二定律,大量的ABB转换成了BBB,这种BBB就不能称为物质了,应叫做真物质,这种真物质极有可能就是暗物质!暗物质为什么“暗”?因为人类的眼睛是ABB天机体组成的,无法看到BBB。


    那么天机体ABB有多大呢?它肯定是非常小的,比“弦”还要小得多。单个的天机体,一边飞快地运动着,一边飞快地在ABB、BAB、BBA三态间变化着,我们只能从大量天机体组合表象中去观察它们。如果10个天机体编为一个班,三个班的天机体编为一个排的话,那不知要有多少个师级、军级的天机体组合,才能形成我们人类能观察到的电子、质子、中子,所以,那些连、营、团级的天机体组合,看起来极为混乱,形成了量子世界的乱景。


    既然天机体有三态,我们先给三态取个名,ABB态中,灵质的A打头,叫它灵态;BAB态中,灵质A正好处于两个物质B中间,叫它中态;BBA态中,打头的是两个物质B,就叫它物态。所以,原子中的电子是灵态的,中子是中态的,质子是物态的。而在宇宙事物中,信息是灵态的,能量是中态的,物质是物态的。信息、能量、物质,再加上BBB型的暗物质,构成了宇宙的万事万物。

    天机体以组合的形式,表现出三大特性:一、越大越稳定(宏观的地球比微观的原子稳定)。二、表现取决于多数(参见“薛定谔猫”)。三、永远不确定(天机体中的一个灵质A会带来变数,因为这种变数,古细菌才能变成了人类,不然当今世界依然是古菌的天下)。三大特性之外,就是A向B单向转换的一大本性了。

    以上的分析还停留在哲学层次,下面,我试着用天机论(先这么叫着吧)来解决一下物理界的难题。

    物理学当今最困惑的是宏观与微观的不统一。宏观以相对论来阐明,微观以量子力学来描述,霍金说:“科学的终极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简单的理论去描述整个宇宙。”这个理论之所以难产,是因为人们不能理解为什么宏观上如此稳定有序的事物,竟然是由微观中那些杂乱无章、难以捉摸的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根据天机论中天机体的特性,用一个现象试着说明
    从宏观的稳定,到微观的不确定,用‘看电视现象’能加以解释。你打开一台彩色电视,看到了清晰的图像,有山有水还有人,可你若是接近电视,就会发现这些图像都是由闪烁的小光点组成,再接近一些,你就能看到电视屏幕上有许多小格子,光点都是在这些小格子中闪烁,细看这些格子,每个格子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红、绿、蓝三种颜色。这时,你如果有一个放大镜,用它去看屏幕,就能看到在单个的小格子中,也有光点在闪动,如果你有一个显微镜并成功地对准了屏幕,你还会发现,每一个格子中并不是发出单一的颜色光,光点是混合的,它们在不断地乱闪乱跳……看到这里,你能想像出最初在电视上看到的山水人物,竟是由一大堆乱七八糟闪烁跳动的光点组成的吗?可事实的确如此!现实中人们的眼里的花花世界,确实是由无数胡乱运动的微小粒子组成!然而,无论怎么乱,也是乱中有序的,不然,电视屏幕上只能出现信号中断那样的大片雪花,不会出现任何图像了。

    所以,人们看量子世界,无法理解宏观世界,正像显微镜去看电视,永远也不知道电视在演什么节目一样,(听电视的声音可不算数),这种“看电视现象”,就是由天机体的“越大越稳定”造成的。

    天机体的另一个特性“表现取决于多数呢”?我试着用那个难倒了霍金的大谜题“薛定谔猫”来说明:

    有一只可怜的猫,被锁在一个封闭的箱子里,密室中有个毒药瓶,瓶中有剧毒气体。在毒药瓶上面,有一个锤子,锤子由一个电子开关控制,而电子开关则由放射性原子控制。如果原子核衰变,放出α粒子,则电子开关就被触动,导致锤落瓶碎,猫被毒杀。这样问题就来了:猫被锁在箱子里时,因为没有人能观察原子,所以那个原子处在衰变/不衰变的叠加状态。因为原子的状态不确定,所以猫的状态也不确定,只有当我们打开箱子察看,事情才最终定论:要么猫躺在箱子里死掉了,要么它活蹦乱跳。可是在没打开箱子之前,这只猫处在什么状态?似乎唯一的可能就是,它和原子一样处在叠加态,这只猫当时陷于一种死与活的混合状态。一只猫怎么同时又是死的又是活的?它怎么能处在不死不活的叠加态?
    在这个问题当中,最关键的就是那个在衰变的原子,它的状态不能确定,就无法确定猫的死活。根据天机原理来看,原子的衰变其实就是一种态的改变,其原因是组成这个原子的无数天机体、天机组合体在进行着态的变化。而衰变完成,放出α粒子,也只是态变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所以,最重要的是看组成这个原子的天机体、天机组合体们如何变化。为了说明白这个变化,我用投票选举来打比方。

    某个学校中,有个班级选举班长,选举的法子有些特别:在教室的黑板前立了一个大显示屏,下面的每位同学手中都有一个投票器。现在有两位候选人,一个叫张三,一个叫李四。投票给张三的,按下投票器,显示屏上会出现一个蓝方块,而投给李四的票,在显示屏上则出现红方块。全班同学都投票,则显示屏上布满两色方块。宣布选举开始后,班主任老师离开了教室,并关上门。这时,校长走过来,向老师打听选举结果,老师就会说:‘现在是张三和李四当选的叠加状态’。是的,如果不开门去看显示屏,无法确定到底是谁能当选。只有打开门,看一眼显示屏,就能知道:蓝方块多代表张三胜了,红方块多代表李四胜了,大体上一扫就明白结果了,都不用去细数方块。现在我们作一个有趣儿的假想:假如这个老师开门后不是从远处观看显示屏,而是闭着眼摸索到显示屏前,把脸贴在屏上,一睁眼,看到了四、五个红块,这时,他并不能确定是李四当选了,因为在他的视线之外,也许全是支持张三的蓝块呢!所以,老师在门外等候期间,他和校长对选举结果是从微观角度分析的,这只会得到两人都可能当选的叠加结论,可一旦打开门,看一下显示屏,就是从宏观上去看结果了,这结果正是微观变化产生的。如果把脸贴到显示屏上去研究微观,是不能得知宏观结果的。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得知“薛定谔猫”事件中,打开箱子观察,看到的是宏观结果,而关上箱子,我们只能在微观上去分析。

    假如灵态代表支持衰变,薛家猫必死;物态代表不支持衰变,薛家猫不死;中态则代表死活无所谓,算弃权。大选举开始了,原子中的天机组合体们有的投了死票,有的投了活票,还有的弃权了,而构成了大组合体中的小组合体们,纯属不坚定分子,投完死票又改了主意,换成投活票,或是投了活票又改投死票,折腾个没完,岂不知当死票积累到一定张数时,那只倒霉的猫已经一命呜呼了,可叹在微观中,小天机体们还在活票死票地投得来劲儿呢!这就是薛家猫的死活真相,还有波函数的坍塌也是类似的情况。

    从“薛定谔猫”事件中,我们熟悉了一个词:衰变。可为什么我们宇宙中普遍存在着衰变,却没听说过“强变”、“反衰变”呢?我认为,这正是天机论中,灵质A向物质B单向转换造成的,这种单向转换产生了热学第二定律。

    这么没完没了的转换会产生什么后果呢?我在天机论中预言到:暗物质将越来越多,星体转速会越来越慢,光速会越来越慢
    暗物质越来越多好理解,如果宇宙大爆炸时已经有了如今这么多的暗物质,用公式计算一下,那我们的宇宙绝非是现在看到的模样。不过,灵质A的灵性是渐渐失去的,在ABB转变成BBB的过程中,有一种过渡形式的存在:暗能量。同时,也会存在着多种过渡型粒子,我怀疑中微子就是其中一种,中微子的穿透力极强,因为失去了灵性的ABB,对宇宙中大量的ABB、BBB没什么兴趣了,所以直接穿透!还有,宇宙飞船为什么能穿越大空,却不能穿透月球?因为太空是由大量BBB组成,低密度的BBB争抢不过较为牢固的ABB组合,只能允许穿越行为。再假想一下,大量的高密度BBB集中在一起会出现什么后果?我想,那一定是黑洞,以它们对A的热烈思念,疯狂吞噬着四周!
    星体转速为什么会变慢呢?是因为A向B的转换中,A变懒惰了。已经知道地球的公转与自转都在变慢,希望科学家们研究一下其他星球,特别是没有卫星干扰的星球,是不是也存在这种现象?.

    同样的道理,光速也会越来越慢。这恐怕会把大家吓上一跳吧?我根本不知道怎样去测光速,不过我能找到一个间接证据,来证明我的说法。已知宇宙的年龄是137亿年,我想这个数字一定不是随便给出的,科学家们肯定经过了大量的研究才得到这个数字,不然为什么不随便说个1千亿年、1万亿年呢?好,假如宇宙的年龄真是137亿年,可我们观测到的最古老星系竟有130亿年了!因为我们以光年来给星系计算年龄,星系离我们有多远,它就有多古老。这就有个问题:130亿年的那个星系是最元始的一个吗?如果不是,今后又看到了135亿年、137亿年、139亿年的古老星系该怎么解释呢?宇宙还没爆炸,就存在星系了?

    以往只能被迫无限期地给宇宙增加年龄,可天机论还能提供一个新解释:宇宙大爆炸之初,整个宇宙处于灵态,光速是极快的,后来才渐渐变慢了。这就产生了一种变光速的现象,比如那个“130亿年”的古老星系,它发出的一束星光,本来以变光速用了80亿年就能照到地球上,可我们用今天的恒定(慢)光速去推算,认为那束光一定要用130亿年才走到。于是,那个星系就被我们给“古老”了50亿年!
    以上问题,真诚向科学家们求教!不知宇宙的真相是否如此?希望科学家们能从天机论中得到些启示,研究出更好的理论来,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万一天机论的观点被证实是正确的,也不是我的功劳。在七千年前,有一个中国人就把ABB的宇宙模型给画出来了。当时还没有A和B这两个字母,他是用一个长杠代表了灵质A,用两个短杠代表了物质B。他一共画了八组符号,其中有四个是描述我们宇宙的。
    这个人是谁?大家都知道。可他是什么来历?来自另外四个符号所代表的宇宙吗?
  • 夺命小荔枝
    对个铲铲
  • b
    bbyeahr
    民科mark
  • z
    zo
    初中生写的?
  • O
    OpEth
    没得诺贝尔奖糟蹋了。。。。。
  • 蒂亚戈席尔瓦
    读读哲学吧。光看物理是不够的。
  • T
    TG春上春
    转的文章?居然码了这么字。读哲学有鸟用,哲学只能从现有的科学总结出东西。
  • l
    leo19830810
    民科的理论就强大在没法证明上
  • M
    Mr.Nintendo
    非常有意思的思考,尽管在某些概念上还欠考量。电子是存在静止质量的,按照作者的理论框架它不应该完全是所谓“灵态“。
    对薛定锷猫的讨论也非常有趣。
    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从有序到无序,可以说是死亡的箭头。猫最初是存活的,无论黑箱里发生什么,活猫可以变成死猫,而死猫不可能再变回活猫,这个事件的箭头指向一直为活->死,其指向的概率为100%。换言之,这个实验本身还欠缺公平性。

    [本帖最后由 Mr.Nintendo 于 2010-11-4 22:33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