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本我觉得近期看到的最好的翻译作品:《十亿消费者》

  • a
    aaafffei
    download:

    http://www.sjtxt.com/soft/5/2008/2008103011243.html

    这是作者的译后记
    《十亿消费者》一书,我大概是在豆瓣上看到的,当时是我一个做记者的同学在看的书。有一次去香港出差,在机场看到这本书,就买了下来。07年中的时候,大致看完了第一遍。接近年底的时候,产生了翻译的念头,于是又读了一遍,确保没有太多难以理解的地方,就在07年12月24日打下了第一个字。


    最初翻译的动机,并非想要出版,因为读完第一遍,就知道这样一本书在国内几无出版的可能;更为纯粹的动机,其实就是想练练笔。一开始的时候,只是发在我自己的个人博客上,以一天两节的速度更新。有Messanger上的好友反馈说天天等着看我的翻译内容,算是一种激励,这样坚持了近一个月,差不多翻完了3章。


    很偶然的机会,在和菜头的博客上看到了对译言的介绍,这时我已经有了让更多人看到本书翻译的念头(我个人博客流量非常小,只是几个朋友来看看而已)。于是就开始在译言上连载。这里要坦白当初的一个小聪明,由于当时已经翻完3章,如果一口气全贴出来,也许无法产生足够长的影响力,而且对我后期的持续更新也会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选择了每天贴出一部分的策略。必须承认效果还是不错的。这是在2008年1月20日。


    3 月份以后,工作增加,而且带孩子的责任也加大,所以无法保持最初的更新速度,中间有了很大的间断。期间也有出版社的人在网上找到我,问我是否可以出版,让我有些心痒,不过依然不报希望。但是这个时候,版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了。我在网上和雷聊天,他说他有一个朋友正好认识作者,希望引见。这正是我希望的,于是去见了原书作者Mcgregor先生。沟通很顺利,关于版权出版,大家也都认为这样一本书在大陆出版很难,关键不仅仅牵涉到一些敏感事件,而且其中一些人物依然活跃在领导层。不过作者口头上同意了我继续在自己的博客和译言上连载翻译,让我多少松了一口气——我原本带着一旦作者不同意,就立刻中止在网上继续发布翻译的打算去的。


    此后的翻译速度更慢了,中间一度停顿了很长时间,让很多人着急。这期间,有两个人对我产生了不小的触动。一个是“都是骗银地”,他是一名中国留美学者,在他的博客上推荐了我的翻译。而且他还提出给我汇30美元,作为对我翻译工作的肯定,让我非常意外,也非常惊喜(后来正碰到汶川地震,于是我委托他把这笔钱通过牛博网捐了出去)。另一个人是和菜头。其实,我最初的时候,就想过让他在自己的博客上推荐我的文章,但当时想得是翻完以后再与他联络,不过他还是在某天的博客上推荐了。这两个人的推荐,让我在译言的小组人数大为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读我的翻译文字,并且催促我尽快完成最后的一部分内容。


    中间还有不少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找到了很多翻译和打字上的错误,并给我写信一一指出,让我非常感动。


    正是这些读者的推荐、期待和关注,让我觉得自己不能再懒了,于是鼓足后劲,终于在2008年7月21日翻完了最后一个字。


    下面来谈谈我对这本书的看法。


    对于本书的赞美之词,我不想多说,每个推荐此文的读者都已经说得很多了。作者有着在中国的丰富经历和广泛人脉,写出了很多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故事,而且凭借着华尔街日报记者的专业功底,其视角和洞察力独特而深刻,文笔老道而流畅。


    但是也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那样,本书只是“展示”了一副中国商界的画卷,但并非阐述和分析,虽然每章都有作者自己的观点,但大部分也只是对一些事实的列举,偶有惊人之语,却缺乏更为深入的剖析和理解——当然,这比中国的财经记者们写出来的文字,已经好上百倍。


    不过就此而把此书说成“奇书”,我觉得多少有一些夸张。这本书的英文原版,我读了三遍,前两遍是在开始翻译前,最后一遍是在翻译开始后,每次翻译前,再把计划翻译的内容以及前后文过一遍。第一遍读的时候,我也很是兴奋和激动,颇有一种“拨开云雾见日月”的感觉。但是读到第二遍,直至第三遍,这种感觉就大打折扣。回想自己最初的感受,其实是一种“写得真对”的共鸣而已,再深究下去,就是“我也是如此认为,现在终于有人证实了我的想法”的感受。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在乎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上网经常会找一些“老外看中国”这样的文章或视频。究其根本的心理,其实不过是为了从他人那里得到一种认同感 ——认同我对这个国家的看法,包括好的看法和坏的看法。我不知道别人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我自己曾经有过,一见到老外,“哈罗”之后就是问他觉得中国怎么样。他说好,那我高兴。他说某些地方不好,如果也正是我所认为的不好的地方,于是就和他一起批评中国,非常来劲。


    为什么会这样?


    当然有自己的想法想要寻找知音的感觉,但是也多少带有一些不自信的因素在里面。


    回到这本书,《十亿消费者》的确说出了很多当前中国社会的问题,包括缺乏核心价值理念,缺乏安全感,商业活动中的灰色地带,政府对市场的非正常干预等等等等。但其实书中所说的这些问题,如果是一个有心人,会观察国家大事和周围的人与事并能独立思考的人,都有所体会到的。这点在读者留言中也看得出来,很多诸如“说得太对了”这样得表述,其实就是“余心亦有戚戚焉”。但是对这些问题的剖析,找到根本原因所在,以及更为重要的,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些内容本书涉及很少,有些则根本没有提及。


    当然,《十亿消费者》已经揭示了问题,再要求作者去找到问题的原因甚至提出解决之道,也许是要求过高的。但退一步来说,对于书中的这些问题,政府和社会看到了哪些、正在采取哪样的步骤去解决它们、以及取得了如何的进展或挫折及其原因分析,这些内容也并 未涉及,不能不说是本书的一大遗憾。


    此外,本书的结尾略显潦草。无论是SOHO,还是娃哈哈,还是联想的故事,不说分析,即便是讲故事本身,相比前几章也显得不够精彩,内容不够充实,有点仓促结尾的感觉。
    最后谈一下翻译本身。


    我中学在外语学校度过,对于语言学习已经深恶痛绝,所以在报考大学的时候,任何语种的外语专业一律不考虑。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中学六年对如何学习一门外语的近乎残酷的训练,已经在我的骨子里刻下了无法抹去的烙印。这种近乎基因的影响让我在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对语言的学习有了一种本能的反应。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我的工作总是和翻译脱不了关系。在国家机关替领导翻译,在公司参加谈判的翻译,现在依然有大量的翻译工作要做。既然这是我的工作一部分,那么就要做好,如何做好?“把需要变成爱好”。我自己觉得,在这点上我做得还不错。


    翻译是一个苦活。要能够长期坚持,必须对翻译有着很强烈的热爱。我希望在译言的每位译者都能在翻译中找到自己的乐趣,更上层楼。


    最后再次感谢所有关注《十亿消费者》翻译工作的读者,谢谢你们的支持和肯定,让我能够坚持把这本书翻完。也感谢我的太太,因为她的耐心和理解,对我们的小女儿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让我能够有精力和时间做这件有意义的工作。


    乱翻书
    2008年8月19日
  • s
    sleepd
    再推就该引起某部门注意了。。。
  • 战岚
    这书被禁了吧我记得
  • 沉默の狙击手
    2年前这本书已经看过了。

    其实内容没什么河蟹的。作者还要继续在中国赚钱。所以没爆什么料。

    大概也就朱三太子的部分有点意思
  • 向日葵
    感觉没什么意思。
    讲方风雷那段挺玄乎的。
    ls的,也没讲朱三太子什么事啊。。
  • 海鸥
    看到外文书店有卖英文原版。。。
  • b
    bseye520
    大略看了一下,除了远华,没什么吧? 还暗捧老朱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