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高手来说说“二语习得理论”,你们是怎么看的?

  • 海底两万里
    12.26修改:

    从书上看的,二语习得的指导思想是婴儿学习语言的方法,路径是先通过听与说自然习得3000左右听力单词(就是能听会说但不会有拼写,所谓文盲是也),接着学习自然拼读,开始分级阅读,通过大量阅读掌握单词拼写。

    学习初期不学语法,不跟读,不背单词,不背课文,不翻译。也就是说,论坛流行的影子跟读法,背《新概念英语》法,翻译《福尔摩斯探案集》法,等等学习英语的方法都是和习得法相背的。都不能使英语成为第二语言。
  • 海底两万里
    https://zhuanlan.zhihu.com/p/33186053

    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有人开始研究人们获得语言能力的机制,尤其是获得外语能力的机制,希望由此能够取得一些突破性的方法用以指导我们的第二语言学习。其综合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语言教育学、社会学多种学科,慢慢地也就发展出了一门新的学科,叫做“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二语习得理论用于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指研究这一过程的科学学科。

    而要说起“二语习得”理论,就不得不说起 Stephen D Krashen 教授,从 20 世纪 70 年代起, Krashen 教授便专注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并于 80 年代初发表了两大专著:《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1981)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原则和实践》(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2);同时于 1982 年与特雷尔(T. Terrell)合作出版了《自然途径》(The Natural Approach)一书。在这三部著作中,Krashen 教授通过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分析,系统地向我们阐述了他的语言习得理论。

    Stephen D Krashen 是美国南加州大学教育学院荣誉退休教授,最知名的研究是建立第二语言学习的普遍性理论,也是自然研究法的倡立者之一。1977 年他在洛杉矶威尼斯海滩获得俯卧撑大赛的冠军,还持有跆拳道黑带。他的著作《阅读的力量》虽然只有 163 页,却有 366 种参考文献,并被读者认为应该是教育局官员和中小学老师人手一本的必备参考书。
    习得 VS 学得

    Krashen 教授的出发点是对“习得”(acquisition)和“学得”(learning)的区分,以及两者在第二语言能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在 Krashen 教授看来,“学得”不等于“习得”,“学得”不能变成“习得”,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流利程度是学习者“习得”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学得”的结果。根据这一假设,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习得”第二语言能力的。

    第一条途径是“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这一过程类似我们的母语能力发展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过程。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conscious)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语法概念的掌握。

    也就是说,Krashen 教授认为“习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Krashen 教授认为,只有语言“习得”才能直接地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才能帮助我们真正实现“运用语言”的境界;而对语言结构有意的了解,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到监检作用,而不能视为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Krashen 教授强调“习得”是首要的、第一位的,但也并不排斥“学得”的作用。

    关于“语法”

    Krashen 教授还指出对于语言结构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可以按照自然过程进行的。举例来说,在当前的儿童和成人英语教学中,掌握进行时先于掌握过去时,掌握名词复数先于掌握名词所有格等等。Krashen 教授认为,并不需要按照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习得”某种语言能力,那么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那么问题来了……

    我们要如何科学实践语言的“习得”理论呢?

    Krashen 的“输入假设”指出,要实现语言习得,学习者必须通过阅读和听力吸收语言材料,而该材料必须是“略微”超过学习者目前的水平并被学习者所理解。其中“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这样便能让学习者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结构的理解上,这样才能“习得”语言。

    理想的输入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
    既有趣又相关(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
    和足够的输入量(sufficient input)
    其中前两点很好理解,“非语法程序安排”是指无需按照语法程序安排教学,只需要提供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Krashen 教授强调不要过早强迫学习者去运用语言,在运用之前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可理解的输入量。在他看来,许多二语习得者都会经历一个沉寂期(a silent period),在此期间接受足够的可理解语料输入从而才会达到习得语言的状态。

    但是具备了理想的输入是不是就一定可以学好目标语言呢?

    答案是 NO。

    因为第二语言习得的进程还受很多情感因素的影响。Krashen 教授认为语言习得的实现是建立在对所输入的语言进行情感过滤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例如类似的情感因素:

    动力
    当我们的学习目的很明确时,相对我们的动力就会比较大、进步快;反之, 则收效甚微。
    性格
    这个也很好理解,几乎所有的文献都一致表明,那些比较自信、性格外向、乐于把自己置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者在学习中进步较快。
    情感状态
    主要指焦虑和放松这两种互为对照的精神状态,他们在较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外界的语言输入。
    等等
    总结来说,Krashen 教授的“二语习得”理论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和帮助,例如:

    通过对“习得”和“学得”的理解,让我们明白了教学应该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
    “输入假设”告诉我们,语言的习得是通过听、读和理解语料信息实现的。
    “非语法程序安排”说明,无论我们习得母语还是外语,其习得的语法知识是有规律的,过多强调语法结构会减慢语言习得效率,语言学习应该侧重对所学材料意义的理解而不应该过分注重语法结构的理解。
    ……
    干货

    Krashen 教授在一篇反驳屏东教育大学的加拿大籍教授 Chaim Melamed 文章中提到,台湾可以不需要花大笔的钱设立英语村或英语实验高中,就可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他推荐下面免费学习英语的网站给中等程度的学生,它可以让人在网络上免费收听,一开始速度很慢,解说完毕后,再用正常的美国人的说话速度朗读一遍,它还为我们提供了教材的内容。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看看。

    www.eslpod.com
  • m
    msd2002
    盖兆泉也在推广二语习得论,她著了两本书了。
  • a
    asakawalan
    回复3#msd2002
    我正在看 iOS fly ~
  • 小诸葛阿宁
    最后一段的网站我下载完了,很好
  • 1
    1234qwer
    eslpod就是太慢了。。。内容还蛮好的
  • u
    unitezhang
    马克学习一下!
  • 驭波者
    习得这个词是怎么火起来的
  • 3
    35789461
    我这几年觉得母语水平越高学外语越容易,和这文章的观点还挺有共鸣的
  • y
    yuwenm16
    马克看看 iOS fly ~
  • i
    idlecat
    马克学习一下! iOS fly ~
  • 海底两万里
    从书上看的,二语习得的指导思想是婴儿学习语言的方法,路径是先通过听与说自然习得3000左右听力单词(就是能听会说但不会有拼写,所谓文盲是也),接着学习自然拼读,开始分级阅读,通过大量阅读掌握单词拼写。

    学习初期不学语法,不跟读,不背单词,不背课文,不翻译。也就是说,论坛流行的影子跟读法,背《新概念英语》法,翻译《福尔摩斯探案集》法,等等学习英语的方法都是和习得法相背的。都不能使英语成为第二语言。
  • o
    oshee
    关于外语习得国内外太多理论视频流派了,这个教授的东西有点影响,但你看那些多语言家,polylot,理他吗?他们才是经验实战派。
  • s
    ss301511
    我也同意听说优先,等到一定程度再开始拼读。
    孩子有1000左右的听力词汇,就可以通过看动画片加上讲解,扩充单词到3000。
    这个效率比阅读高。HiPDA·NG
  • z
    zj515
    搜了半天没找到鲜榨语感这个APP
  • l
    lanwater
    习得理论是给小朋友用的。
    成人失去了习得能力,自然不能照搬。 iOS fly ~
  • 1
    1234qwer
    mark~
  • k
    kyo2k
    我是这个方法的坚定支持者,但同样的,我也认为这个方法只适合儿童,而不是成人。

    现在2.0上的是lily英语,就是这一方法的实践。据我所上过的各种试听课中,在北京应该也只有lily是搞这套方法的。

    这方法的特点就是慢,出效果要从学习到三四年以后,初期完全无任何效果甚至还会感觉拖后腿,到中后期才会开始加速。根据我从高中阶段的学生了解到的情况,凡是能顺利从lily毕业的,到了初高中之后英语基本不花课外时间再学习,甚至很多人英语课就是补习其他科目。
  • h
    henrrrymsn
    第一语言都要背,第二语言不要?
  • 盛世美颜
    马克一下
  • 海底两万里
    回复22#henrrrymsn


    按照《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学习规划师》一书中所说,汉语是象形文字,在文言文时代可以看的书很少,所以要背。不过我想,英语中一些很经典的内容背下来也是很有益处的。不过用背诵来学习太过死板了。
  • 海底两万里
    还有一个概念是中文的高度决定英文的高度,这个说法貌似也是错的。语言的高度和思想的高度不是一回事,语言是指技巧,二语学习者并不通过母语学习二语的。
  • m
    mitkyg
    这理论很难指导实践,跟搞科研似的,英语学习用不着那么繁琐,我初中开始学英语,从abc开始学起,四六级都是600多分,大二考雅思,TOEFL,毕业工作了考的GRE,成绩都还可以。

    朱大学士说
    语言学习(而不是外语研究)算不上什么学问,不需聪敏颖悟,全是机械枯燥的记忆(输入)和复述(输出),郭靖来学正合适!

    “记诵之学”就是全部了。
    说到“记诵”,那又是“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问题了——终身都要反复记忆。没有这点决心,我想,是学不好外语,也学不深母语的吧。

    再讲讲孩子学英语。有一点,务必要他铭记在心:今朝死记硬背,包括训练读音的大量练习,就是当前要学的全部内容,更是日后要考的全部内容。少林七十二绝技,就这么多,赶紧练呗!

    见一匾曰“初地坚固”,是说建筑物要打好基础,孩子学英语,“初地坚固”最是要紧。打好基础,不是空谈。从大学这个教育生态链的顶端看,许多学生的问题,就是在儿童初学时期,没有得到及时矫正,发展到后来,无救药矣。
  • T
    Tension
    很干的干货帖,马克 iOS fly ~
  • h
    htao12
    我们eslpod的方法我觉得很好
  • g
    googoofox
    才不是呢。1)有个中国医生到美国,重新英文构建所有知识体系,从吃喝玩乐到文学科学。交流靠跟教会的人抬杠。一开始是闷头先打通听力,后面就是看你决心有多大了。

    2)外国人到中国,中文6到飞起的,b站上就不少了。还有去中戏进修的。他们能闭眼中国人么,偶尔还会有口音露马脚。但是已经能看到语言表达流利准确,文化知道不少(有研究古文,有混现在娱乐的)

    3)本坛黑美国的成人,不照样下海捞鱼,和老美打成一片。

    说成人失去习得能力的,只能说是多数人觉得没必要对自己下不去狠而已。还有就是没时间。语言不需要智商,但需要积累,没时间砸下去啥都谈不上。小孩一样,别以为硬件具备了就ok
  • 海底两万里
    我正在看盖的那那本《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学习规划师》,他的路线确实很难复制,好处是书中有许多资源提供,比如动画片,各种分级阅读图书,等等。这些图书及视频,有声书绝大部分我都不知道的。家长可以按清单找给孩子看了。

    我儿子学英语有点像习得的方式,更多估计还是主动学得的,就是上网课和最近两三年自己上网查各类资料,看相关视频,这个量也比较大,每天两小时持续听视频看资料的,也不知道他怎么看下来的。也没有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看的。最主要一点可能就是兴趣了。
  • g
    googoofox
    盖老师毕竟是学文的。壮壮在美国走的也是文科路线。
    国内的孩子如果去跟本土人比拼文科,其实是弱项。就算娃不是理工料(其实大多数娃都是学理工费劲的),去用英语学摄影、博物馆学之类的就会“用”起来扬长避短,学了有用。

    我跟儿童英语的论坛版主问过这事(她是理工科但他在美国20年,至少能实际感受生活各个方面需要的英语都有哪些),我们都觉得其实盖老师的路线对,但提供的资源有问题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小说太多,神鬼怪力的很多。这个和现实脱节,小学那么珍贵的少得可怜的自由时间就这样消磨掉了。

    也不能全怪小说。你娃参加过这么多口语考试,你应该了解口语考试内容。都是接地气的问题对不对?旅游兴趣友情等等这些。反正我和普娃们交谈的时候,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本土人之间的套话chunks,不活波,描述准确度各种抓耳挠腮捉急,总之就是不自然。这就很奇怪读了那么多原版,生动的描写,交谈中的套话都到哪里去了。中文阅读也有这个问题的,读了很多写作文白开水的废话。只不过英文表达又加了语料库存不够用的问题。

    想想实际生活中幼儿园的小孩就会有跟家长讨价还价的时候,小学家长就有跟娃讨论社会问题的时候。这些互动要比娃自己读原版单向线吸收要深。你娃跟网友互动多少补充了这点。再加上他思想比一般的男娃要成熟些,他会主动去问菲教、网友讨论技术、社会问题,这样校验拓展自己获得的原版信息。这不是光兴趣就解决的事。

    那些看HP很兴奋的娃不也是兴趣驱动么,不睡觉都要听读的节奏。但是跟外教讨论的时候也就是浮云点过书上的内容感受而已。和pottermore那种粉丝向网站的狂热挖地三尺不一样。现实就是过CAE依然很费劲。

    还一个关键的:你能挤出时间让娃做到2hrs原版输入。这个你也看到了回复了,很多家做不到的。

    所以有的家想的是最少时间投入,背百篇文章,简答粗暴有效+娃硬件条件够,想的很好。实际是这样么?逻辑上思考,你2-6岁走街串巷各种交际,从语言到方式都NCE覆盖了?会背书=自我表达?所谓的效果好,都是看网上传的段子而已,有真正去统计背书背出来的CAE口语优秀的数量么?
  • 海底两万里
    回复32#googoofox


    没有英语环境确实很难学地道的,主要就是少了互动的环节。单纯的看动画片,听有声书,看分级读物都不能解决互动问题的。我儿子学英语有点特殊的就是把英语当做网络语言在用了,所以时间方面就不成问题了。上discord聊聊天就半小时过去了,再看点游戏视频,编程视频,带着编程问题及其它问题查询些资料,很容易时间就上两小时了。现在主要担心的是他用电脑时间太长,所以经常得提醒他停下来休息一下。当然学得也很一般,今年参加的几个考试都是刚刚通过,FCE,CAE和三一口语9级都是。从来没有得过A。
  • g
    googoofox
    CAE口语爆顶的我就见过一个,澳洲留学1年。而且那么多留学1年的,也就他一个。甚至还有留学回来的竟然FCE口语不高的。不过话说回来,你都出国了,还学不好的话,是不是该自省啊?生活中又不是事事家长都能给跳板。锻炼越少越没经验不是?
    但是同样,光靠牛妈的,CAE语用(阅读这个级别会超出心智)爆顶的,都是那些英语牛妈+乖娃。乖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我上次说的,刷题8个小时,依然跟妈一起捋题,作文写了27篇。追求这么高有用么?有用,这是个地基活,越结识越能地道,对于那些家有用。对于别的家庭,这个阶段分数反而不重要,因为同一个水平下,人们会更留意CPE娃,就像登月就记住阿姆斯特朗一样。你就算追上这些人,也会发现英语爆顶就是必备,人家会别的,你就应该更用英语去增加技能而不是刷证。

    那为什么还要去拿着盖老师的路线图谨慎行事呢?因为小学能折腾的时间不多,特别是随着娃年龄大娃越不会听家长指挥。就算家长说的对的,娃也不会去理性考虑,因为这就是人类成长必经之路。你看到另一个回帖了,有必要达到一定高度么?以后高中不是也能达到么?急什么呢?你自己也回答了,因为早达到能经历见识更多,终点并不重要,而是旅程xp。有多少家长能站在这个平台+实际调试执行下去?家长其实各自已有数。
  • p
    popboy123
    研究了很长时间,不得要领
  • 海底两万里
    回复35#googoofox


    盖的做法很多人学不来的,因为输入量足够多,采取多种形式的输入,听书每天就是1小时,全英语的外教幼儿园也上了一年,每年出国,看分级读物,家长又可以用英语交流。重要的是她还不排斥各种应试的学习,pet,fce班都有报。普通家庭和孩子我觉得只能做到她的1/5。他们看了有上千本的英文书,我儿子看了估计也就是二三十本。在输入量不够的情况下,二语习得的方法肯定不如学得应试的方法的。
  • e
    etoad
    mark一下 iOS fly ~
  • 活泼金属
    这些条件普通家庭很难满足
  • g
    googoofox
    你这是看到幕后条件了。说实话也不是幕后,盖老师写的明明白白的。其实其他做公众号的英语牛妈/教师也都说的清清楚楚的:量+质。时间紧娃普通妈渣爸懒咋做到,人家牛人怎么知道?但是拿到地图的爸妈们可是没有看到。这是地图,保证你不会南极绕圈圈饿死,又不是九阴真经。不是说不要有美好愿景,是总不能赤膊上阵大力出奇迹吧,自己手里的牌如何起码要看清局势如何打。
  • 海底两万里
    回复40#googoofox

    很多人的想法就是大力出奇迹,要么我把新概念全背了,要么我影子跟读数年,要么我硬着头皮翻译某本经典图书。现在看来其实很难,一是很难做到,二是做到了之后效果也没有那么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