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去魔都教育工作,我去挪威当“全职太太” | 三明治

  • 醒醒
    “这次的加班小时数计算有问题吗?”



    “没有问题,我核对过了,是对的。”



    “既然如此,我对你的诚信有异议。”



    “什么?你怎么可以说我人品有问题?”师傅突然情绪激动,涨红了脸,声音也高了一倍。



    我努力做到心平气和, “你的加班小时数是21小时,你说核对过正确,但实际你拿到的加班费是26小时。另外我只说你不诚实,并没有提人品二字。”



    师傅用手指着我的鼻尖,“你什么东西,你凭什么说我人品有问题,你问问老板,我在江湖那么多年......”



    外国同事进了厨房,希望声音能小一点,已然影响了客人的用餐。我也不甘示弱,只说了一句,“下班我们讲讲清楚”,掷地有声。



    下班后,他拿着工资单问我什么意思,反复强调是看不懂不知道怎么算......诸如此类,常常让我感到“鸡同鸭讲”的无奈和心累。



    对人的管理始终是最难的部分,记得在上海,我曾遇到的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和下属谈话,在我刚入职的时候,她是我的直接领导,而现在我俩位置互换,她又比我年长十多岁,工作经历和阅历都在我之上,谈话的核心又是涉及优化工作表现。我以为真心诚意直言不讳是谈话的基础,但我忽略了一点是,曾经和下属谈话,学历层次是相当的,但和饭店的中国师傅谈话,我以为的大白话大实话,在他们眼里就是另一种意味了,或许在他们看来,谈话本身就是看不起他们的意思。



    平稳过渡到老板休假回来,我又换回了自己之前的角色,但因为这样的一个月,和老板之间的磨合和关系似乎都更近了一层。伴随中国师傅的相继辞职,找人成了我工作的重点。中介是渠道一,师傅之间的介绍是渠道二,微信群的信息发布是渠道三,因为厨师工作时间的特殊性,常常联系时已是半夜,对此我是不适的。不可避免的,有地域偏见和先入为主的印象,但另一方面,我发现于他们而言,薪资是选择工作的唯一标准,有的人的离职仅仅是换一个地方每月能多1000克朗的收入。我想我和中国师傅之间的“矛盾”是价值观的差异,但对技术卓越的中国师傅,我确实是更多尊重和包容。学习始终都在,和不同的人有效地打交道是这份工作给我的成长和获益。



    暑假的旺季之后,转眼就是圣诞了,老板提前给我打了招呼,我也做好了加班的准备,直到连续工作了16天,每天工作3-9个小时不等时,我觉得自己有点“崩”了,虽不至于抵触,但强烈的意愿是不愿意去上班。我发现,薪资从来不是我的衡量标准。



    先生说我是“修正主义”,曾经上班时的画面清晰可见:挣扎着爬出暖和的被窝,天还是暗的,十分钟穿衣、洗漱完毕后,拿着包6:20准时出门,赶公交车去班车点,而通常我是无缘下班的班车的,搭同事的车到地铁站,16号线转11号线,在即将到站时,手机预约滴滴,即使taxi取代了最后的5公里公交车,到家也俨然过了19点,每天出门在外超过12个小时,因加班错过班车而徒增的15倍车资,日复一日,也无抱怨。而当下,每天睡到自然醒,8点起床,睡眼惺忪的洗漱,和先生笃笃定定地吃早餐,然后泡杯咖啡拿起手机回复因时差滞留的短信,不多久,先生开车送我去上班,时不时,我还要咕哝一句:“哎,怎么又要去上班了呢?”



    之前的同事和朋友都无比羡慕我当下的状态,诚然,生活在幸福指数位居前列的北欧国家,衣食无忧,还有先生的宠溺和疼爱,说自己欲求不满某种程度上会被认为是不知足的吧,但扪心自问,我真的有他们所羡慕的那般幸福吗?若生活和事业是幸福的两大基石,显然生活的“盈余”还不能填补我事业上的遗憾和疼痛。



    十二月上旬的某一天,生意很好,泡好的茶早已凉了却未喝一口,我穿梭在桌前给顾客点菜下单,还见缝插针地收拾盘子换餐具,饭店里一个16岁帮忙洗碗的男孩,因为超出工作范畴的点菜以至于打断滞后了忙碌的节奏,被我当场狠狠地“训”了一通,他下班时,我看到他有点闷闷不乐,甚至都没有吃工作餐就走了,我突然意识到是不是自己的行为有点过分了,对一个才上高一就已经勤工俭学的孩子,我是否太过严厉了。



    晚上,我给他写了封主题为“are you unhappy today”的邮件,阐述了批评他的原因、如何改进以及关切之情。第二天一早,收到他的回复,释然而欣慰。想到自己曾经的那些学生,比他还大个两三岁,时光停滞,无限怀恋。



    圣诞节,我收到B的短信,他写到:“Tusen takk for overraskende og hyggelig julehilsen! Perfekt norsk, og det var imponerende i seg selv! Har du virkelig lært så godt norsk i 2019? I så fall stiller du mye sterkere for å få jobb...”(非常感谢你意外和愉悦的圣诞问候,完美的挪威语本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真的在2019年把挪威语学得那么好了吗?若如此,找工作时你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不喜欢的工作不尽然都是灰色的,就好像曾经如此钟爱的工作也时不时有抱怨和纠结。我想本质上我还是我,我所顾虑的只是回不到我所挚爱的教育领域。不管你拥有怎样的学历背景和资源,起点条件有多高,通常意义上,第一代移民都是不易的,笑容里带着泪,拼尽全力嘶声力竭才有一方立足之地,可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
  • 罪恶台球师
    根据多年经验,嫁到北欧的都是丑B
  • n
    nickmaster
    这水平在国内上海也不会混的差的,
  • 醒醒
    眼睛也不看,丈夫是国内的,过去留学定居
  • T
    Tobar
    发错钱不怪发工资的人反而怪收工资的人不诚信什么意思?
  • 我爱一条柴啊
    她嫁的是上海人啊
  • m
    maghana
    有图吗,没图发个链接
  • f
    foxandfox
    复旦大学也是教育工作,小补习班也是教育工作。

    工作单位不写清楚,八成就是不太入流。

    当然全职太太很好,谁想上班呢。
  • f
    folkfox
    哪里全职太太了?这不还是去上班了吗……
  • y
    yfl2
    在上海一所高职院校工作逾十二年

    开头就写了
  • 久多良木健
    当你上班不是为了谋生,自然会想上班去做自己喜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