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译制腔有什么说头吗?

  • m
    mephistofele
    这玩意怎么确立发展的?
    为啥不论哪国的影视剧都统一用这种方法来?




    [本帖最后由 mephistofele 于 2013-3-5 19:43 编辑]
  • h
    hudihutian
    我猜民国时就这个腔调,传下来的,拿声拿调,倒也不意外
  • h
    hudihutian
    那得看看上海当年译制的好莱坞电影,还有满映的作品,说不定是日本腔也有可能
  • 大尾巴兔
    我特讨厌看译制片的原因就是配音既不像欧美人也不像中国人,完全没代入感。
    现在很多国产电视剧的配音也很渣
  • h
    hudihutian
    老上影的配音演员有些是话剧演员出身,配什么都一股话剧味,比如配虎口脱险的
  • O
    ORICON~F
    正常的,民国的电影,说话话剧味很重。
  • 绯雨流
    80年代收听敌台,那才是民国腔
  • m
    mephistofele
    译制工作者有些来自话剧行业不假


    不过话剧腔特点是胸腔和颅内共鸣,然后加重抑扬,

    和译制腔那种有点絮叨并且让你时有“耸耸肩”冲动的那种感受还是有区别的……
  • h
    hudihutian
    九十年代也是啊,软绵绵的自由中国之声
  • D
    DVDRiP
    以前上译配的美剧日剧动画什么都很好听。
  • h
    hudihutian
    肖南:是的,中国人身材比较瘦小,一般的俄罗斯人则粗大一些,他们的声带也比较粗大,所以他们的声音比较厚实。咱们一开始录音的时候,达不到这个效果,当时中国使用的胶片录音设备的宽容度,上下各抹去一些,高低音区受限制,所以录音效果不好,刚解放的那会儿更不行。咱们国产片的录音不管这些,他们说话声都很尖。袁乃晨一看苏联人的声音很厚实,所以他总要求厚,一般录音的还不太接受这个东西,还不愿意:“不行,你的声音太低、太低!”这和麦克风的距离也有关系,配音者离收音麦克风的远近也影响声音效果,所以我刚开始配《俄国问题》的时候,声音厚实,一个是我离麦克风距离比较近,离麦克风近声音比较浑厚,但容易产生“吱吱”的杂音,后期处理比较困难。那个时候录音师都习惯要高吊麦克风,那样出来的声音就比较高调,不那么厚实了。所以袁乃晨就说你一定要近,非近不可,录音师就总不干,不愿那么近,那么近出来的声音不好听。录音师听不惯那种离得很近的声音,不过现在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我看现在那些唱歌的人不就是麦克风在嘴边嘛。我们那个时候就是要强调高调,远离麦克风,这样就有一点舞台演戏的效果了。实际上人说话低音很多,根据需要来放大音量。后来逐渐地翻译片就开始开大低音了,我离休前又进了一部美国的机器,那个更好。反正有这么一个过程,特别强调这个声音,一定要像俄国人。
  • h
    hudihutian
    看来还真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 夢桜花吹雪
    个人很喜欢译制片的腔调,一下子就想到小时候晚上10点那个菱形框框里的《电视译制片》了

    上影,北影,长影大爱

    看外国碟基本都收有中文配音的,看起来又怀旧又情切又省力
  • 绯雨流
    上译厂的经典配音演员在发语音色上接近于话剧之类的学院派艺术,属于一种艺术化的声音
  • 绯雨流
    译制片那种文艺腔也很好模仿,比如外国人打招呼“hi,mr smith",要是说成"hi~~~~~~~~~~,史密~~~~~~~~~~斯先生~~~~~",一下子味道就来了
  • p
    ppst
    感觉的是怪怪的,
    不过有腔调啊,特别喜欢李杨配音那些。。。
  • y
    yangjuniori
    就中国用普通话啊 但实际上每个地方的人都不是正宗讲普通话的
    日本美国都不是 他们都是平时讲的话在演戏
  • 黑羽天天
    所以不看任何配音的电影,受不了这种腔调。 特别是有时候黑人痞子都配成慢悠悠的公子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