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ZT:再议饶毅举报|实验不可重复不等于学术不端

  • m
    marnes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刘永谋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饶毅举报事件继续升温,预期此事将影响甚巨。



    我觉得此事甚好,因为它的影响肯定不止于几个人的得失,而是事关中国科技发展大计。此事肯定会有助于相关制度的完善,增加学术共同体处理相关争议的经验,推动中国科学文化的茁壮成长。



    值此世界科技竞争愈演愈烈之际,饶毅举报全网热议,善莫大焉。



    我们只说“道理”,不论人事。中国的人事错综复杂,掺杂太多非科学的人情世故和“恩怨情仇”。



    此事是科技哲学绝佳的研究案例,涉及诸多专业问题。第一波热议的焦点是“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机制”的通报,涉及政治与学术之间的关系。现在第二波热议的焦点是实验重复问题,涉及科学的根本性质。



    1.可检验性是科学的“生命线”



    正统科学观认为,可检验性是科学知识最根本的特征,而观察和实验则是检验科学理论的最基本方法。一个观点是不是科学,要靠观察和实验来进行检验。得不到检验的东西,它的科学性就得不到支撑。



    然而,可检验性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有的理论开始被认为被检验了,后来又被发现是错误的。有的理论开始被认为没办法检验,后来新的实验又可以检验了。



    尽管如此,但从长时段来看,科学理论必须接受观察实验的检验。这无疑是科学的“生命线”,是科学区别于非科学的根本之处。



    一定要记住:可检验性不等于被验证。可能检验结果说明某个观点是错误的,但它仍是科学观点,不过是错误的科学观点。有的观点比如“上帝是男的”,完全是不可检验的,就不属于科学。



    科学的可检验性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其中一条便是大家现在争论的实验可重复性。它是说,支撑科学结论的实验应该可以重复:张三做是这样,李四做也是这样,在中国做这样,在美国做也这样。



    2.实验可重复性的科学标准不可放弃



    同样,实验重复也不是说一不二的事情。当代的科学实验非常复杂,涉及实验设备、实验材料、实验者的技能以及人财物方面的要求,等等。




    有些实验需要专门的大型设备比如粒子对撞机,不是想重复实验就重复实验的。



    有些实验要求材料的纯度非常非常高,达不到要求就重复不了。2016年的“韩春雨事件”中,就出现类似的争议。其实,“韩春雨事件”就引发过科学哲学界对新时期实验重复性问题的讨论。



    有些精妙的实验需要高超的技巧才能重复,比如物理学家分为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就是做实验的“圣手”,爱因斯坦据说从不做实验。



    重复实验需要资金、场地和人员。现在是“大科学”时代,每年全球科学论文发表数百万篇,实际上不可能篇篇都去做重复实验。话说回来,绝大多数论文的创新可以忽略不计,不值得浪费资源去检验。对吧?这种现象在生化科技领域表现得比较突出。



    但尽管实验重复很复杂,科学实验终究要是可以重复的,否则就不是科学实验。科学哲学上有一派科学知识社会学(SSK),试图完全否定实验可重复性。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错就错在把实验重复性很复杂等同于实验不可重复。



    判断学术不端重要,判断科学结论对错同样重要——我认为更重要。对争论巨大的科学实验,由科学界组织“第三方”检验肯定是必要的。



    3.可重复性并非判别科学不端的标准



    一个科学实验不能重复,说明这个实验迄今为止是有问题的,它所支撑的科学结论是站不住脚的。如果不考虑到未来实验的发展,该结论可能得到其他实验的支撑,就可以说该结论是错误的。但是,它仍属于错误的科学结论,因为如上所述,它仍然是可检验的。



    一句话,可重复性判别的是科学实验和科学观点的“科学性”,而非科学活动的“道德性”。一个严格遵守学术道德的科学家,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科学结论,做出错误的科学实验。这无涉学术不端。



    关于一个科学问题,大家有不同的观点很正常,可以通过科学争论和进一步的研究,找到正确的结论。错误不等于不端,科学争论不等于学术道德有失。



    因此,如果实验不可重复,并不能断定存在学术不端。学术不端是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学术规范涉及科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比如论文图片使用有相应的规范。如果图片没有原始的实验记录做支撑,又完全不能得到实验重复,还被发现某些“奇怪”的地方,别人有理由怀疑图片的真实性的。此时,实验重复与不端争议又多少相关起来。



    总之,判断学术不端的标准是符不符合学术规范,而不是实验可不可以重复。




    4.撤稿并不等于学术不端



    一些人在讨论撤稿问题,似乎撤稿就等于学术不端。



    如果发现发表论文中的实验和结论是错误,但属于“诚实科学活动”的结果,便没有学术不端。



    不过,科学界并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公开错误,以免有人沿着错误的方向浪费人财物力。学术杂志要对发表了的错误论文进行“撤稿”处理的。也就是说,撤稿可以作为发表错误科学论文的补救措施。



    当然,发现学术不端的论文,同样也要撤稿。因此,撤稿会说清楚撤稿原因,犯错误撤稿是水平和能力问题,而学术不端撤稿则是学术道德问题了。



    犯错误撤稿很多时候是作者自己提出来的:后来进一步研究,发现以往的论文有问题,就主动撤稿了。



    试想科学探索哪能不犯错误呢?很多诺奖获得者都撤过稿。



    从上面的分析中,大家看到:不管学术不端,还是科学争论,都是非常专业的活动。对不对?外行只能看热闹,无法做出专业判断。是不是?



    因此,“吃瓜群众”多有益于社会关注科学事务,但不能以媒体、大V的“案情分析”和群众意见来判断。同理,政府也不要太“积极”,更不能民意沸腾就“硬拉”政府来处理。还是那句话:学界的事情学界了,专业的事情专家干。
  • g
    gasijier
    最后一句话很有黑社会风味,江湖事江湖了,要政府干什么?
  • m
    marnes
    回复2#gasijier

    科学得专业的事不应该被“乌合之众”的偏见所裹挟,自有国家专门机构处理。
  • g
    gasijier
    饶毅是乌合之众?政府是乌合之众?
  • m
    marnes
    回复4#gasijier

    文章说的是两边站队的“乌合之众”,吃瓜群众
  • g
    gasijier
    他凭什么确定别人是乌合之众?
  • m
    marnes
    回复6#gasijier

    我觉得是有的。国内研究科技哲学的大佬。
  • 水龙头
    说的是有些道理的,但误用也罢,学术不端也罢,都得先撤稿,说明一下是误用弄错了,真是学术不端也可以借这个台阶下来,做到这一步他人基本也就不会追着聊这事儿了。
  • a
    asasa
    都图片误用了 还不是学术不端 内行都懂 iOS fly ~
  • s
    songco
    1. 试想科学探索哪能不犯错误呢?很多诺奖获得者都撤过稿。
    复制代码
    饶毅一开始的意思就是如果不能重复, 直接撤稿就好了, 问题是现在撤稿了吗?

    不能重复, 除了某些特殊的论文, 比如研究福岛事件对周围的人的心理伤害之类的, 确实不能重复。 大部分的论文讨论的是具有普遍性的东西, 只有我的样本我的实验室我的仪器我的人可以做出来的是不行的。

    就饶毅质疑的那个论文, 确实不属于特殊的, 那么问题就很简单, 饶毅提出质疑也给出了解决方案, 不能重复就撤稿。
  • h
    heimei8900
    到底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还是探索中发生的不可控错误,是能够判断的吧。前者就是学术不端,要是连这都洗地就有点过了。
  • h
    heimei8900
    回复15#marnes

    是的,专业的活得有专业人士来干,不过不管16年的韩春雨还是现在被揪着不放的这个N年前的事情,之所以被弄到公众圈娱乐圈来讨论,起因不都是学术圈不干活吗,饶毅的信里写的挺清楚的,微信群里质疑得不到回复才这么干的
  • f
    fanconi
    洗的不专业
  • m
    maxhu
    再来10个饶毅,估计中国学术才能清洁
  • 醋溜
    图片误用这个词,本事就说明学术界,起码是主导这个事情的学术界已经烂了
  • s
    singsingchow
    生物实验还好,医学实验重复起来,代价巨大,本质上还是根儿烂了
  • s
    scautc
    薛定谔的实验?
  • 老-王
    韩春雨这个造假者现在没声音了?原来吹的砰砰响,一个不知名大学出了个大牛。结果真丢脸。
  • a
    alpha87
    发文章的时候,计算机自己修改了数据,我有什么办法
  • T
    TomYao
    就算是“图片误用”吧,那也属于职业素养不过关,也就是科研能力有缺陷,应该降职降薪。
  • 北津
    每次这种热点事件,就会蹦出来几个跳梁小丑,你不懂的领域就不要瞎说,不然就是另一个连H20是啥都不知道还信口开河的教授。
    只要是搞过实验研究和并且撰写论文的人,都知道他这说的都是废话。饶毅举报的那个论文如果不可重复那就是在造假,和什么实验材料、技巧、资金有毛关系,又不是什么非常有难度的实验。
    一篇大而空的文章,倒是能说明这位教授才是吃瓜群众。
  • 孤竹
    回复1#marnes
    感觉像搞川普的套路 iOS fly ~
  • 烂人村村民
    这么说也没错,但让群众不瞎发表意见显然是不可能的,往枪口上撞
  • l
    lanwater
    公开听证会是最好的办法,这样这些人就不会舔着大脸说p图是误用了。 iOS fly ~
  • l
    lanwater
    看似公正,实际上完全回避了这些教授造假手段是非常低劣的,一眼就能看出真假的。 iOS fly ~
  • u
    upjohn
    很坏的一篇文章,故意混淆了理论的验证和实验的验证。譬如说,引力波理论,限于现有技术手段,可能没办法验证。但是在引力波实验宣告成功之后,它必须是可以被重复的。
  • t
    tonie
    尼玛的,不愧是搞哲学的科学家洗白是真讲科学。。。道理是这个道理,但这根本是搅混水。
  • j
    josses
    其实都是数据造假,先有结果,再回推数据。然后说 实验不可重复, 不是真假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