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竞赛的成绩出来了

  • x
    xingyu345
    中国应试教育牛逼,但是创新不行 iOS fly ~
  • x
    xhynj
    楼上有些傻逼,真认为这种顶级比赛得奖的,还是靠应试刷题?
  • 艳阳天123
    回复42#猫知道

    你辛苦啦,承认他是对的,不好嘛,何苦费力打字呢?
  • w
    wen
    按这个趋势下去,再过十到二十年,华人拿诺奖就跟批发似的。毕竟现在诺奖的主力年龄群体还是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
  • x
    xiaotianhu
    俄罗斯不是数学很牛吗
  • l
    lumi
    加拿大也是华裔
  • 猫知道
    回复49#阿一

    牛人不一定都做学术,可惜了。金牌不一定都是数学家,数学家也不一定都是竞赛出生,但是不可否认,竞赛还是一个重要的选拔机制。
  • 降温多加衣
    日本多少个了?
  • 猫知道
    回复43#zhdphao

    你这几句话的实质不就是对选拔机制的严重误会和混淆嘛

    这么严重的偏颇还不是深恶痛绝和绝对评判还在这里抠字眼。不好意思,我只回复言之有物的人,即便看法不同,你也得有点见解。

    拿着放大镜去扣别人的自眼,自己的话都是偏颇(下面有人说了,包括立个靶子自己打),这么双标的行为,没有谈话的空间。

    不会再回复了,这几个回合留给别人去参考。
  • 猫知道
    回复59#降温多加衣

    光是2000年以后就有27个了(包括了2个美籍,有的榜单去掉了)
  • h
    huiger
    回复2#猪流感

    第四名也是中国啊
  • 猫知道
    回复53#艳阳天123

    鉴于这位朋友,玩尽了各种心机,修改原帖,还叫别人去看他修改过的帖子,以正视听,我提醒你们去57楼看看我的截图和事情的来龙去脉,看看这位爷有多奇葩。强烈建议论坛退出回复快照功能,记录修改过的历史内容。

    以下是原回复给您的————————————

    我理解错了,抱歉,一时间是敌是友分不清,我还以为你是他的马甲

    再次回复完他,让我有一种无力感,突然我就明白了,你讲的有道理
  • l
    luntan1100
    你输了嗯
  • z
    zhdphao
    回复60#猫知道

    我丝毫也没有涉及到“选拔机制”。
    也许你误会了我的言辞。
    请看21楼“
    期待小镇做题家们开辟新的数学领域和方向。

    我的意思,“顶尖人才”是指为人类数学做出突破性贡献的数学家。
    你的意思,“顶尖人才”大概就是拿到金牌的人。这些人我不认为是“顶尖人才”。历来有突出贡献的数学家里,你数得出几个拿过国际奥数金牌的人呢?
    开辟性的伟大数学家所需要的天赋与才能,与金牌天赋完全就是两码事。就好像伟大的诗人与满分作文天差地远。

    我也不再回复你了。

    就像46楼说的,
    “ 你还真回复他。纯粹就是自己树个靶子然后打的起劲儿。别浪费时间。”






    你完全是自己想象出来一个邪恶的敌人,然后冲向他战斗。
  • 8
    81382740
    回复38#roffee

    日本人不是黄种人?HiPDA·NG
  • m
    magicat
    有 题目嘛
  • i
    icai
    所以中国奥赛得名次的有多少拿菲尔茨或沃尔夫了?成功率是多少?同样别国的成功率呢?按这结果来说如何得出选拔机制目前最优?还有调查过那些竞赛的为什么不想搞学术吗?
  • z
    zhdphao
    回复69#icai


    请参考65楼。
  • 猫知道
    回复53#艳阳天123

    太秀了。。。。去看看57楼我修改的回复,有惊喜。

    这位朋友的心机已经超出我的认知,跑去修改原帖,还叫别人去看他修改过的帖子,用修改过的帖子装作无辜,给我泼脏水。还用别人评价他的话混淆视听套用给我,绝了

    为了以正视听,我把截图和事情的来龙去脉放在了第57楼,看看这位爷有多奇葩。强烈建议论坛退出回复快照功能,记录修改过的历史内容。
  • 猫知道
    回复52#xhynj

    我错了,我还跟这位爷辩论。


    谁知道他已经超出了我的认知,跑去修改原帖。去看看57楼我修改的回复,有惊喜。

    他不但修改帖子,还叫别人去看他修改过的帖子,用修改过的帖子装作无辜,给我泼脏水。还用别人评价他的话混淆视听套用给我,绝了

    为了以正视听,我把截图和事情的来龙去脉放在了第57楼,看看这位爷有多奇葩。强烈建议论坛退出回复快照功能,记录修改过的历史内容。
  • 艳阳天123
    回复74#猫知道

    算了,太较真也没什么意思。我也曾去反驳没有常识,没脑子的发言,后面发现这是徒劳,也没有太大意义,再也不会了,直接认输,承认他是对的就完事了。时间有限,何必浪费在傻逼身上,有这个时间到B站刷点视频不香吗?
  • 猫知道
    回复75#艳阳天123

    修改没有时间关联的帖子没啥,我本来都放下了,他这回去把先后关联的内容改动也就算了。

    居然还大言不惭叫别人去看,还浑水摸鱼把别人说他的话(实际上是劝我不要在意)反过来说是我。这是有目的性的下套吧,这图的是啥啊🙀

    以后尽量争取点到为止,不做过多纠缠,太可怕了
  • i
    icai
    沃尔夫没年龄限制,算上的话估计有1/2的与奥赛有相关性,然而中国屡屡获名次,大基数优势却远远落后平均值,这还能说明中国的“选拔制度”或“培养制度”没出问题吗?

    又想起了乒坛老瓦隔了中国三代都还在打,人家是真心喜欢乒乓,而中国运动员都是真心喜欢金牌,问题出在哪了?
  • l
    lifree
    牛,这种是真的牛。
  • v
    valiulver
    得了,这种是高水平的选手好吧,还打橄榄球?哪个不是卯足了劲?
  • i
    icai
    我没有说过奥赛“金牌”和菲尔茨的相关性,我引用的是他71L给出的菲尔茨和参加奥赛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相关性。

    你认为中国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筛选机制选出的是“做题天才”不是“研究天才”,这个在生理学上是基本不成立的,大脑的“数学神经基因”不可能先天分辨什么是题什么是学术,所以能筛选有数学天赋是对的,但我认为是培养方向错了。

    像泰森这种天赋你说训练成综合格斗大师完全有可能,但一旦选择特化拳击很成功要再转行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所以如果目标是成为综合格斗家,筛选打架苗子可能是对的,但去培养打架高手就是盲目跟随相关性,没去真正关心因果性,本末倒置了。
  • c
    cewang
    都是间谍不
  • i
    icai
    你之前的论述一直是说奥数是目前最优的选拔机制,那么在中国所谓“有限的数学培养资源”应该优先给这些奥赛名次者是吧,那么要得到培养资源就要训练成奥数专家,成为大数学家又需要培养资源,于是这个制度是不是就变成了“在这个国家要成为大数学家的必要条件是奥赛拿名次”?

    你的观点一直是训练奥数人才对中国有利,而我一直在说的问题是“这种训练和选拔是否反而糟蹋了人才?”,你说中国参加奥赛3年出成绩不是数学家爆发,而是以前怀才不遇的展现出来了,那我更奇怪为什么目前有所成就的数学家如陈省身、丘成桐、吴文俊、苏步青、陈景润都反而是中国怀才不遇爆发之前的呢?数学可是年轻反而更有优势的学科啊。
  • 猫知道
    回复82#zhdphao

    顺便详细解释一下奥赛金牌的对应,我说的是1990年以来,菲尔茨奖和奥数的相关性有很强关联,大概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是有时间限制的,得加上1990年后计算,因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
    1960年代得奖的人得1980年代(参赛者15到19之间,只有极少数会更小,所以40岁期限20年后,菲尔茨奖32岁之前得奖的是少数。整个菲尔茨奖只有怀尔斯因为解决了费马大定理太太太牛逼了才破格40多岁还给他菲尔茨奖)才截止,如果1960年开始算,1972到1980就会迎来收割期,第一批的关门期是1985,所以为啥要说1990呢,这就涉及到第二个原因了(之前提到过,但是解释地不够)
    第二,奥赛开始一段时间还在培养期,因为imo是在东欧阵营搞起来的(存在1959到1961之间的争议,开始就几个国家搞,和之前的地区竞赛没区别),imo之前的地区竞赛也是东欧国家搞得多,成立之初有一个提升影响力的问题,鉴于冷战意识形态,这个更需要时间去培育,1970年以前大概就是东欧主导的自娱自乐,1978年以前只有奥地利举办过,其它都是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美国70年代开始发力。综合这个因素,整个1960年代到1970年代的菲尔茨奖获得者同时获得奥数的只有1个苏联人。但是1970年以后奥赛获得者明显加速,对应的时间线也是1990左右。

    进入1990年后到2018年总共31人获得过菲尔茨奖(4年一次,一次一般4人,但是2002年只有2人,1998年怀尔斯屌炸天加入,那一年5人得奖。有的不算怀尔斯这个特别奖,那就是30块)。这中间不乏威腾这种神人(物理学家,本科学习的历史),他自然是没参加过奥赛,还有不少英法国家的没参加奥数(前面已经提到过法国很多优秀的人才高中就没参赛,法国德国英国是随意型,参赛是高度自由,不像中国这么教育系统干预)。在这个基础上,1990年后还有15人直接是奥数国际奖牌获得者。这个比例我说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还是特意留有余地了(怕算怀尔斯那块,有人抠字眼)。
    这中间还没有包括没有参加imo的奥赛选手,比如我查了下,Maxim Kontsevich就拿到过苏联奥赛冠军,但是没有imo奖牌。。。。。所以实际奥赛选手是大于15个(特别是来自东欧的菲尔茨奖获得者)。
    吴宝珠 伊朗那个女的 彼特舒尔茨都是拿过两金以上并且拿过满分的,这都是当时名气就很大的。澳大利亚那个印度小哥还是拿了奥赛物理和数学的双料奖牌(虽然是铜牌)。

    我贴的这张图里,排除第一个1990以前的,只是截止2014就有13人获奖,占据期间26+1金牌里面的一半,说三分之一就是怀尔斯加入那就是27枚,13也接近二分之一了,这够严谨了吧。

    2018的还没算,2018年4人得奖,彼特舒尔茨 澳大利亚印度哥 伊朗哥 再加一位意大利人,前两位也是奥数选手,彼特舒尔茨更是著名人气选手。

    伊朗这位没参赛很大原因是在伊朗,他本来就是少数民族加上当时两伊战争他逃亡英国才有书念,参加不了奥赛情有可原。
    2个参加奥数两个没参加(意大利哥我不知道,算他没参赛),说明了奥数相关性不低,但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1990年以后,31人有15人imo正赛者,这个比例够高了吧,哪怕是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那也是明显相关性了。

    如果算2000年以后,18个菲尔茨奖有10个imo选手,已经过半。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15个并不是都得奖牌了,有的。。。。挺惨的。
    Hi_200929_1146.jpg
    比如图上排第三的这位法国大神,当年就不知道什么原因只得了。。。。。几分,40多分只得了四分之一不到的分数,没及格,这也不影响他后面牛逼,人不就是各领风骚潮起潮落嘛。

    同理,奥数只是具有相关性,相关性不是全方面的。比如奥赛个人排行榜总榜前十名,有的人都没搞数学了,也很多并没成为大数学家,大神彼特舒尔茨3金1银都只能排11,但是他后来居上现在已经是大数学家。前十名有不少是有国家因素的,比如加拿大的5金得主,总榜第一,现在在华尔街搞金融。。。。。加拿大澳大利亚嘛,都是华人印度人的在刷榜,有的从初中就开始刷。

    像中国这种,两金已经是极限,因为国家队选拔制度。史上最强毫无疑问是韦东奕的奖金+满分。但是也不是得了奖就一定当数学家,中国的话韦东奕 柳志宇 付云皓这几个应该都是前五了,付云皓两金满分(注意,是两次满分),最后心理问题+大学打游戏等原因伤仲永,在旁人看来很失败,但是他本人在知乎发过文章,觉得自己过得挺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
  • 猫知道
    回复86#icai

    我刚才一直在回复你别的内容,回复完了才发现你又给了我新的留言,等下再给你回复吧,先吃饭了。

    这个楼歪了,最开始别人歪楼,才会给你误解,等会我把我发言的截图都贴给你,看看你是怎么被带歪的。

    而且你转换了好几个问题,我每个问题都回复了你,我真的没离题。
  • t
    ter
    感谢有质量的回答。。至于无脑的,无视就好。 iOS fly ~
  • i
    icai
    再贴下丘成桐关于奥赛的访谈
    http://www.gmw.cn/01gmrb/2005-04/20/content_218758.htm


    教育周刊:丘教授,作为著名的数学家,您对与数学有关的问题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同时,您又一直从事着教学工作,对教育事业有着深刻的领会。最近北京等城市对遍地开花的奥数班全部叫停,那么对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您有什么看法?

    丘成桐:我有一些学生是在“奥数”比赛中拿过金牌的。可以说,“奥数”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有一定的好处,在美国,也有许多高中生参加这个比赛,我邻居的儿子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和中国的学生不一样,他们学习“奥数”纯粹用业余时间,通常是利用寒暑假的功夫去参加集训班。他们学习的出发点也完全出于兴趣,不像中国,学习“奥数”就像是在培养奥林匹克运动员,这样的培养方法局限性很大,只让孩子学习数学方面的知识,其他方面的知识很少学习,知识面很窄,而且他们用来与朋友交往的时间也很少,大部分人几乎没有朋友,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我曾带过一名博士后,这个人12岁就考上大学,20岁就拿到博士学位,但不到两年后就发疯了,后来又想自杀。原因就是他没有一个朋友,从小就很少与人交往,十分孤独。

    教育周刊:这真的很让人遗憾。但是在中国,大部分人很少虑及这样的后果,很多人认为只有精通“奥数”才会迈进数学的科学殿堂,果真是这样吗?

    丘成桐: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组织者是一个帮助中学生的国际组织,他们都不是一流的数学家,所做的也只是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对发展整个数学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在数学界看来,“奥数”就像是报纸上的娱乐版,看过之后也就扔到垃圾筒里了,根本不可能拿到课堂上去讲的。另外,“奥数”的题目不考微积分,于是许多学生就不去学微积分。但微积分是现代数学的基础,不学好它,怎么可能成为好的数学家呢?我的导师,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在南开大学任教的时候,经常碰到一些孩子拿着“奥数”的题目慕名来请教他,但他看了看说:“不会做。”我在哈佛有许多从中国内地考去的学生,其中有些人就曾是“奥数”金牌得主,但这些在中国被视为数学天才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做研究,他们全部是在重新训练后才得以开始数学研究的。

    教育周刊:这样说来,“奥数”与“数学研究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您刚才提到中国目前培养“奥数”选手的局限性很大,请再详细谈谈。

    丘成桐:一个优秀的数学家往往也对其他学科有着很好的研究,但目前中国学习“奥数”的孩子往往只受到这一个科目的训练,其他学科则被抛在一边,这是非常盲目的。另外,出“奥数”题目的很少是一流的数学家,他们出题很偏,在研究数学的人看来,学生解决非一流数学家出的很偏的问题,并没什么了不起的。更糟糕的是,参加“奥数”的学生们养成了一种解决人家出的问题的习惯,而不是自己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这使他们在创造性和主动性上非常缺乏。而在实际的研究中,我们更注重一个人是否会主动发现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奥数”只涉及了数学中很窄的范围,学生搞到最后对数学没有了兴趣,而在数学研究中,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我做一个研究项目往往要5到10年的时间,如果没有兴趣,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教育周刊:在中国,“奥数”的学习还有其功利主义的一面,您对此怎么看?

    丘成桐:首先,前些年国内媒体对“奥数”的炒作,加剧了家长和学生对它的追捧。之后,一些著名高校对“奥数”金牌得主免试录取,进一步加大了它的吸引力。但是,在美国,“奥数”的奖牌不足以作为那些一流大学免试入学的理由,反而是一些小的高校把这个奖牌作为免试条件。我也不会因为学生拥有“奥数”金牌,就一定会接收他。中国目前将“奥数”弄得很功利,使那些“奥数”金牌得主自以为已经很了不起、很成功,他们觉得“奥数”就是数学学习的目标,一旦成功,得到了免试和荣誉,就不想再学数学了,这样的状况使中国没有一种为了数学而数学的气氛,而没有这个气氛,没有了以兴趣为基础,就不可能培养出大数学家。

    教育周刊:在您看来,兴趣是学习乃至研究的关键。

    丘成桐:是的,中国要出大数学家,就要有真正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和老师。

    教育周刊:那么“兴趣”的关键是什么?

    丘成桐:是思想的自由。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自由培养兴趣,让学生自由发展的想法。很多方面就是一味地灌输,让学生没有自由思想的空间,从而让他们丧失了对学问的判断力。就拿武侠小说为例,我不明白为什么国内那么追捧金庸,而对其他文学几乎没有什么兴趣,沈从文的文章,为什么就没有人去讨论,真的让人莫名其妙。

    教育周刊:是的,很多孩子学习“奥数”,并不是他们个人的自由选择,更谈不上以兴趣为先了。请您谈谈为什么在中国人身上有这么浓厚的“奥数”情结?

    丘成桐:还是缺乏自信。整个社会包括媒体都要注意缺乏自信的问题,不能总是用这个奖,那个奖,尤其是国外的什么奖作为标准评价一个人的功过。而我们知道,对20世纪贡献最大的爱因斯坦,基本上没有拿过什么奖,他的最大成就――相对论也没有获得过什么奖,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最伟大的科学家。一个科学家如果一辈子的愿望就是拿奖的话,他不可能获得成功。
  • 猫知道
    回复93#icai

    修改了一下,又打了半个多小时,最后花10分钟添加了关于丘成桐的讨论。今晚弄到很晚,帖子打了很长最后居然app奔溃没有了,让我很受伤。重新打了一部分,让我心累,这个问题也不打算继续了,今晚太累了。

    留下一个开放性的讨论,只希望您这次能把我的帖子看完,彻底从头到尾,谢谢,毕竟你也打了很多字,大家都不容易。


    分割线——————

    欲哭无泪,我从12点20打了80分钟的字,比你两段还长的文字,还没打完刚app就卡了(内容太长?)闪退了,我已经没有欲望再打一个小时了。

    我只能长话短说了,还要休息

    你对我的判断这断不是我的意思。。

    我对奥赛的肯定只有一个方面:如果选择完全禁止奥赛,肯定比搞奥赛带来的坏处更大,仅此而已。所有的好处是相对的,因为你排他性地让我选择搞奥赛的好处和坏处,这就隐含语境让人二选一。

    这好比让我选吃屎还是吃夹生饭,我说我选择吃更好的饭,如果非要二选一,我肯定吃夹生饭,屎就好比全盘否定奥赛完全禁止,夹生饭就好比仍然有很多不合理的奥赛制度。我选择夹生饭是因为你限定了条件,而我不喜欢这样限定,你又不让我跳出限定,还要对我在二选一的结果进行错误解读,我不接受。

    这种关系好比,有人觉得现在的大学教育很失败,学不到啥还人人都是大学生,但是要让我选择上大学还是不上大学,我肯定选择上大学,即便大学教育再失败,再不值钱,也只是上大学再也不能保证人成功而已,而不上大学却会使得不成功的概率大幅度增加,我选择上大学不代表我认为大学制度没问题,我选择吃夹生饭不代表我喜欢,我只是不想吃屎,所以,不要强迫我做二选一或者3选1,然后又把选某个结果和认为选某个结果就等于认为它完美或者很好对应起来,这相当于给我下套,在这样就没必要争论了,求同存异也没啥。

    我的观点是
    1。禁止奥赛肯定比现在还差
    2。数学家的获得还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助力,外国的一流数学系平台才是目前培养数学家各方面我们差距最大的,也是美 法 俄领先的重要原因。
    3。法国 美国是作为整体不care奥数,不代表所有人,就像他们有选择厌恶奥数的自由一样,也有不少人热爱奥数。
    4。我国的奥赛制度有很多地方待改善,不意味着要因噎废食禁止奥赛(即便是美 法,它也没禁止奥赛啊,而且人家的奥赛获奖者保送本国顶级高校跟我们的保送套路类似)。
    5。有1/2的菲尔茨奖获得者有奥数经历不代表奥数要按照国家获奖比例均分菲尔茨奖指标。因为20年总共只有20个菲尔茨奖,也就是大概10个奥数相关,这个概率太小了,根本不够分。因为我国拿了很多第一,和前几名并没有什么不同,无非5金和4金的差距,有时候甚至都是5金。而奥数的相关性并没有体现在第1名就一定比第28名得菲尔茨奖权重值更大。中国的5金只是每年至少一百多块金银铜中间的5块,根本占不到总体的10%,大概只有3%左右。中国拿了这么多第一的也没有人数上的优势,3%每年抽奖,抽20年抽不中是大概率,30年才是50%左右至少一次的概率,50年才是接近80%。从这个角度讲,奥数只是锦上添花,并不能雪中送炭,和菲尔茨奖相关的奥数获奖者也大部分是美 法 俄等国培养出来的,他们有奥数经历不代表奥数获奖者一定会成功啊。恰好说明了奥数和良好的高等教育体系相辅相成,两个都拥有一定会增大成功概率,而只有一个不代表不会成功,但是本着增大概率的美好愿望,我肯定不会因为缺少另一个条件就放弃已经具备的条件(就因为已经具备的条件没有让我一步到位成功)。

    打字不容易,前面我已经给你打了一份5倍于这个字的文章,最后悲剧了。我觉得您还是有很多地方误解了我的本意,可能我没法完全向你传达我的意思,只能尽量让你别误解,我觉得我有很多已经表达过的意思你还是误会了,抱歉我真的没法再强调和说得再浅显了,也许是我的表达能力有限。

    求同存异没问题,本来交流就不是为了输赢,我不敢说一定可以给你有用的观点,但是你认为的我表达的意思,真不是我的意思。


    最后修改添加一下丘成桐的评价,丘成桐是很厉害的数学家,而且他观点太高了,有点不接地气,他的上升时代没有奥数,他也没有切身体验,而这些负面评价很多来自于他观察到的曾经的极端面(比如以前的奥赛,十几年前加分制度更多,很不合理),最重要的是,他指出的有些是对的,但是他没法在中国实现一个更好的替代方案,而他本人跟北大的恩恩怨怨更加导致他说话的个人情绪(丘成桐跟他的老师陈省身以及他自己都学生田刚都有一定的不愉快,再牛逼的科学家数学家,他也是人也有圈子)。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去评判,未必不是真话,但是他的角度太高了,比如北大,人人敬仰,他却觉得有很多问题。

    奥赛不是问题根源,而是运作地方式,数学竞赛华罗庚也搞,丘成桐也搞,如果有一天丘成桐竞赛推广成奥数那样,那也是求同存异,奥数未必不可以向丘赛的优点靠拢。

    最后,丘成桐是个人看法,有他的道理和体验,不过也有很多体验过奥数的大家,对奥赛的评价是更加正面积极的,更不在少数,不少人份量也很重。

    所以,不是奥数令人深恶痛绝,而是我们国家某些不合理的运作制度。
  • i
    icai
    现在有语音输入的,可以在记事本上通篇说完再修改,看你说得累主要还是太发散,实际很多没必要解释的,抓住核心问题就好了,想你至少应该也是个数学爱好者吧,论证观点就是猜想证明题啊,你一步步把依据和逻辑摆清楚就行了,别人说什么不重要,不用到处展开,保证自己逻辑线清晰,不然大家看得都累。
    ----------

    如果看成是辩题,那题目就是“奥数在中国利大于弊”,你肯定是正方,然后说清楚利弊是对什么而言的,如中国出大数学家,或家长对有数学天赋的孩子要不要送奥数。

    你的观点
    1. 假设禁止奥赛,肯定比现在还差(对象是?出数学家率?),因此奥赛有利;
    1)“肯定比现在还差”的逻辑是聊胜于无、锦上添花,但没有依据;
    2)因为你后面没提到过,也不知道你看懂93L开头的假设例子吗?其中就是列举了一种禁止奥赛比不禁可能更好的情况,而且也不是排中律,属于内部逻辑上的反驳;
    3)逻辑反驳的前提依据是,大家一般都认可纯数学、理论物理之类的动力机制主要是兴趣,而国内对奥赛的重视程度导致其必定走向特化训练,这类训练很可能抹杀兴趣,佐证是丘成桐访谈中的内容;
    4)之前问没奥赛时中国出现的一流数学家为什么比加入奥赛后还多?属于事实依据上的反驳,你的列举并没有比较到位。即使不拿菲尔茨做标准,有个拉马努金奖是给予发展中国家青年数学家的,中国有史宇光、田野、许晨阳三位,有参加过奥赛记录的只有许晨阳入选过国家队,他的评论:
    “许晨阳:大概在十年前,我有一次看了那年的奥数题,看了5分钟,一道题都不会做,我就放弃了。但是如果你现在让我做任何奥数题,只要给我一个星期的时间,我一定能做出来。”
    也就是如果禁止奥赛不会影响任何其中一位成才。
    ----------

    2. 增大成为一流数学家的概率,有至少两个重要因素,奥赛得奖,美法俄的教育资源,因此由奥赛选拔的苗子+美法俄大学以上教育是目前中国最好能增大出数学家概率的选择;
    1)奥赛成为重要因素的依据是1/2菲尔茨奖相关性,美法俄成为重要因素的依据是菲尔茨奖国家比例相关性,都是相关性没有因果性分析,且美法俄的相关性可能实际是覆盖了奥赛的相关性,即奥赛1/2得菲奖的基本都是美法俄,相关的只是美法俄实质与奥赛无关;
    2)事实依据反驳,在中国奥赛获奖选拔出的基数相对够多,他们是有条件进入美法俄教育平台的,符合假设条件,但他们成才概率远低于上面平均值;
    3)成一流数学家需要一流平台的怀疑性反驳,如拉马努金(公式)、怀尔斯、佩雷尔曼、陈景润(筛法),都是未成名前隔绝性的独立做出了成就,也就是入了数学家门槛后并不一定像其他学科一样还需要平台,如果此假设成立,那么美法俄平台的必要性就存疑,奥赛苗子不出才的比例就更有疑问。
    ----------

    3. 没人跟你争输赢,我们仅在搞清事实,观点价值在于制度制定者或参与者的选择,如果你观点仅停留在需不需要禁止奥赛,那对上述两者毫无意义,本来就不可能禁,谈的就是应该怎么搞,抱什么态度,看你最后也转向了认同制度不合理,那么你与之前立场是变了的。
    之前有人表示“小镇做题家”之类的话,虽然可能偏颇无礼,但大多人不可能长篇大论,就浓缩成一种对不合理制度产物的抨击表明态度,毕竟大多数人态度还是极力鼓励,你既然有兴趣能站在鼓励的立场上讲出些道道来,那我们当然欢迎。但作为数学话题,你的论证实在缺乏依据和逻辑,对于丘成桐访谈的解释也是,你不是去对于说的具体内容摆事实(公理)讲道理(逻辑),而是搞什么人文评价,这访谈即使是非洲长颈鹿说的,会影响它内容的正确性吗?所以对于数学爱好者来说是及不满意的,但介于你可能的确对此有比较多的了解,才有了各种逼问,也就是求真。
  • i
    icai
    不好意思,真的有点搞笑,你真是一点没看懂。另外提请一下,即使语音输入的话还是要精炼编辑一下为好,不然口语化的指代有很多是在你脑子里默认的,别人很难看清楚。
  • 猫知道
    回复96#icai

    继续回答第二部分,分开回答比较有针对性


    Hi_200930_1428.jpg
    你这个也是不恰当的,国内对奥赛的重视程度,和走向特化训练不构成必然联系,甚至可以说,特化训练不可避免。。。。这句话暴露了你对奥赛机制的盲人摸象,完全是想当然。
    国家对奥赛的重视程度,的确还应优化,但是现在的问题已经是民间资本市场哄抬奥赛培训和地方教育部门对奥赛泛滥不做约束,这是另一码事。

    而特化训练,看怎么去定义,如果是像中国90年代到2000年那样包括俄罗斯以前那样,肯定是弊大于利的。如果你想当然以为组一个省队和国家队就是特化训练(一个贬义的词),如果把它看成中性词,其实不可避免。
    我好像说过美国 法国不care?这种是一定程度的,不是你想象的那种完全不训练,换言之,很多也有你想象的那种所谓“特化训练”。。。。
    美国国家集训队每年都选出大50个学生进行全国夏令营,这种组织方式,中美没有多大的差别,同样,美国数学夏令营也会进行选拔,对应中国奥赛,美国数学学会出题,开始就是几十万学生参加考试(包括初中高中,从这点看,美国从初中就比中国还过分,北美他们有一些初中得奖的,太可恶了),层层选拔再进行几轮,选出1万再选出几百再就是夏令营。唯一的不同,可能是他们的省队没有我们这么多的集训队(这也是我说的可以改进了的地方)。人家进了夏令营也是一天到晚地训练啊,和中国的没区别。。。。。实际上中国奥赛已经美国化了,30年前学的是苏联,全民强选拔,更注重公平,非常辛苦的训练。现在演变成更接近美国的玩法,师资也很重要,高端的马太效应加剧,穷孩子和三四线基本没法出头(不进入省级重点中学,能得国奖的寥寥无几,对高考不构成什么影响)。

    所以,你用词不当,任何科目,进入了精深阶段,都是有特定训练的,奥赛的集训,不一定是你说的特化训练,如果要泛义化特化训练,那特化训练就成了一个包容度很大的词,不应该妖魔化。否则我可以说你去高考辅导班也是特化训练,这种特化不可避免。

    佐证是丘成桐,我从28年前就关注丘成桐,我觉得你对他还不够了解,俗话说夏虫不可语冰语,在这个点上,我们不要做无谓的争论吧,这是为了你好。

    前面已经提醒过你了,当一个数学竞赛演变成自由参赛 门槛不强制 官方不干预的时候,他就是比较合理的了,奥赛也在进步,丘成桐搞的丘成桐赛,本身得奖的大部分就是奥赛班底,他只不过是保留性地要去除他认为奥赛不合理的东西,关键是他认为搞奥赛培养不出数学家,而不是搞了奥赛就成为不了数学家,这才是核心。整个假设就是不对的,我一直强调很多人搞奥赛 没进入世界一流数学系(包括没搞奥赛的)都不一定成为数学家,而是大部分进入了其它工作圈,远离了纯学术。说的再通俗点,就像进入奥林匹克物理 世界优秀物理系一样,不代表最后成为物理学家,学物理的很厉害的,不一定最后都搞学术。

    你如果没有真的了解一个人,就不要去把任何东西都奉为圭皋,很多话都是特定场合有一定语境的。不信,我给你看几张丘老的访谈,是不是缓和很多


    人家丘成桐不也是说了嘛,他认可奥数,只是不唯奥数,反对机械的奥数,他站在招学生也还要参照奥数的,他只是讨厌数学实力不匹配奥数的机械做题者(他没说的都是吧,否则他不是招不到学生吗
    再看看几位菲尔茨奖奥数交集的评论,人家也很客观嘛,没说奥数就一定培养数学家,但是奥数作为数学家路上的一条大道,是不应该被否定的,以后的路走歪了不能怪路不够宽。

  • 猫知道
    回复98#icai

    您就回答吧,你来回答,在看不懂那就叫不醒装睡的人了
    1。您在93l的举例,我就算接近b组方案的。不是你刻意摸黑强加的c组。
    2。您在自己的方案中,都默认(虽然这种默认很幼稚)b组明显优于a组,为何还要执意选a组,什么?只能选a组或者c组,那不是又陷入所谓的排中律嘛。
    3。你93l的论据,真的反映出了你的实际水平,用词主观臆断,数据生编硬造,语言也不怎么严谨更谈不上专业性和文学性,怎么就让你有了迷之自信呢?

    这不就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嘛,怎么,通俗用语还不让用?

    您这样说就没意思,我没用语音输入,攻击别人的用词是很low的行为,前面我说的太多,你装作看不见,我以为事您的阅读能力问题,所以用词不断地通俗化,这反而让你产生了优越感和自认为有制高点?
    我用的都是白话文,也不是特定用语,指代方法不说比你高级,没比您的晦涩难懂吧?
    很遗憾,我觉得凭借您的阅读能力,是不费劲的,装作看不懂没关系,不用这么矮化攻击别人,您的格局真的仅仅限于一套自我感觉良好的逻辑说辞了,实际上在言之有物,我是不会随意嘲笑别人的,但是你也要有点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