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朱爷机箱的强者弱者贴谈谈个人简单的小看法……

  • b
    b97117206
    就是从利己本性出发,强者对弱者承担一定责任也是优选策略。
    1 没人都保证自己永远是强者,对弱者提供庇护也是给自己的将来留条活路,因此有社会福利。
    2 强弱都是相对而言,弱者不存在了强者也会沦为弱者,维持弱者的存在对强者也是生存保障,为了不落在最后就必须要有人跑的比自己慢。
  • f
    ft1959541
    唉艹,猪也 极香发的什么啊让楼猪打了这么一大堆,真有尽头。
  • c
    clockworkjian
    还有这贴阿 通俗觉得 强者对弱者 道义上没需要 需要上有需要 完了
  • m
    mephistofele
    实际上,现今中国社会大多数人对道德的态度既非向往也非批判
    而是鸵鸟,也就是避谈道德,也就是“谈道德不如谈博弈来福”,这种简单的潜意识


    但是不要忘了契约所依附的现实很可能包含了许多道德因素,更不能够忘记正因为道德实际上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因此对道德完全采取鸵鸟政策反而可能会碰壁。
  • 朱爷吉祥
    这段更认同一些。本来那个问题就是一个开放式,不同角度也有不同理解。所谓终极也是调侃的意思。

    实际上道德观念的衰退速度可能还不如宗教衰退来的明显。避谈道德我觉得不是来福的问题,我觉得还是一个“智商不足就非黑即白”的问题。因为一些人论证过所谓的“道德自律”与“道德理想国”都必然无效和失败,所以经常有人喊“道德无用,法律才是根本”,所以好像在某种程度上道德应该被抛弃了似的,又在如经济学或者博弈论范畴内深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也容易硬性的抛弃道德而进入一种理论状态。

    但实际上抛开道德层面看法律和制度,经济与博弈,就都会显得非常苍白无力。
  • c
    clockworkjian
    恩 。。
  • m
    mephistofele
    用“智商不足就非黑即白”来解释我总觉得稍微狭隘了一点

    我一直认为“热心、崇拜理想国”和“冷漠理性承认现实”的社会心理都不可能是永恒的,必然是交替的。否则就无法解释越战后的西方世界,

    有一个例子可以反映这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人文主义”的解释
    在人文主义诞生的年代事实上并没有太多的所谓“对人性关怀”的色彩,相反人文主义更多的是用一种冷漠的态度对“感性”和“宗教带来的关怀”进行嘲讽
    但是随着财富和自利的观念过分充斥于社会时,人文主义竟然被变了颜色,变成一种感性的东西,似乎人文主义变成了“信仰”和“道德”的东西
    而以上这种并不相容的解释在后来的历史中又经常互相替换

    许多人喜欢把这种不断变换的社会心态中摘出一个“群体无意识”的概念,他们非常热衷于将这种群体无意识和“愚蠢”来划等号
    这其实是一种过度的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