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同化理论?重要的贴!

  • l
    luoluo007
    什么是同化理论?

    想写这篇文章很久,但迟迟没有动笔,因为之前一直没有想好应该如何向大家介绍我写的这本《同化理论》。

    其实曾有朋友建议我把这本书取名为《同化的故事》或者其它更具亲和力的标题,我最终还是选择了这个“俗套”一些的名字——因为我知道它的内容一点也不俗。

    我们先入正题再说书的归类。

    书名中的“同化”一词就代表了全书的核心出发点,什么是同化?我先举几个通俗的例子:
    1、 A从小接触甜豆腐脑,认为豆腐脑就应该是甜的。当他见到爱喝咸豆腐脑的B时,他就认为对方很奇怪,并试图告诉对方,豆腐脑应该是甜的,而不是咸的。A试图把自己脑中成型的概念灌输到B的脑中,这种行为就是同化——试图把对方变得和自己一样。

    2、 生命的自我复制行为,是一种很重要的同化行为。地球生物中DNA的任务就是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材料和力量,对自己进行最大限度的复制,也即把外物变成和自己一样或者尽可能一样的样子。不仅如此,在这个过程中,DNA使用其他材料和“工具”的行为也都被我定义为同化行为。

    3、 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与较量也是互相同化的行为。东西方文化都认为自己的那一套更加优越,如果谁说服对方加入己方的阵营,那么就实现了自己同化的目的。在理查·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过一个“模因”的概念,这与我所说的“概念层面的同化”基本是一个意思,虽然我并没有看过此书,但对我而言,这个书名已经告诉我一切了。

    以上是一些最为浅显和通俗的“同化”概念,我在书中也从科学的角度和逻辑的角度来讨论为什么万物之间互相影响的方式一定是“同化”而不是其它任何一种行为。论证过程非常复杂,本书下半卷中一章讲“同”,一章讲“同化”,一章讲“同化的意义”,还一章讲“同化的效率”,即便如此,在《同化理论》尚未出版的第二部中,我还要继续探讨这个概念。不过在这篇小文里我非常偷懒地代之以几个历史上哲学家的例子来大致说明一下“同化”的这种感觉:

    古希腊哲学家、米利都学派的学者阿那克西曼德(约前610—前545)表现出过这样的思想——世界上的火、土和水应该有一定的比例,但是每种原素(被理解为是一种神)都永远在企图扩大自己的领土。

    每种元素对自己领土的扩大行为,这其实是非常接近我书中所述“同化”行为的。实际上人类历史上很多概念就是这样一步步发展并逐渐完善的,我相信“同化”这个概念也并不例外。

    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提出“万物都处于流变状态”的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80),他有一个说法:“应当知道战争对一切都是共同的,斗争就是正义”里面所提到的斗争的本质在我看来便是“同化”,虽然赫拉克利特本人并不一定思考过他这斗争的本质为何物。

    我们可见古代哲学家利用他们手中仅有的那些落后的信息竟也能提出科学充分发展之后所得出的理念,这就是哲学的魅力所在。


    简单介绍完“同化”这个概念之后,我们进一步来谈谈这本书的逻辑基础。

    《同化理论》的逻辑主线简单而清晰:存在→变化→同化,三部曲,定义万物的基础。

    “存在”这一概念被我作为全部理论的讨论起点,这一部分在上卷最后一章中有比计较详细的介绍。相信对哲学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应该明白“存在”这个概念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在我的逻辑体系中,它同样是第一位的概念。书中第一章中所指出的“信息不完备定理”(在历史上有过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它们有相似之处),所要引出的最重要结论就是“存在”是唯一一个有能力自指(自我涉指)的人类概念,基于这一点,我们便可以进一步探讨存在之下的内容。

    第二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变化”,也就是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万物流变”以及“从来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这样一个意思。这一点不难理解但却非常重要,宇宙是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如果宇宙是一滩死水的话,那是产生不出人类这种善于思考的神奇生物的。

    而第三位的概念就是我所说的“同化”了。同化这个词并不是一个新词,它原本在生物领域被用作类似“消化吸收”的意思,在社会学领域被用作为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的意思。在《同化理论》一书中,它则被提升到位列第三的逻辑与哲学概念,简单说来就是——变化的结果就是万物互相影响与同化,“同化”成为唯一的“意义”,或者说仅仅位列“存在”之下的可被人理解的“意义”。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要去追问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是为了什么,我认为只要追问到底,那么一定会最终到达“同化”这个意义上来。如果两个人争吵,他们就是为了把自己所认为正确的东西同化到对方脑中;一个人努力学习,是为了将来获得更强大的同化力,以保障自己的幸福生活以及争得繁衍后代的优势地位;一个人无私奉献,是为了让社会和人类总体获得更强的同化力,增大人类在与自己和大自然的搏斗中存活的概率。话说为什么改造外界的行为是属于同化的呢,那是因为我们首先在脑中构建了一个外物应有的样子,然后就去按照这个样子去影响外物——这就是一个同化的过程。反过来,我们脑中之所以会有外物应该成为的样子,那也不是我们凭空想象出来的,却是我们被外界所同化的结果。举个简单例子,人是基本想象不出外界不存在的东西的——什么?僵尸、鬼怪?他们哪一样不是人类把自己所见所想的东西和特性东拼西凑乱接起来的?“同化”这个概念博大精深,可千万不要小瞧了它。人是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的,不要过分自大。

    当然了,考虑到这篇文章里行文简洁,很多具体的东西无法解释透彻,还望有兴趣的读者自行在书中找到想要的答案。我脑中的“同化”这个概念其实是从化学中晶体结晶与生长的过程得到启发,并逐步完善和成长起来的,这个过程从我本科开始,一直持续到博士毕业写出此书。即便如此,它仍然在不断自我完善过程中。虽然以上主要列举的是人文领域的“同化”案例,但是我却是从科学作为出发点逐步推导出这个重要的概念的。

    认为万物都是互相同化的,或者简单地说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这还仅仅只是本书的一个开始,我在书中穿插着使用了大约1/3的篇幅来论证“同化”这个概念的科学、哲学和逻辑基础,剩下的2/3则用于讨论在这样一个“同化”的世界中,人类应当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善待自己,以及如何规划自己将来的问题。

    基于同化理论的宏大体系,书中讨论了伦理学中善恶和道德问题,讨论了美学中美的问题,讨论了社会学中社会形态与权力的问题,讨论了未来学中人与电脑以及信息社会的问题,也讨论了人文领域关于人自身的种种问题——至于我对如此广博的话题能够驾驭到什么程度,就要凭读者自行判断了。
    然而无可回避的是,如此众多的领域以及如此宏大的构图,必然会暴露我在各个领域的很多短板。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所能做的就是把我对各个领域的思考综合并构建起一个体系,也就是《同化理论》这一系列作品展现给大家。哪怕在各个领域的专家面前它的探讨可能会显得幼稚,但我相信它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是有一定价值的。

    存在→变化→同化,这三部曲作为一切的起点并不违反人的直觉——但是它的确会带来这样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承认了万物之间是以一种“永恒战争”(同化)的形式相处的,除了斗争,别无他物。这看似是一个很可怕的、危险的逻辑起点,但事实上我用自己的同化理论证实了,从这个客观而不自欺的起点出发,是可以推导出一个比较美妙而和谐的世界的。我在书中以利己为起点,推导出过利他的重要价值;以同化为起点,推导出分化(比如社会分工)的重要价值;以斗争为起点,推导出爱与希望的价值;以求生为起点,推导出死亡的价值。换句话说,“同化理论”本身还只是招数,内功还在后面。接受“同化”这个词只是起点,接受以“同化”为唯一意义的世界才是目的。

    在最后,我觉得可以尝试着对《同化理论》做一个归类和总结了。

    我在书序里讲到,我在北京大学读书时的一位哲学老师认为同化理论不仅是一部讨论世界和人的关系问题的哲学著作,更是一部思想性著作、科普著作和未来学著作。仔细想来,这个评价其实是非常中肯的,这本书并非学院哲学,它更关心的是世界与人之间的关系,老师的评价,这些意思都已包含在内了。

    另一方面,我在哈佛的好友,一位国际物理奥赛金牌,则认为《同化理论》更接近科学而不是哲学。仔细一想,其实此话也非常有理,我成书过程中从未担心过我的哲学观点会出现大的偏差,但的确担心自己对科学事实的把握不够深刻,因此我曾将书送给几位科学界的教授以及我的同窗们阅读,很高兴的是,他们都给予了此书不错的评价。

    所以,总结开来,《同化理论》似乎更像是介于科学与哲学之间的某种思想性作品,它的确不是纯科学,却也称不上纯哲学,所以把它放在这样一个边界的位置上似乎更为合适。

    不同于西方学院哲学,《同化理论》是一套以东方的思维、逻辑和语言作为基础的通俗哲学思想类作品,它并未经历过外文翻译这一道信息处理过程的过程,因而尽可能多地避免了晦涩的语言,同时我在用语方面也尽可能地去接近中文的日常语义。相信这对于中文读者理解我的种种思考是非常有帮助的。

    从另一方面来看,借我外公(一位典型但少有的中国儒士)的说法:《同化理论》这本书“说浅显也浅显,说高深也真高深”——这其实是我本人最喜欢的评价了,简言之就是深入浅出。所以读这本书并不怕读不懂其字面意思,但想要读懂它真正的内涵,却还是需要一些功底的。当然这责任并不能都推卸给我的读者,如我所说,语言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读者不能够理解我的某些意思,也是有我本人很大的责任的,而我最终也只能尽力而为了。

    同化理论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两个人的沟通效率与他们所用语言的共通程度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如果两人所用语言体系中的词汇含义相同的话,他们则非常易于互相理解,反之,则会非常艰难。这也是我坚持使用词汇的“日常定义”来表述问题的重要原因。可惜的是,考虑到人和人之间不同的阅历与思考深度,某些词汇的理解还是会变得非常困难。我对此问题的建议是——先大后小。先放眼全局,大致看到全景图,再追究细节之处,这样一来,我们之间沟通的效率定会大大提高。而这背后的理论依据也会在《同化理论》的第二部(修改中,尚未出版)予以详细深入的讨论。

    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时候,很多人经常会误解别人的意思。大家都知道,误解他人其实是不太好的,但是如果从同化的角度去思考下,会发现误解他人的背后是强大的同化意志,潜在的意思是:“我不需要理解你,我输出我的理念思想价值观,用这个去影响你。”
    这时候实际上是同化意志强于理解他人的意志。

    换位思考是自欺欺人,真正的去试图理解别人是一个 他人同化自我的过程,这是违反了人的同化意志的。

    基于人的强烈的同化意志,人类的相互理解是痴人说梦。两个思维、语言差异太大的人相互沟通,实际上就是一个相互侵略的过程。


    最后,希望大家喜欢,更希望大家多多赐教。
  • l
    luoluo007
    这贴大家感兴趣可以抽空看一下,实际上并不严谨。
  • a
    apollodeee
    谢虫片,皮肤白皙求同化
  • f
    fgfggha
    这次应该不用备份了,虫片写了这么些字,肯定舍不得删
  • y
    yfl2
    是转的
  • l
    luoluo007
    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 无印凉粉
    什么是同化理论?重要的贴!
    luoluo007

    侠客
    帖子
    412
    精华
    0
    积分
    3936
    激骚度
    -132
    爱车

    主机

    相机

    手机

    注册时间
    2010-5-10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1#大中小 发表于 2015-10-5 10:03 只看该作者 引用 使用道具 报告 评分 回复
    posted by wap, platform: 小米 4
    什么是同化理论?

    想写这篇文章很久,但迟迟没有动笔,因为之前一直没有想好应该如何向大家介绍我写的这本《同化理论》。

    其实曾有朋友建议我把这本书取名为《同化的故事》或者其它更具亲和力的标题,我最终还是选择了这个“俗套”一些的名字——因为我知道它的内容一点也不俗。

    我们先入正题再说书的归类。

    书名中的“同化”一词就代表了全书的核心出发点,什么是同化?我先举几个通俗的例子:
    1、 A从小接触甜豆腐脑,认为豆腐脑就应该是甜的。当他见到爱喝咸豆腐脑的B时,他就认为对方很奇怪,并试图告诉对方,豆腐脑应该是甜的,而不是咸的。A试图把自己脑中成型的概念灌输到B的脑中,这种行为就是同化——试图把对方变得和自己一样。

    2、 生命的自我复制行为,是一种很重要的同化行为。地球生物中DNA的任务就是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材料和力量,对自己进行最大限度的复制,也即把外物变成和自己一样或者尽可能一样的样子。不仅如此,在这个过程中,DNA使用其他材料和“工具”的行为也都被我定义为同化行为。

    3、 不同文化之间的竞争与较量也是互相同化的行为。东西方文化都认为自己的那一套更加优越,如果谁说服对方加入己方的阵营,那么就实现了自己同化的目的。在理查·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过一个“模因”的概念,这与我所说的“概念层面的同化”基本是一个意思,虽然我并没有看过此书,但对我而言,这个书名已经告诉我一切了。

    以上是一些最为浅显和通俗的“同化”概念,我在书中也从科学的角度和逻辑的角度来讨论为什么万物之间互相影响的方式一定是“同化”而不是其它任何一种行为。论证过程非常复杂,本书下半卷中一章讲“同”,一章讲“同化”,一章讲“同化的意义”,还一章讲“同化的效率”,即便如此,在《同化理论》尚未出版的第二部中,我还要继续探讨这个概念。不过在这篇小文里我非常偷懒地代之以几个历史上哲学家的例子来大致说明一下“同化”的这种感觉:

    古希腊哲学家、米利都学派的学者阿那克西曼德(约前610—前545)表现出过这样的思想——世界上的火、土和水应该有一定的比例,但是每种原素(被理解为是一种神)都永远在企图扩大自己的领土。

    每种元素对自己领土的扩大行为,这其实是非常接近我书中所述“同化”行为的。实际上人类历史上很多概念就是这样一步步发展并逐渐完善的,我相信“同化”这个概念也并不例外。

    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提出“万物都处于流变状态”的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80),他有一个说法:“应当知道战争对一切都是共同的,斗争就是正义”里面所提到的斗争的本质在我看来便是“同化”,虽然赫拉克利特本人并不一定思考过他这斗争的本质为何物。

    我们可见古代哲学家利用他们手中仅有的那些落后的信息竟也能提出科学充分发展之后所得出的理念,这就是哲学的魅力所在。


    简单介绍完“同化”这个概念之后,我们进一步来谈谈这本书的逻辑基础。

    《同化理论》的逻辑主线简单而清晰:存在→变化→同化,三部曲,定义万物的基础。

    “存在”这一概念被我作为全部理论的讨论起点,这一部分在上卷最后一章中有比计较详细的介绍。相信对哲学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应该明白“存在”这个概念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在我的逻辑体系中,它同样是第一位的概念。书中第一章中所指出的“信息不完备定理”(在历史上有过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它们有相似之处),所要引出的最重要结论就是“存在”是唯一一个有能力自指(自我涉指)的人类概念,基于这一点,我们便可以进一步探讨存在之下的内容。

    第二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变化”,也就是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万物流变”以及“从来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这样一个意思。这一点不难理解但却非常重要,宇宙是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如果宇宙是一滩死水的话,那是产生不出人类这种善于思考的神奇生物的。

    而第三位的概念就是我所说的“同化”了。同化这个词并不是一个新词,它原本在生物领域被用作类似“消化吸收”的意思,在社会学领域被用作为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的意思。在《同化理论》一书中,它则被提升到位列第三的逻辑与哲学概念,简单说来就是——变化的结果就是万物互相影响与同化,“同化”成为唯一的“意义”,或者说仅仅位列“存在”之下的可被人理解的“意义”。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要去追问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是为了什么,我认为只要追问到底,那么一定会最终到达“同化”这个意义上来。如果两个人争吵,他们就是为了把自己所认为正确的东西同化到对方脑中;一个人努力学习,是为了将来获得更强大的同化力,以保障自己的幸福生活以及争得繁衍后代的优势地位;一个人无私奉献,是为了让社会和人类总体获得更强的同化力,增大人类在与自己和大自然的搏斗中存活的概率。话说为什么改造外界的行为是属于同化的呢,那是因为我们首先在脑中构建了一个外物应有的样子,然后就去按照这个样子去影响外物——这就是一个同化的过程。反过来,我们脑中之所以会有外物应该成为的样子,那也不是我们凭空想象出来的,却是我们被外界所同化的结果。举个简单例子,人是基本想象不出外界不存在的东西的——什么?僵尸、鬼怪?他们哪一样不是人类把自己所见所想的东西和特性东拼西凑乱接起来的?“同化”这个概念博大精深,可千万不要小瞧了它。人是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的,不要过分自大。

    当然了,考虑到这篇文章里行文简洁,很多具体的东西无法解释透彻,还望有兴趣的读者自行在书中找到想要的答案。我脑中的“同化”这个概念其实是从化学中晶体结晶与生长的过程得到启发,并逐步完善和成长起来的,这个过程从我本科开始,一直持续到博士毕业写出此书。即便如此,它仍然在不断自我完善过程中。虽然以上主要列举的是人文领域的“同化”案例,但是我却是从科学作为出发点逐步推导出这个重要的概念的。

    认为万物都是互相同化的,或者简单地说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这还仅仅只是本书的一个开始,我在书中穿插着使用了大约1/3的篇幅来论证“同化”这个概念的科学、哲学和逻辑基础,剩下的2/3则用于讨论在这样一个“同化”的世界中,人类应当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善待自己,以及如何规划自己将来的问题。

    基于同化理论的宏大体系,书中讨论了伦理学中善恶和道德问题,讨论了美学中美的问题,讨论了社会学中社会形态与权力的问题,讨论了未来学中人与电脑以及信息社会的问题,也讨论了人文领域关于人自身的种种问题——至于我对如此广博的话题能够驾驭到什么程度,就要凭读者自行判断了。
    然而无可回避的是,如此众多的领域以及如此宏大的构图,必然会暴露我在各个领域的很多短板。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所能做的就是把我对各个领域的思考综合并构建起一个体系,也就是《同化理论》这一系列作品展现给大家。哪怕在各个领域的专家面前它的探讨可能会显得幼稚,但我相信它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是有一定价值的。

    存在→变化→同化,这三部曲作为一切的起点并不违反人的直觉——但是它的确会带来这样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承认了万物之间是以一种“永恒战争”(同化)的形式相处的,除了斗争,别无他物。这看似是一个很可怕的、危险的逻辑起点,但事实上我用自己的同化理论证实了,从这个客观而不自欺的起点出发,是可以推导出一个比较美妙而和谐的世界的。我在书中以利己为起点,推导出过利他的重要价值;以同化为起点,推导出分化(比如社会分工)的重要价值;以斗争为起点,推导出爱与希望的价值;以求生为起点,推导出死亡的价值。换句话说,“同化理论”本身还只是招数,内功还在后面。接受“同化”这个词只是起点,接受以“同化”为唯一意义的世界才是目的。

    在最后,我觉得可以尝试着对《同化理论》做一个归类和总结了。

    我在书序里讲到,我在北京大学读书时的一位哲学老师认为同化理论不仅是一部讨论世界和人的关系问题的哲学著作,更是一部思想性著作、科普著作和未来学著作。仔细想来,这个评价其实是非常中肯的,这本书并非学院哲学,它更关心的是世界与人之间的关系,老师的评价,这些意思都已包含在内了。

    另一方面,我在哈佛的好友,一位国际物理奥赛金牌,则认为《同化理论》更接近科学而不是哲学。仔细一想,其实此话也非常有理,我成书过程中从未担心过我的哲学观点会出现大的偏差,但的确担心自己对科学事实的把握不够深刻,因此我曾将书送给几位科学界的教授以及我的同窗们阅读,很高兴的是,他们都给予了此书不错的评价。

    所以,总结开来,《同化理论》似乎更像是介于科学与哲学之间的某种思想性作品,它的确不是纯科学,却也称不上纯哲学,所以把它放在这样一个边界的位置上似乎更为合适。

    不同于西方学院哲学,《同化理论》是一套以东方的思维、逻辑和语言作为基础的通俗哲学思想类作品,它并未经历过外文翻译这一道信息处理过程的过程,因而尽可能多地避免了晦涩的语言,同时我在用语方面也尽可能地去接近中文的日常语义。相信这对于中文读者理解我的种种思考是非常有帮助的。

    从另一方面来看,借我外公(一位典型但少有的中国儒士)的说法:《同化理论》这本书“说浅显也浅显,说高深也真高深”——这其实是我本人最喜欢的评价了,简言之就是深入浅出。所以读这本书并不怕读不懂其字面意思,但想要读懂它真正的内涵,却还是需要一些功底的。当然这责任并不能都推卸给我的读者,如我所说,语言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读者不能够理解我的某些意思,也是有我本人很大的责任的,而我最终也只能尽力而为了。

    同化理论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两个人的沟通效率与他们所用语言的共通程度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如果两人所用语言体系中的词汇含义相同的话,他们则非常易于互相理解,反之,则会非常艰难。这也是我坚持使用词汇的“日常定义”来表述问题的重要原因。可惜的是,考虑到人和人之间不同的阅历与思考深度,某些词汇的理解还是会变得非常困难。我对此问题的建议是——先大后小。先放眼全局,大致看到全景图,再追究细节之处,这样一来,我们之间沟通的效率定会大大提高。而这背后的理论依据也会在《同化理论》的第二部(修改中,尚未出版)予以详细深入的讨论。

    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时候,很多人经常会误解别人的意思。大家都知道,误解他人其实是不太好的,但是如果从同化的角度去思考下,会发现误解他人的背后是强大的同化意志,潜在的意思是:“我不需要理解你,我输出我的理念思想价值观,用这个去影响你。”
    这时候实际上是同化意志强于理解他人的意志。

    换位思考是自欺欺人,真正的去试图理解别人是一个 他人同化自我的过程,这是违反了人的同化意志的。

    基于人的强烈的同化意志,人类的相互理解是痴人说梦。两个思维、语言差异太大的人相互沟通,实际上就是一个相互侵略的过程。


    最后,希望大家喜欢,更希望大家多多赐教。
  • t
    taxidriver
    虫片吞粪十斤啦
  • f
    ff42
    看到有人备份了我就放心了